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系列報道中,澎湃新聞以其獨特的態(tài)度與報道方法,完成了長達5個多月的不間斷報道。筆者從報道概況、報道特色、重點文章等方面,對澎湃新聞疫情期間的報道作出分析。
關鍵詞:澎湃新聞;新冠肺炎疫情報道;可視化;數據共享;知情權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088-02
一、引言
自新聞誕生以來,新聞媒體便一直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信息來源。而在新媒體興起、紙媒逐漸式微的今天,能否成為一個高效、便捷、有思想、有內容的網絡新聞平臺,便成了眾多新聞媒體在新時代下至關重要的生存之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面對海量的信息與態(tài)度,能否鎖定關鍵信息、能否在做第一手報道的同時兼顧利益、受眾以及新聞尊嚴,便成了眾多新聞媒體需要考量的重點。因此,本文以澎湃新聞的新冠肺炎疫情系列報道為切入點,在撰寫觀察報告的同時,嘗試分析新冠疫情期間其報道特色及其對傳播學相關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
二、澎湃新聞概況及其疫情報道梳理
(一)澎湃之源:承《東方早報》之衣缽,創(chuàng)思想時政之文風
澎湃新聞的前身為2017年1月1日休刊的《東方早報》,因而其全盤繼承了《東方早報》原有的新聞報道、輿論引導功能。正是憑借此次成功轉型,澎湃新聞也獲得了當年的“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chuàng)新案例”[1]。澎湃新聞以其優(yōu)質的時政新聞與思想分析而聞名,因而打出了“專注時政與思想的互聯網平臺”這一口號,并憑借這些優(yōu)勢,在眾多媒體中站穩(wěn)了腳跟。此外,其24個時政專欄的設計,如“輿論場”“唐人街”“打虎記”等,在極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做到了新聞傳播下的文化融合與新聞語言信達雅的轉化。
(二)澎湃之音:疫情下的“報道馬拉松”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口號為“專注時政與思想平臺”的澎湃新聞,也對疫情進行了全面的刊載與報道。目前可檢索到的第一篇報道,可追溯到2019年12月31日。按疫情時間軸推算,在12月29日武漢市中心醫(yī)院公共衛(wèi)生科向區(qū)市兩級疾控中心報道了不明原因肺炎情況兩天后,12月31日10:45,澎湃新聞便以《武漢現不明原因肺炎,澎湃探訪收治醫(yī)院》為標題,以視頻直擊報道的形式,發(fā)出了澎湃新聞第一篇真正意義上關于新冠疫情的新聞報道。雖然此時疫情名稱等尚未定性,但這可理解為其報道疫情的開端。
其具體報道內容可以分為原創(chuàng)與轉載兩部分。其中針對重大事實的報道,以及重要數據、時間節(jié)點的報道,如疫情數據、重要部署等,澎湃新聞絕大多數采用對央媒的直接轉載。此類轉載,字數較少,簡明扼要,可以使受眾在短時間內了解重大新聞的同時,減少自己編輯可能產生的對重大事實的誤差。在原創(chuàng)部分,澎湃新聞很好地發(fā)揚了其思想深度的優(yōu)勢以及采編制作團隊的精良。“輿論場”“美數課”“中國政庫”等分別從深度分析、疫情數據圖、疫情重大決策熱點等方面,全方位、多層次地構建了疫情報道的立體空間。其中,“輿論場”以深度分析為主打,“美數課”秉持新聞可視化新概念進行負責問題簡單化的剖析,“中國政庫”提煉新聞要點,其余專欄各司其職,共同構建了其疫情報道的主陣地。各具特色的分欄中,每一個專欄都針對不同閱讀能力、不同閱讀愛好的人群,使疫情報道不再雜糅混亂,也對用戶進行了分流與導航。
截至6月,澎湃新聞的馬拉松式報道共計完成新聞視頻、消息、專訪、深度報道、新聞述評等萬余篇。其中,為完成疫情信息的整合,澎湃新聞在繼“中國政庫”“輿論場”“打虎記”等24個新聞時事專欄之后,開辟了“抗疫”這第25個專欄。與此同時,在數據新聞方面,澎湃疫情地圖、數據可視化等也成為澎湃新聞的特色報道。
三、澎湃新聞疫情系列報道特色
(一)澎湃可視化:我來到,我看見,我證明
對于急需獲取重要信息的受眾而言,疫情信息最重要的便是簡明扼要與突出重點。動輒千字的新聞評述與分析雖然可以完美地表達思想,但其對于受眾深度閱讀能力的要求較高,且受眾面較窄,無法面對所有的讀者。因而,可視化的報道方法,如“澎湃美數課”“澎湃疫情地圖”等,便成為澎湃新聞疫情報道中的特色之一。其中,“美數課”專欄,開辟了可視化新聞的重要陣地。自疫情暴發(fā)以來,截至7月底,在每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澎湃新聞的“美數課”專欄共計做出了30余篇相關的數據建模與可視化發(fā)布。
2020年2月21日,澎湃新聞《圖釋兩千年傳染病史:若瘟疫無法被根除,該如何與之相處?》[2]成功發(fā)出,是澎湃可視化與數據新聞的重要創(chuàng)新。此文以制作時間軸的方式,深度剖析了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疫情以及暴發(fā)與存在的趨勢,并通過制作傳染病坐標圖的方式進行傳染病的科普與分析,以簡潔明了的風格將整個人類傳染病歷史通過圖解的形式為我們一一展示,為疫情期間恐慌、混亂的受眾建立了對于傳染病史的認知基模,使其在再次遇見相似問題時,不會盲目恐慌,而是能夠調動腦內的知識儲備進行分析與建構。此宏觀角度的數據報道,將受眾深度閱讀能力的要求壓到了最低,簡潔易懂地為受眾構建了新的疫情史觀。因此,在國內疫情新聞接近滿負荷的情況下,能否產出一篇可以站在歷史角度的深度分析來創(chuàng)新疫情報道,并使受眾得以從撲面而來的巨大疫情報道的壓力下解放出來,并宏觀冷靜地看待疫情,便成為澎湃新聞的重要突破口。而2月21日之前的報道中,能夠站在歷史與數據的全新角度對疫情報道進行可視化分析的報道寥寥無幾,因而此篇報道便成了澎湃疫情可視化報道的成功典范。
