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趙楠
【摘要】《瀛洲古調(diào)》是中國傳統(tǒng)琵琶套曲代表作之一,憑借其風格特異,簡潔易學的演奏技法,短小精悍的篇幅,經(jīng)過眾多著名演奏家、作曲家的傳承發(fā)揚成為廣泛流傳的琵琶作品,在琵琶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歷史地位。對《瀛州古調(diào)》中高超的美學價值,典型的標題音樂,每個小曲的獨立性與不同的小曲間的組合連貫演奏的研究,為我們在琵琶演奏技術方面的挖掘,美學研究及藝術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及傳承價值。
【關鍵詞】瀛州古調(diào);崇明派;琵琶套曲;美學思想;藝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1-0065-04
《瀛洲古調(diào)》是崇明派琵琶的代表曲目。瀛洲原是古代傳說中的仙島,現(xiàn)在指崇明島,是位于長江口的一個島嶼?!跺薰耪{(diào)》套曲由數(shù)十首小曲組成,現(xiàn)在最常演奏,也最受觀眾喜愛的有八首小曲,它們分別為:《小月兒高》《魚兒戲水》《雀欲回巢》《蜻蜓點水》《后小銀槍》(也稱《頑童》)《獅子滾繡球》《寒鵲爭梅》和《飛花點翠》。經(jīng)過歷代傳承,此套曲在歷史滄桑變遷中歷久彌新,積累著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智慧與精華,并隨時代變遷而不斷革新,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一、《瀛州古調(diào)》的沿革及藝術特點
(一)《瀛州古調(diào)》大浪淘沙終成金
早期的“瀛洲古調(diào)”琵琶曲譜是用工尺譜進行標記的,通過用手抄寫、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流傳。1916年,由我國近代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沈肇州先生第一次搜集整理并出版《瀛洲古調(diào)》套曲。當時的收入樂曲四十五首,由慢板二十二首《飛花點翠》《美人思月》等,快板十七首《訴怨》《小十面》等,文板五首《思春》 《昭君怨》 《泣顏回》《傍妝臺》《漢宮秋月》,武板一首《十面埋伏》組成。這些小曲子每首均為68板,可以成套演奏也可獨奏,是“瀛洲古調(diào)”具有代表性的精華曲目。[1]
在傳承演進的過程中,通過劉天華、徐立蓀、曹安和、楊蔭瀏、樊少云、趙志山、陳恭則、樊伯炎、殷榮珠等幾代音樂家們的不懈努力,收錄《瀛洲古調(diào)》套曲的樂譜集和演奏版本也發(fā)展得更為多樣。其中最常見的是1997年出版的《中國琵琶名曲薈萃》,當中收錄了《瀛洲古調(diào)》十一首小曲。
當代中國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在《瀛州古調(diào)》的傳承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劉德海先生自幼受江南民間音樂熏陶,后隨曹安和先生系統(tǒng)學習《瀛洲古調(diào)》,他的演奏融入了大量江南民間音樂元素,并集江南“五大派”于一體,博采眾家之精華。同時,他對《瀛州古調(diào)》進行了大膽而富有想象力的挖掘、整理,并將其收入《劉德海傳統(tǒng)琵琶曲集》中。
時至今日,《瀛州古調(diào)》中的部分代表曲目依然是琵琶專業(yè)學生及業(yè)余愛好者的考級必彈曲目。其中《月兒高》《飛花點翠》《十面埋伏》等也成為專業(yè)音樂會的經(jīng)典演奏曲目。
至此可見《瀛州古調(diào)》的傳承與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系列曲折而又成功的探索,大浪淘沙終成金,形成了今天這樣一首不可取代的,既繼承古典技法、意境,又飽含新思想的經(jīng)典套曲。
(二)崇明派琵琶獨放異彩,從眾流派中脫穎而出
