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敏
【摘? ? 要】閱讀一直被認為是語言學習中的重要部分,能夠促進詞匯的拓展、語法的提高以及社會和文化意識的積累,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么應該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初中語文學習階段,培養(yǎng)閱讀能力不僅在于反復練習,通過積累閱讀量培養(yǎng)語感,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系統(tǒng)地教導有關閱讀的知識、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4.131
初中語文課本除了古文和現(xiàn)代詩歌,還涉及小說、散文、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等多種體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除了要使課堂生動有趣,教學內(nèi)容有層次條理,更重要的是要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很多教師的備課工作做得十分細致和充分,課堂的流程設計也非常完整,但在真正上課時,只是將該講的知識點講完,走完課堂流程。學生的參與感極低,基本上是被動地接受了教師灌輸?shù)恼n本知識,課下也只會死記硬背課文的中心主題,完全沒有自己思考或感受過。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把學生理解思考放在中心,就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認讀、理解、記憶、分析、綜合、速讀、應用、評價、創(chuàng)造。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掌握學生閱讀時的心理特征,有效引導。如果學生不掌握閱讀技巧而是漫無目的地翻閱,無論花多少時間,看多少書都是無濟于事的。教師對于學生學什么、為何學、怎么學要去做清晰深入的了解,只有將教與學有效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真正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趣味引讀,重視朗讀優(yōu)秀篇章
教師設計一篇精讀課文的課堂一般會分為三個課時,步驟分為:學生預習、朗誦導讀、概括理解、提問思考、揭示主題、評價分享等。教師在上課前一天布置提前預習課文的作業(yè),這個步驟對于學生來說很重要,會使學生在第二天更快地跟上教師的授課思路。
對于教師來說,引入一篇精讀課文的要求是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那么引讀的趣味性就必不可少。從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或?qū)懽鞅尘耙胝n文是一個很好的課堂設計,但很多教師在引讀時忘了趣味性,將作者的寫作背景簡單介紹一遍就開始了課文講解。其實作者的寫作背景不外乎是作者經(jīng)歷了一件事,頗有感觸,于是將事情或當時的感受記錄了下來。教師引讀的內(nèi)容就可以從事件著手,以講故事的形式向?qū)W生引讀。我們看《百家講壇》里的主講人總是把歷史人物講得生動有趣,教師不妨也模仿一下講段子的手法,或者利用微課形式,學生聽故事聽得開心,自然也就對這篇課文感興趣了。
朗讀課文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朗讀課文強調(diào)普通話正確流利,同時聲情并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在朗讀時獨立體會這篇課文的情感基調(diào),注意其中的多音字和詞組搭配。朗讀可以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同時也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詞語和表達素材。在教學形式上,為了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可以設置比賽或游戲的環(huán)節(jié)帶領學生朗讀課文,或者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文情景中。在朗讀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做好批注或是標記自己很喜歡的段落和句子,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引導思考,以學生為教學對象
教師教學最忌諱“走流程”,一堂四十多分鐘的課,如果教師基本沒有與學生交流互動的過程,那么這節(jié)課就是照本宣科,學生有效吸收的知識少之又少。尤其對于閱讀能力的訓練,教師只能做學生的引路人,引導學生往正確方向上去思考,并及時補充。教師在課堂設計上要偏向引導思考,不能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學生的閱讀能力伴隨著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而提高,但學生在思考時容易抓不住重點或鉆牛角尖,這時,教師就要適時引導,明確點撥。教師在設計提問的問題上也要斟酌,提問方式要有邏輯性和漸進性,易于學生理解思考。如在《陋室銘》一文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翻譯全文后再分析文章主題思想,這篇文章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看似情感表達得很隱晦,實則直抒胸臆,所以從寫作手法上分析就比較容易得出文章的主題思想。
提問設計要從寫作細節(jié)上深入體會,如文章開頭兩句寫山怎么才叫名山、水怎么才叫靈水是什么用意呢?如果學生回答不上來,就繼續(xù)引導:山要有仙人才能出名,水里要有龍才靈氣充沛,那房屋呢?于是引出來了全文的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三、情景聯(lián)想,激發(fā)學生想象力
利用情景是課文中常見的寫作手法,如情景交融、以景襯情、借景抒情等。教師帶領學生想象作者所描繪的景象,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處在這樣的景象中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同時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和感悟能力。學生要學會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助于提高語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jù)朱自清所描繪的夜晚荷塘的景象,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聽一首輕音樂,閉上眼睛想象月色下的荷塘景象,想象自己在荷塘邊會做什么事情,最后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如有的學生聯(lián)想到夏季的荷塘清清涼涼的,自己會和父母坐在荷塘邊聊天吃西瓜;有的學生聯(lián)想到荷塘中的魚,自己會和小伙伴捉魚;有的學生會聯(lián)想到夏夜的蟬鳴蛙叫或者老人曾給他們講過的睡前小故事。
四、閱讀分享,模仿試寫
教師邀請學生在課堂上分享感悟或分享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并說明原因。這個方法能鍛煉學生快速組織語言,提高概括和表達的能力。每個學生的喜好不同,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元化地思考。閱讀分享除了可以邀請學生起立回答,還可以讓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小組交流的形式避免有學生性格靦腆不愿在全班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情況,在小組內(nèi)他們能更好地闡述自己的想法。學生做閱讀分享,除了課文,還可以針對學生課外的讀物做一場閱讀分享會,有助于學生增加課外閱讀量,有意識地在獨立閱讀時使用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在閱讀分享會上,教師要求學生嘗試模仿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這有助于學生將閱讀時積累的素材和寫作技巧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上,這是一種知識的吸收轉(zhuǎn)化。
五、結(jié)束語
總之,對于教師來說,初中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所有的課堂設計都要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讓學生主動思考,樂于表達,才能真正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教學效果。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傳授閱讀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趣味引讀,以興趣為出發(fā)點,帶領學生進入閱讀,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活學現(xiàn)用,將課本完全吸收轉(zhuǎn)化成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