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坦召日格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對高中化學的教學要求不斷提高,而其中一個十分明顯的改變,就是更加關注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筆者立足于教學實踐進行了研究與探索,而本文則將結合相關的研究成果,談一談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化學;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31-210
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一種關鍵的能力與品質,在社會發(fā)展速度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這種能力和品質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出來。從實際情況來看,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綜合性的體系,在不同學科中,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但又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有更加準確的把握,并針對不同內容設計更加恰當的教學指導策略。這樣一來,有利于使教學過程逐步得到優(yōu)化,從而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形成化學觀念
化學觀念可以理解為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這兩個方面,這也是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內容。培養(yǎng)化學觀念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逐步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應用”的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在化學觀念當中,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并不是同步的培養(yǎng)過程,而是需要遵循由此及彼的原則。為此,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經歷更加完整的思維過程,從而循序漸進地實現最終的育人目標。
以《鹽類的水解》為例,我首先聯(lián)系現實生活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Na2CO3可以除油污呢?為什么NH4Cl可以除鐵銹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知識經驗進行了回答:“能除鐵銹說明溶液呈酸性,能除油污說明溶液呈堿性,鹽溶液可能呈酸性”。接著,我給學生展示了一些不同的鹽類物質,并繼續(xù)進行提問:(1)NH4Cl溶液呈酸性,Na2CO3溶液呈堿性,那么哪些鹽溶液會呈酸性呢?哪些鹽溶液會呈堿性呢?其中有什么規(guī)律嗎?(2)能否對給出的鹽類物質進行分類?(3)鹽類物質的分類方法和鹽溶液的酸堿性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接著,學生依據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與探究,并展開了動手操作活動,從而站在微觀角度對鹽溶液的性質有了一定的了解。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不但使學生經歷了知識建構的完整過程,而且使其實現了從“宏觀辨識”到“微觀探析”,這對學生化學觀念的形成無疑會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
2.把握核心知識,融入變化思想
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同樣是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這一觀念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不斷發(fā)生變化,并使學生站在不同視角對化學變化進行全面的研究,從而了解物質變化的規(guī)律,并利用動態(tài)平衡的觀點對化學反應進行分析。為此,教師應該立足于文本內容,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知識的本質特征。這樣一來,有利于使學生對化學物質產生更加準確的理解。
以《化學平衡》為例,從教材內容來看,這一節(jié)結合學生已經掌握的關于溶液的知識,從溶液平衡逐步導入化學平衡。其目的就是為了借助溶液平衡的理解和遷移,幫助學生逐步認識到化學中的平衡是一種動態(tài)平衡。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了本節(jié)課的核心知識:第一,反應物濃度的變化會對化學平衡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否可以運用相關理論對壓強對氣體反應的化學平衡的影響加以解釋;第二,2NO2?N2O4這個平衡體系在熱水與冷水中的顏色分別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根據這種變化可以進行怎樣的推論;第三,是否可以借助圖形闡述催化劑、壓強、溫度、濃度等因素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第四,K值的大小代表什么,在相同條件下,正反應與逆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存在怎樣的關系?最終,通過不同角度的引導,逐步使學生對可逆反應、不可逆反應、化學平衡的移動、等效平衡、化學平衡相關的計算等核心知識產生了比較準確的把握,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對立統(tǒng)一”這一觀點的認識。
3.引入學科歷史,強化科學精神
化學是自然學科的重要門類,所以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自然需要注重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顧名思義,科學精神主要是指一種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與意識,是勇于面對研究過程中各種困難的勇氣與決心。因此,為了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體驗與學習態(tài)度,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學科發(fā)展歷史,使學生從某一事件或者某個人物的身上感受科學精神的重要性,從而逐步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的養(yǎng)成。
以《弱電解質的電離》為例,在這一節(jié)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知識點就是建立“弱電解質”的概念。根據這一知識,我出示了一段相關化學研究材料,在這段材料中,明確記載從1881年開始,阿倫尼烏斯就根據艾德隆德的指導對電解質進行研究。1884年,他發(fā)表了一篇大約150頁的博士畢業(yè)論文,借助離子的概念對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機理進行了解釋,并且憑借相關的研究成果榮獲190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阿倫尼烏斯的觀點中,認為鹽在形成溶液的時候會分解出一種帶電粒子,這種粒子在多年之前就被法拉第命名為“離子”。阿倫尼烏斯經過不斷的研究,發(fā)現溶液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實際上就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借助這段化學研究資料,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而且使學生明白了任何化學知識的產生都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過程。
4.組織實踐活動,培養(yǎng)責任意識
化學學習中的責任意識主要是指科學認識化學與環(huán)境、社會與技術等不同方面之間的關系。為了使學生養(yǎng)成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社會問題的習慣,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化學對社會與自然產生的影響,從而逐步使學生學會權衡利弊。
以《燃燒熱 能源》為例,通過課內學習,學生對燃燒熱的基本定義、相關的計算以及熱化學方程式有了初步的了解。結合課內知識,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課外調查的實踐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學生要通過網絡查閱資料,了解應該根據怎樣的標準選擇燃料。最終,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對我國的能源現狀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使其充分認識到了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新能源開發(fā)的重要性。
總之,在現階段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應該將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視為一項重要任務。為此,教師需要準確理解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內容,并針對各項內容調整教學策略,從而逐步取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程遇玲.淺談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7):8-11.
[2]占慧軍.高中化學課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思路[J].人民教育,2017,(3):86-88.
作者單位: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天山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