1.崇明派風格承南繼北獨樹一幟。與其他流派相比較,崇明派的演奏風格更追求悠遠淡雅。與平湖派的婉轉(zhuǎn)平實,曲調(diào)加花相比,崇明派更添幾分樸實與高雅;與浦東的文武分明、氣韻生動相比,崇明派更顯得以穩(wěn)重泰然;而與上海派的質(zhì)樸剛勁、以簡喻繁相比,崇明派同樣簡約明快,更增添不少情志上的淡泊。這種清瑩高貴因融入了北派琵琶的厚重,不僅不會飄然不定,反而更彰顯一種形神博大深廣的氣韻。如《瀛州古調(diào)》中《小月兒高》一曲,僅從曲名上,就以給人一種清雅脫俗、意味深遠的意象,整首曲子的演奏與曲風也盡然體現(xiàn)仙幻之境地,不沾世俗之污的氣韻。
2.“重夾輕輪”“厚順薄逆”一顯高超技藝。崇明派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勁,輪法密而清”,主張“慢而不斷,快而不亂,雅正之樂,音不過高,節(jié)不過促”。 [2]尤其輪指以“下出輪”見長,同時“重夾輕輪”彈多挑少、彈挑多、輪指少,認為“輪指雖易入耳,然多則犯俗而失雅”。[3]
3.杰出英才貢獻卓著,弘揚瀛韻發(fā)揚光大。崇明派集聚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藝術演奏家,如樊氏三代——樊紫云、樊少云、樊伯炎,他們演奏技藝精湛,培養(yǎng)了大批的崇明派傳人,經(jīng)過不斷的整理改編,使《瀛州古調(diào)》發(fā)揚光大。在崇明派眾多的代表人物中,當數(shù)近代國樂大師劉天華最具影響力。1928年,劉天華錄制了《瀛州古調(diào)》套曲的主要樂曲之一《飛花點翠》,并在音調(diào)上作了適當?shù)募踊?,在指法上配用了適當?shù)摹巴啤薄ⅰ耙鳌?、“彈擻”等,使樂曲成為一首格調(diào)清新,流暢秀麗的小曲[4],對推廣崇明派琵琶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后來創(chuàng)作的著名琵琶曲《虛籟》等,顯然受到該派演奏技法的影響。
崇明派無論從風格、技藝方面還是從代表人物、作品等方面等展現(xiàn)著它獨特的魅力。①
(三)《瀛州古調(diào)》樂譜的記法推動了琵琶記譜法的發(fā)展
著名民族音樂學家、琵琶演奏家曹安和在《文板十二曲》中收錄的《瀛州古調(diào)》,首次運用了新的琵琶指手法符號系統(tǒng),包括弦序、指序及把位符號等,從而奠定了現(xiàn)今廣泛運用的指手法符號的基礎。其中用? ? ?符號稱為“劃”,解釋為食指由纏弦至子弦,連彈四弦作急聲。同時用? ? ? 符號,解釋為小、名、中、食四指,由纏弦至子弦,連彈四弦作急勢掃下。前者就是小掃,后者就是大掃。而把小掃(即掃)與劃統(tǒng)一,用? ? ? 符號,也是始于曹安和的《十二文板曲》?!跺莨耪{(diào)》的傳譜對后世琵琶譜的流傳和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瀛州古調(diào)》研究與傳承的現(xiàn)實意義
《瀛州古調(diào)》琵琶套曲作為我國琵琶事業(yè)發(fā)展的一支奇葩異朵,其獨特的演奏技巧和崇高的美學思想對琵琶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特色技巧使琵琶演奏技法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瀛州古調(diào)》中常見的琵琶指法包含左手指法:“彈擻”“攏捻”“勾搭”“綽注音”“泛音”等;而右手指法則更加著重強調(diào)夾彈的運用,以及彈挑類指法,這些技法對于傳遞音樂情感有著重要的表現(xiàn)作用。這些技法組合既擅于表現(xiàn)高雅、寬廣的氣韻,如《小月兒高》;也可以體現(xiàn)出細膩、委婉的情感特點,如《寒雀爭梅》;又擅于靈活展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喜怒哀樂,如《頑童》(又名《后小銀槍》)。
以劉天華先生1928年錄制的《飛花點翠》為例,通過對樂譜及音響進行分析,來挖掘琵琶套曲《瀛州古調(diào)》中的豐富技法。
1.推覆輪:屬于輪指中的一種,在本首樂曲中較為多見。“推”指運用左手手指將弦向里推動,使音高升高,“覆”是指推進之后再平緩地使弦復位,音高還原。“推覆輪”就是指演奏者在右手長輪的基礎上,左手按音手指將弦向里“推”出去再“覆”回來,使聽眾清晰地聽到長輪旋律平滑地升高,再還原的滑音效果。如第一小節(jié)的第1拍,第二小節(jié)的第3、4拍(見譜例1)。
