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針對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與膀胱結石之間的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研究。方法:選取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有關資料,其中22例患者存在膀胱結石,將其列入結石組。58例患者不存在膀胱結石,將其列入增生組。采用CT影像方法對患者膀胱前列腺橫斷面及冠狀位、矢狀位進行掃描,經(jīng)過對前列腺3個徑線的測量,對前列腺計算體積,在矢狀位尿道平面對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進行測量。測定患者壓力-流率,記錄并觀察尿動力學參數(shù),對患者資料、測量指標等進行評估。結果:比較臨床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存在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意義,對比組間患者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存在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結論: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與其形成膀胱結石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隨著增大IPP也不斷提高形成膀胱結石的可能性。
【關鍵詞】前列腺;膀胱結石;泌尿外科
[中圖分類號]R699.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6-000-02
在中老年男性群體中,膀胱結石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結石,在泌尿系統(tǒng)結石中約占5%。通?;颊咄瑫r存在前列腺增生,但目前尚未明確前列腺增生患者有較高比例產(chǎn)生膀胱結石的機制[1]。本文針對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與膀胱結石之間的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研究,現(xiàn)將有關情況進行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患者資料 收集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的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有關資料,與診斷良性前列腺增生及住院治療標準相符,術前整體評估患者泌尿系統(tǒng),將前列腺癌、腎功能不全、膀胱結石異物、神經(jīng)源性疾病史、尿道外傷、尿道狹窄、尿道手術等患者予以排除。其中22例患者存在膀胱結石,將其列入結石組。58例患者不存在膀胱結石,將其列入增生組。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
1.2方法 對患者導尿將尿液排空,將150毫升0.9%氯化鈉溶液注入膀胱內,采用64排螺旋CT對膀胱前列腺橫斷面、冠狀位、矢狀位掃描檢查,通過對前列腺3個徑線的測量,對前列腺體積進行計算,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采用矢狀位尿道平面進行計算。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主要是指前列腺突入膀胱尖部與膀胱頸基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其程度分級為,不超過5毫米為Ⅰ級,在5~10毫米之間為Ⅱ級,超過10毫米為Ⅲ級。測定壓力-流率及尿動力學參數(shù),電切鏡在聯(lián)合阻滯麻醉下實施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結石患者同時實施經(jīng)尿道膀胱結石碎石取石術。分析收集患者的結石成分,由醫(yī)生采集數(shù)據(jù)。
1.3指標觀察 對兩組患者尿動力學參數(shù)、IPP值等參數(shù)進行觀察,初步探討前列腺增生同時存在膀胱結石患者與IPP分級之間存在的相關性。
1.4統(tǒng)計分析 應用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SPSS 21.0對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采用(_x±s)形式計量資料,比較組間患者應用t檢驗方法,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應用c2檢驗方法比較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P<0.05表明有關數(shù)據(jù)之間存在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
2 結果
結石組中有12例患者單發(fā)結石,10例患者多發(fā)結石,結石在1~25個之間,結石直徑6~36毫米之間,結石最大直徑平均(17.2±5.3)毫米。比較臨床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存在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意義,對比組間患者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存在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
3 討論
有研究數(shù)據(jù)[2]表明,膀胱結石中75%可能源自膀胱出口梗阻,是形成膀胱結石的一個重要病因,這在切除前列腺手術中使合并膀胱結石成為一個絕對指征。雖然滯留尿液與膀胱結石之間具有一定關系,產(chǎn)生膀胱結石的前列腺增生膀胱出口梗阻患者不超過10%,大部分患者沒有產(chǎn)生膀胱結石。形成結石初期或由上尿路向膀胱進入時結石較小,在膀胱駐留沒有排出尿道,膀胱出口梗阻與此具有一定關系。
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是前列腺解剖結構,主要是指前列腺突入膀胱尖部與膀胱頸基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其發(fā)生主要是因沿最小阻力前列腺突出向膀胱內生長而引起,通常是因增大前列腺中葉,也有可能不存在該癥狀。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與產(chǎn)生膀胱出口之間具有的相關性比較明顯,前列腺為三維形態(tài),其三徑變化容易造成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前列腺突入膀胱改變的形態(tài)主要是前列腺上下徑延長。經(jīng)直腸超聲結果顯示[3],微凹狀的正常膀胱頸有利于膀胱頸-后尿道在排尿時形成漏斗狀。排尿正常時,膀胱強力收縮可從“漏斗”輕易通過將前列腺兩葉壓開而開放尿道。但前列腺增生的中葉和兩側葉使前列腺在膀胱內突起,對正常結構造成破壞,使形成的“漏斗”被阻止。而膀胱內使形成“球狀瓣”的前列腺突起,膀胱強力收縮使“球狀瓣”將尿道內口封閉,造成排尿梗阻,嚴重患者將產(chǎn)生尿潴留。對排尿時前列腺增生患者后尿道的動態(tài)變化采用直腸超聲進行觀察,可對中葉增生結節(jié)壓迫腹側尿道清晰觀察,證實了存在“球狀瓣”。該形態(tài)不只是增加了殘余尿量,還形成了膀胱結石。使結石在“球狀瓣”基底停留,難以提高排出尿道內口。
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是預測膀胱出口梗阻的重要預測因子,有關研究[4]數(shù)據(jù)顯示,膀胱出口梗阻患者中,相對于前列腺突入膀胱程不超過10毫米而言,超過10毫米的與高膀胱出口梗阻指數(shù)具有一定關系,可根據(jù)測定壓力-流率予以證實。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與梗阻程度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不足5毫米的尿潴留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療方法將導尿管撤除后得到良好效果,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不少于10毫米的患者可能需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但膀胱容量對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具有一定影響,隨不斷增大的膀胱容量,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逐漸變小,二者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膀胱在100~200毫升容量時,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最大。主要原因可能因增大膀胱容量使前列腺突入膀胱與膀胱邊緣之間增大夾角,使前列腺在正中矢狀位由頂部至膀胱邊緣縮小了垂直距離而造成。也可能因增大膀胱容量后,超聲探頭也增大了與前列腺之間的距離,在測量產(chǎn)生的誤差而造成。與此相比,膀胱內尿量對經(jīng)直腸途徑的影響不大而優(yōu)勢比較明顯。有研究結果顯示,磁共振對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測量可提高準確性,對前列腺和膀胱頸更明顯區(qū)分,得到的測量結果更準確。
總之,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采用CT測量具有可行性,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與前列腺增生患者形成膀胱結石之間的相關性比較密切。隨著患者不斷增大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將提高形成膀胱結石的可能性。但本研究收集的患者數(shù)量不多,需結合大樣本病例進行研究以實現(xiàn)對此觀點的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 馬智勇, 孔垂?jié)桑?趙希彤, 等. 良性前列腺增生致逼尿肌活動低下患者逼尿肌細胞Ryanodine受體2水平的變化[J].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06, 86(1): 66-67.
[2] 夏同禮. 應重視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組織學研究[J].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04, 84(5): 360-363.
[3] 廖利民, 石炳毅, 梁春泉, 等. 尿動力學測定評價前列腺增生患者下尿路功能[J]. 中華醫(yī)學雜志, 1996, 82(11): 864-865.
[4] 唐來坤, 潘良, 酈俊生, 等. 良性前列腺增生向膀胱內突入部分所成夾角評價膀胱出口梗阻程度的意義[J].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07, 28(6): 411-413.
作者簡介:王曉飛(1978-),男,漢族,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