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專題攝影在中國報紙雜志上顯得越來越活躍,表現(xiàn)也日趨成熟。專題攝影在雜志和報紙的表現(xiàn)良好,通過圖片拓展了新聞攝影的空間,為讀者提供了全面了解新聞事件真相和人物特點的新的新聞報道形式。本文主要對攝影記者拍攝專題攝影時的主要特點和創(chuàng)意構思進行探析。
關鍵詞:攝影記者;專題攝影;創(chuàng)意
中圖分類號:G4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132-02
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專題攝影。專題攝影就是攝影記者圍繞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可以是一個事件、一種觀念、一個想法、一個地點等,采用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一系列攝影作品和其他文字、圖片通過某種組合成為一個整體,通過媒體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攝影形式。
專題攝影的主要特點是它的拍攝前提是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所有的攝影工作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專題攝影比單張攝影表現(xiàn)形式更加深入具體,在時間空間上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專題攝影的作品有一定的邏輯關系,有可能這些圖片之間的關系是按照一個新聞事件的發(fā)展過程進行拍攝,也有可能圖片之間的關系有因果,有時間聯(lián)系,有空間聯(lián)系。專題攝影的拍攝工作不是一個攝影記者的工作內容,而是結合平面設計師、文字采訪記者、圖片編輯等相關人員共同組織完成的工作內容。專題攝影是攝影和文字說明相結合的方式共同來表現(xiàn)的一種形式。專題攝影是通過一組照片的排列組合來共同反映一個事物的現(xiàn)象,力圖挖掘出事件的內在聯(lián)系和深刻含義,并且能幫助人們解決現(xiàn)實問題,喚起人們對某個群體的關注。
現(xiàn)在攝影記者在拍攝專題攝影時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新聞攝影記者在拍攝專題攝影作品時,選擇的題材往往把目光投射到一些社會邊緣人物和社會忽略的群體,選擇題材的人物單一,沒有共性。拍攝角度不新鮮,拍攝的內容沒有趣味,不能真正反映社會生活,讓人覺得沒有深刻的內涵和意義。攝影記者缺乏對社會平凡人物的洞察力,沒有發(fā)掘自己的想象力,只是單純地模仿國外一些獲得國際大獎的攝影師。攝影師缺乏獨立的思考,不能跳出為了完成工作任務這個要求,人云亦云,為了突出某些利益群體而拍攝一些應付差事的畫面,不能對周圍的人和事物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
其次,新聞攝影記者在拍攝一些專題作品時,沒有選好一個切入點就匆忙拍攝,并沒有深入了解整個事件的相關情況,了解大量事件的背景材料,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了解相關的人物資料等等。沒有做好前期準備的盲目拍攝,只能讓自己的拍攝毫無意義。沒找對拍攝的點繼續(xù)拍攝下去,就是一個失敗的作品。拍攝角度的選題要多角度,從自己發(fā)現(xiàn)的事物背后最深刻的意義和值得關注并有新聞價值的角度出發(fā),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最后,很多攝影記者進行專題作品拍攝時,拍攝的影像景別比較單一。關于圖片影像鏡頭,很多作品拍攝的采訪對象都是用廣角鏡頭,保持一個位置,一定的距離,進行單調乏味的視覺拍攝,不能充分利用攝影設備輔助現(xiàn)場的光線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攝影技巧性拍攝方法完成作品。很多攝影記者拍攝的作品大多選用中景進行構圖拍攝,拍攝的專題內容給人一種視覺疲勞的體驗。全景、近景、特寫等角度的拍攝,都能給讀者不同的視覺體驗。這往往是很多攝影記者缺乏的對拍攝技巧的熟練運用。
攝影記者拍攝專題攝影時融入創(chuàng)意性的構思,能為新聞作品增加趣味性和表現(xiàn)力。
一、找到適合表現(xiàn)新聞專題的結構方式
