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帥 羅曉華
摘要:習近平同志說過:“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敝挥猩眢w強健,才能更好的成就事業(yè)。為深入領會青少年體育相關政策文件和先進理論,并能夠在初中體育教學工作中貫徹落實相關要求。掌握初中生身體素質變化特點,科學指導學生鍛煉。尋求有效的初中體育發(fā)展策略,促進學校體育更好的開展。
關鍵詞:初中體育;科學鍛煉;發(fā)展策略
一、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不僅僅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實踐探究問題,更要從多方面為學生考慮。以人為本,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鍛煉的手段選擇和內容的安排都應符合當下學生年齡時段的生理規(guī)律。體育鍛煉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增進健康,這也是所有運動者的根本動因和內部動力?!扼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也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標準》的基本理念。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將體育與德育相融合,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二、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促進終身體育的形成
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我國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全球共同的課題,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部分。從過去的強調身體素質到如今的重點強調身體素養(yǎng),一字只差但卻意義非凡。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三個方面分別是體育情感和體育品格;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健康知識和健康行為。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素養(yǎng)包含了素質,強調習慣、行為、品格的形成,這正是開展終身體育的基本保障。學生有興趣,喜歡體育、熱愛體育,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鍛煉堅強的意志品質,身體素質全面發(fā)展,競技能力和意識全面提升,掌握基本的運動傷病預防和安全防范知識等,為國家積蓄優(yōu)質的后備人才力量。
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課外體育,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也同樣受多因素制約。通過對一部分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72.15%的學生認為影響他們進行校外體育鍛煉的因素是作業(yè)多;49.77的學生認為是場地的限制;僅有2.7%的學生是由于家長的限制。在周末和節(jié)假日時間開放校園體育設施顯得格外重要。據相關研究顯示,
日本青少年在休閑體育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學?!闭?2.3%,就這點而言我們國家很多地區(qū)的學校并未承擔起課余體育的功能。2017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旨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滿足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向往與場地資源不足的矛盾。但是自文件出臺至今,只有很少地區(qū)積極開展,多數地區(qū)處在被動狀態(tài),主要在于場地維護以及校園安全問責等各個方面,真正全面實施還是任重道遠。
三、強化推進校園運動隊的建設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2019)在青少年體育建設工程中提出要推進體育運動隊的建設和發(fā)展。競技體育是推動校園體育發(fā)展的重要途經,校園體育又是競技體育的重要保障。運動隊的建設面臨種種困難,首先要有學校的支持,還要征求家長的意見,很多學生具備優(yōu)異的身體素質條件,卻無奈不能參加運動隊的訓練。有人質疑中國有14億人口,卻找不到11個能夠踢進世界杯的人,他們卻從未算過14億人中正經踢足球的又有多少人口。因此,國家的人口基數并不是我們用來抱怨的借口,我們必須推動體育文化的發(fā)展,當體育文化深入人心的時候自然就推動更多的人熱愛、參與和支持體育的相關工作。運動隊得不到家長的支持,也在于體育特長生的未來方向很難確定,運動成績不夠優(yōu)秀并不能保障他們可以正常升學。但是當教練員開始挑選運動員的時候,多數都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而這并不是運動隊建設的初衷,也不是后進生收留所。這種誤區(qū)長期存在并將持續(xù)存在,只有當人們的觀念得到改善,這種局面才會得以緩解。運動隊能夠代表學校宣傳體育文化,弘揚體育精神,豐富校園生活,增強國民素質,必須要堅決支持和鼓勵體育運動隊的建設。
四、結論與建議
1、初中階段的學生身體發(fā)展敏感,要以科學的手段和豐富的課程內容去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主動鍛煉的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放校園體育場所,讓學生周末時間能夠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2、在初中體育實踐過程中要堅持以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遵循運動生理規(guī)律,運動科學方法。
3、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促進學生終身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推動體育運動隊的建設,建設網絡化的競技賽事活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建設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李悝.初中體育教學中以生為本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9(31):147.
[2]張文博.如何提升初中體育教學之策略[C]..教育理論研究(第九輯).: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84.
[3]王靜,田慧.日本青少年休閑體育特點、經驗及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8(09):53-58.
[4]布特.習近平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思想及其價值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8,1(03):1-12.
[5]萬炳軍,曾肖肖,史巖,史兵.“健康中國”視域下青少年體育使命及其研究維度的詮釋[J].體育科學,2017,37(10):3-12.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孫帥(1994-),男,戶籍:廣東深圳,深圳市坪山區(qū)中山中學,體育教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體育教學研究。
第二作者:羅曉華(1979-),男,戶籍:廣東深圳,深圳市坪山區(qū)中山中學,體育教師,體育學士,主要從事體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