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范仲淹有言:“凡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無。”何謂私罪?貪贓枉法、賣官鬻爵、中飽私囊是也;何謂公罪?為民請命、為國赴難、不避利害是也。私罪為親為己,公罪為國為民,公私之間,高下立分。清朝的梁章鉅對范仲淹所言稱贊不已:“若全不為百姓受過,為同官分過,為上司擔過,則一事不能行矣?!?/p>
為官之德,首在忠于職守,勇于任事。為官不為,只是明哲保身,即使清廉如水,仍然似紀曉嵐筆下的“木偶值堂”。《張居正傳》載:“張居正通識時變,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干濟才。而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致禍發(fā)身后。”后人評價他:勇于任事,拙于謀身。他身居顯位,不避險阻,不計個人得失,開創(chuàng)“萬歷新政”,給了大明江山最后一抹亮色。
歷史上不避公罪的人大有人在。清朝的鄭板橋便是其一,他不僅字好、畫好、詩好,其實為官也是敢作敢為,有聲有色。在濰縣任知縣時,山東發(fā)生水患,百年一遇,濰縣更烈,幾乎惡殍遍野。鄭板橋下令“大興修筑,抬遠近饑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應(yīng)當先層層上報朝廷,他斷然拒絕:“此何時,俟輾轉(zhuǎn)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自任之。” 一句“有譴,我自任之”,斬釘截鐵,擲地有聲,今天讀來仍然讓人熱血沸騰。鄭板橋這種不避公罪、敢作敢為的背后,是“衙齋臥聽瀟瀟雨,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深厚為民情懷,他曾為此專門刻了一枚印章:“恨不得填滿天下饑債”。
孔子云:“見義不為,無勇也?!痹诮裉戾e綜復雜的反腐敗戰(zhàn)場上,紀檢監(jiān)察干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更需要這種“公罪不可無”的精神氣魄。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擲地有聲:人民把權(quán)力交給我們,我們就必須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該做的事就要做,該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十三億人民。這是一筆再明白不過的政治賬、人心向背的賬!
忠于職守、勇于擔當,既是從政者的道義所在,也是為官者應(yīng)有的職業(yè)操守。《荀子·臣道》云:“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yǎng)交而已耳,謂之國賊。”史載,唐朝御史韋思謙在一次出巡中,發(fā)現(xiàn)中書令褚遂良低價購買田地,從中謀利,于是上書給朝廷。褚遂良被調(diào)出京城,降為同州刺史。不久,褚遂良官復原職,把韋思謙貶到外地,降為甘肅清水縣令。韋思謙聞聽之后,慷慨激昂地說:“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以報國恩,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
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guān)鍵歷史時期,我們更加需要大力弘揚襟懷天下、心系蒼生的擔當精神。有了這種“公罪不可無”的精神,就不會有“王顧左右而言他”的畏葸不前,就不會有“三思轉(zhuǎn)多私”的個人利益權(quán)衡,就會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偉大的事業(yè),就會目光如炬,就會像韋思謙那樣,“明目張膽以報國恩”,心無旁騖,一往無前。
勇者無懼。何以無懼?“定心致公,故不懼?!贝藭r,就會有兩句話回蕩在我們的耳邊:一句出自于謙: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句出自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