在整個疫情報道期間,除常規(guī)的報道外,在一些特定的時間點,如“湖北一級響應”“疫情的全球擴散”“武漢解封”等,“美數課”均使用了可視化新聞手段進行報道與分析,一方面將受眾從疫情報道的汪洋大海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通過數據新聞與新聞可視化的方式對這些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前后進行準確而直觀的分析。相較于巨量的新聞所帶來的壓力,澎湃的新聞可視化則是將受眾帶到了一個宏觀冷靜且簡潔的角度看待問題。
澎湃新聞的具體傳播效果,從媒體的轉載需求便可見一斑。據澎湃新聞數據新聞主編呂妍的回憶,在一些可視化的數據新聞發(fā)布后的一個月后,仍然有不少公號聯系澎湃新聞請求開出轉載白名單[3]??梢娦侣勈袌鰧祿侣勁c新聞可視化的迫切需求。
(二)澎湃數據庫:開放化的信息與數據共享
信息公開對于群眾與媒體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涉及知情權等重要權利。對于群眾而言,知情權是一種重要的權利;而對于媒體與媒體之間來說,友商與友報之間做到數據開放共享也是擴展與保證受眾知情權的重要保障。
作為為數不多的率先開發(fā)疫情地圖的媒體,是否將數據庫公開,便成了一個需要考量的重點。
澎湃新聞數據新聞主編呂妍在2020年3月13日《澎湃美數課的疫情報道分享實錄》中描述:“我們嘗試數據開放和共享;我之前跟我們同事聊,我們經常會抱怨信息公開程度不夠,作為媒體,在數據開放上我們好像一直是被動方;在媒體界,我們自己經常會去清洗數據,有時候這些工作甚至是重復的;如果我們媒體之間沒有任何的共享,我覺得是很遺憾的事情?!盵3]可見在媒體之間,數據開放一直是被動的,媒體之間因為競爭與利益關系很少可以做到真正的信息開放與共享。而這類行為恰恰會使媒體各自為政,后果便是媒體之間數據信息的相互隱瞞,會直接影響受眾所獲信息的真實性與全面性,這也等同于影響與限制了受眾的知情權。此次疫情報道中,時間、數據與信息便是生命。因此,澎湃新聞在此次疫情報道中開放了其在石墨文檔和git-hub的疫情數據庫,以方便其他媒體采用與共享數據。截至呂妍發(fā)布文章的3月13日,澎湃累計更新了明細數據1萬多條。
其公開數據庫的運作流程大致為搭建數據庫—數據轉存,其后分為兩條支線,一條為建立澎湃疫情地圖,另一條為數據公開使用。既滿足了澎湃新聞地圖所需的數據支持,又通過數據公開讓更多友商與友報得到了數據共享,形成報道合力的同時,也得以使數據更加全面地展示給受眾。
四、評論文章以小見大
除卻上述的分欄、可視化、數據共享以外,澎湃新聞也為讀者貢獻了不少評論文章。
比如地方公安機關對李文亮醫(yī)生的錯誤訓誡與不規(guī)范處理,構成了疫情中一大輿情。1月31日,澎湃新聞下屬專欄澎湃商學院便發(fā)表了針對李文亮醫(yī)生受錯誤訓誡的評論《“謠言處罰權”是一把雙刃劍,要實現公開透明可證實》[4],這也拉開了澎湃新聞對此次事件追蹤報道的序幕。
這篇評論在分析說理時并沒有拘泥于事件本身,而是將其上升到了宏觀角度去思考,將其與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濫用“謠言處罰權”的現象一同論述,以單一事件的小開口去論述與深挖廣泛存在的問題。文章中肯有建設性,以小見大。
五、結語
此次疫情報道中,澎湃新聞對信息數據庫的開放,以及對文章內容的分欄與可視化的創(chuàng)新,分別在數據內容與閱讀能力上滿足了不同水平的受眾與媒體的需要,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傳播面。其對于謠言認定中謠言與正常言論脆弱的判定邊界的反思,也是新聞媒體負責任的體現。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統(tǒng)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加強輿情跟蹤研判,主動發(fā)聲、正面引導”等重要部署。從澎湃新聞在疫情報道中的表現,我們看到了媒體凝聚眾志成城抗疫情強大輿論力量的責任擔當和種種努力。新聞輿論工作者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此次疫情大考,我們的媒體將得到更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東方早報整體轉型,澎湃新聞引進6.1億國有戰(zhàn)略投資[DB/OL].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1588957,2016-12-28.
[2] 徐雪晴,陳良賢,王亞賽.圖釋兩千年傳染病史:若瘟疫無法被根除,該如何與之相處?[DB/OL].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 6058438,2020-02-21.
[3] 呂妍.澎湃美數課的疫情報道分享實錄[DB/ OL].騰訊新聞,https://new.qq.com/omn/20200313/ 20200313A0QCSU00.html,2020-03-13.
[4] 劉瑞明.“謠言處罰權”是一把雙刃劍,要實現公開透明可證實[DB/OL].澎湃新聞,https://www. 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691647,2020-01-31.
作者簡介:趙清源(1998—),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