譜例1:《飛花點翠》第一、二小節(jié)
2.彈擻:“擻”是指左手食指將弦按在音位上不動,用中指或名指在食指下方搔弦發(fā)聲,當中指作為按音指時,則用名指在下方做搔弦發(fā)聲。譜例2中所示的第三小節(jié)中第4拍的后半拍,即低音6和中音1,第五小節(jié)第二拍的低音5皆為彈擻指法。
譜例2:《飛花點翠》第三、四小節(jié)
右手彈挑類指法在其后被劉德海大師借鑒,創(chuàng)出了琵琶的“反正彈”,即一個手指發(fā)出兩種聲音,單右手就可以挖掘出十多種音色,再加上左手的不同變換,極大地豐富了琵琶的音色與音響效果。同時重視單音的演奏,如大指的反彈,充分挖掘了大指相對其他手指短而粗、指根肌肉發(fā)達的特點,利用手掌、手臂的力量將大指渾厚的力道柔中帶剛地表現(xiàn)出來。
例如:《十面埋伏》的滿輪中的大指(見譜例3)
譜例3:《十面埋伏》片段
“彈”與“挑”不僅僅是琵琶演奏中重要的技術表現(xiàn)形式.其音點技巧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和表現(xiàn)信息都遠遠超過了動作本身,充分地顯示了演奏者駕馭單音,處理橫向線性樂句的能力。[5]
(二)與古琴藝術相結(jié)合
前文提到過沈肇州的弟子徐立蓀,他是瀛州古調(diào)派的第四代傳人,他編纂的《梅庵琵琶譜》廣為人們所熟知,其在“瀛洲古調(diào)”曲譜的基礎上,又加入了“通論”“入門練習曲”和“音樂初津”。在梅庵派傳人徐立蓀時代,對《瀛州古調(diào)》的整理融入了很多古琴技法和思想。從技法上,“打音”“帶音”“滑音”“ 擻音”“綽注音”等左手技法以及右手具有厚重色彩的“彈”與“挑”“拂”在處理上都與古琴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是琵琶與古琴相互影響的結(jié)果。從藝術思想上而言,《瀛州古調(diào)》琵琶曲在傳承過程中,兼有古琴藝術文人雅士的高雅情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高超的藝術修為與境界,為琵琶開辟了新的前進方向。
(三)《瀛州古調(diào)》滲透濃厚的美學思想
《瀛州古調(diào)》琵琶套曲將意境、標題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1.巧妙的技法運用與音樂情感的準確表達
列夫托爾斯泰曾在藝術評論中說過:“藝術感染力的深淺決定于下列三個條件(1)傳達感情的那種感情具有多大的獨特性;(2)這種感情的傳達有多么清晰;(3)是藝術家廈擎程度如何,即藝術家自己體驗他傳達的那種感情的力量如何”。[6]《瀛州古調(diào)》琵琶曲在聲音上挖掘曼妙的音色,力求傳達一種簡單、自然、樸素的美。其技法與音樂情感表現(xiàn)極為貼切。在演奏中,它充分展現(xiàn)了琵琶音色變化的演奏技巧,而所有的音色變化同時又是以音樂情感表現(xiàn)的需要為前提和依據(jù)的,再加上受到古琴藝術的影響又將音色處理及情感表現(xiàn)提到了一個更高更細膩的藝術層面上來。
2.標題性琵琶小品展現(xiàn)意境之美
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說過:“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盵7]《瀛洲古調(diào)》的“似”在于標題總是用精簡的幾個字描繪出一幅場景,而這場景里除了大致的主題輪廓外,大量的留白要靠聽眾通過捕捉音樂形象來補充畫面,在聽的過程中,時而因感知到音樂意象而獲得對主題畫面的肯定,覺得“似”。時而又因沒有感知到音樂意象而覺得“不似”。音樂意象在流淌的旋律中若隱若現(xiàn),聽眾便覺得畫面也好似動了起來,有了生氣,這便將聽眾帶入一種意境?!跺莨耪{(diào)》中每一首琵琶小曲都有著自己準確而形象的樂曲名稱,《小月兒高》《魚兒戲水》《雀欲回巢》《蜻蜓點水》等,名字優(yōu)雅、清秀,僅從曲名上就可以感知其曲風、曲意,具有高超的文學修養(yǎng)。如《雀欲回巢》從標題中便看得到群雀晚歸的形象,而音樂細致描繪了母雀與幼雀相呼相應,陣陣遠歸的意境,其技巧方面對群雀形象的描繪緊扣標題,靜閉雙目,便仿若群雀當空,緩緩劃過。