圍繞一個主題,用平行的結構表現(xiàn)一個具體事物在不同時間呈現(xiàn)的面貌,或者表現(xiàn)一個具體事物在不同的空間呈現(xiàn)的面貌時,很容易讓讀者看起來有一種零散的感覺。因此,一定要找到一種感情和一種情緒貫穿整個平行結構的始終。比如,在拍攝三峽工程建造過程中,攝影記者拍攝工人們在同一地點不同時間段工程建造中的不畏艱難、拼搏精神時,就可以圍繞這個精神貫穿始終,來提煉拍攝感情。拍攝以主題為中心展開的結構方式時,要圍繞這個主題盡可能展現(xiàn)一個專題的表達核心,盡可能多地展現(xiàn)這個事物多角度、多輪廓的表現(xiàn)手法。在這種直接表達主題的攝影作品中,攝像記者切勿牽扯其他與該事物有關的內容進行拍攝,這樣容易造成一種內容重復冗雜,重復表現(xiàn)相同的片段,能直接表現(xiàn)主題的內容少。當攝影記者按照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邏輯順序的結構方式拍攝時,[1]這個拍攝順序要按照事件開始、經過、高潮、結尾順序進行描述,這就需要攝影記者長時間跟蹤報道整個事件的發(fā)展始末。
二、找到適合表現(xiàn)新聞專題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
如果說時間的改變讓專題攝影更加具有歷史性意義,那么空間的改變更能為我們揭露這個事件思想主題的全貌。一個成功的新聞主題攝影作品,往往能夠體現(xiàn)時間和空間的跨度,通過一些事物人物的剪影,揭示整個事件的強烈視覺沖突,揭示生活的殘酷和現(xiàn)實意義。在華盛頓時報任職的39歲的洛倫佐·圖格諾利通過在也門拍攝的一些照片,獲得了2019普利策專題攝影獎。這些照片可以看出他的拍攝地點可能來自任何地點。整個照片拍攝的過程將近跨越一年的時間,瘦骨嶙峋的嬰兒和武裝人員的照片交替,產生出巨大的震撼力。照片中有11歲的孩子坐在一間位于哈拉加省的偏遠村莊小屋里,同住的還有一對新婚夫婦。2018年4月23日,參加婚禮的20人在沙特領導的反對胡希叛亂分子的聯(lián)盟的空襲中喪生。沙基爾和其他60多個人,其中大多數是兒童,在爆炸中受傷。10歲女孩在也門阿斯蘭的一家診所接受測量。她已經營養(yǎng)不良,由于年齡的關系,不能被收治。在家庭中,女孩往往是最后一個吃到食物的。在也門,嚴重營養(yǎng)不良的2歲孩子,他來自一個靠近沙特阿拉伯邊境的地區(qū),前線戰(zhàn)事很頻繁。他的母親懷孕并且自己也營養(yǎng)不良,她的另一個兒子賈米爾幾個月前因營養(yǎng)不良而死亡等這些照片。我們在照片中還感受到了對拍攝對象日常生活的深深敬意。
三、找到適合表現(xiàn)新聞專題的景別
在拍攝專題類新聞作品時,一般都被編輯強制要求拍攝到8個角度的照片。全景的拍攝運用廣角鏡頭觀察拍攝事物的全貌,中景鏡頭拍攝一些人的活動,近景把鏡頭對準專題中的一個要素,一個手部特寫,一個臉部特寫。肖像是人物處于情感高潮的面部特寫,關系照片表現(xiàn)人物之間交流。典型的瞬間指拍攝專題中有決定性的瞬間。過程照片要拍攝一個運動發(fā)展的過程。結論性照片為故事做一個結尾。在這些框架要求之下,專題化攝影可以說能簡單硬性地完成基本的工作內容,但是不能說能完成一個優(yōu)秀的有創(chuàng)意的攝影專題作品。
拍攝的照片內容多,不代表好,角度多也不代表好,只能說是全面。專題攝影作品要達到有創(chuàng)意化的構思程度,要具備兩個方面。專題化攝影作品由多個角度、多個時間空間構成,但是在篩選組合的同時要在同類中找到一個鮮明的主題,[2]圍繞這個主題進行刪減、取材,力圖給讀者一個明確的情感色彩主線、一個統(tǒng)一的印象。照片的多樣化的同時要把握一個統(tǒng)一的中心,找到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反映事物的新趨勢、新變化,在情感上有激蕩人心的力量。在我國,受我國體制的影響,一般攝影專題的中心要放到弘揚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發(fā)展成果上來定基調。另外,攝影記者要做到全身心地排除雜念,投入一組照片的拍攝,還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和價值觀。
四、結語
專題攝影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的出現(xiàn)大大擴展了攝影的表現(xiàn)空間,給讀者一種空間上的立體視覺享受。照片的組合受到了電影剪輯手法的啟發(fā),圖片的剪接組合讓故事情節(jié)沖突給人以蒙太奇的巧妙構思。專題攝影作為深度報道的代表,確定了新聞攝影在媒體傳播上的地位。因此,攝影記者在攝像時進行創(chuàng)意構思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深入、具體、客觀了解新聞事件的人物特點,為新聞事件的周圍環(huán)境、新聞事件地理的外貌特征等提供了更新奇的新聞報道形式。
參考文獻:
[1] 丁明明.攝影影像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方式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0:41.
[2] 韓平.落差——攝影表現(xiàn)與影像觀看[D].山東師范大學,2010:42.
作者簡介:楊樹雄(1966—),男,寧夏固原人,專科,記者(中級職稱),攝影記者,研究方向:攝影采訪報道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