(四)對藝術教育的啟迪
1.用好“趣味性”這塊入門基礎教學的敲門磚
琵琶作為民族器樂中音域?qū)拸V,音色優(yōu)美,技巧復雜,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的樂器而廣為流傳,然而這也為琵琶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琵琶啟蒙教學就變得極為重要,它是琵琶的基礎教育。[8]琵琶初學者多為5至7歲的兒童,啟蒙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9]許多孩子因為技巧繁難,練習枯燥而難以堅持。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富有吸引力的音樂,讓孩子聽懂和理解;如何選擇適合的曲目讓初學者興趣盎然并從中獲得成就感,是對我們當代教師的嚴峻考驗。這首《瀛州古調(diào)》琵琶曲可深可淺,既可合成套曲演奏,也可單獨分開彈奏,可以針對不同教學對象靈活選用。樂曲標題性強,可以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來加深印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其中一些小曲技術難度較低,但旋律自然流暢,技法豐富,音色多變,易于演奏,模仿性強,學生可以很容易感受音樂旋律所表現(xiàn)出的景象。
例如:《雀欲回巢》片段(譜例4)
譜例4
《瀛州古調(diào)》與孩子生活緊密相關,主題淺顯易懂,體現(xiàn)了自然地生活童趣,如《頑童》(即《后小銀槍》)就通過音樂來表現(xiàn)少年兒童嬉戲玩耍的歡樂景象,與學習者產(chǎn)生極大的共鳴。孩子們在學習的同時,不僅獲得極大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zhì),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和技法演奏基礎。
在傳統(tǒng)的琵琶基礎教學中,由于琵琶技法難于掌握,教師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礎技法的學習鞏固上,但也相應的產(chǎn)生了一些弊端,如練習過于單一、枯燥,音色僅限于彈挑、輪指等技法,使得琵琶演奏機械化,對于初學的孩子來講,琵琶演奏就變成了一種索然無味的事情。然而《瀛州古調(diào)》以其篇幅短小,技法豐富,曲風活潑,貼近生活的特點,彌補了琵琶教學中的這一空白。其中豐富多變的演奏技巧多達五六十種,以不同的音色來根據(jù)需求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各種場面。對于初學者而言這種豐富的音響效果,充滿趣味的音樂內(nèi)容正是學生所需要的。
和其他改編的現(xiàn)代少兒琵琶樂曲相比較,《瀛州古調(diào)》在審美方面更具有樸素美、自然美、人文美,這種藝術深度和境界是一般的改編樂曲所達不到的。在初學琵琶時,為學生構(gòu)建一種整體的藝術高度,塑造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是很重要的。
2.把握專業(yè)琵琶學習中的“小作品”與“大智慧”
對于專業(yè)琵琶學習者來說,挖掘音樂內(nèi)涵,深刻理解音樂本質(zhì)美,藝術美,充分表達音樂意境是琵琶演奏的更高要求。《瀛州古調(diào)》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對于技巧要求具有純凈度、顆粒性的良好控制力;對于音色要求有對比、轉(zhuǎn)折、相生等手法的運用能力,并要求做到對樂曲意境清濁、虛實、續(xù)斷、張弛、輕重、疏密、薄厚;審美層面的隱顯、曲直、凝散、收放等方面的對比[10]?!跺莨耪{(diào)》雖短小精悍,但其中蘊藏的藝術價值極大,是值得專業(yè)學習者細細研究的。
技法作為樂器演奏的工具最終要服務于音樂情感的抒發(fā)。在當今的琵琶教學中,人們則容易走進一個重技輕藝的誤區(qū)中,甚至有單純追求技法熟練而忽略了藝術表現(xiàn)力的現(xiàn)象?!跺莨耪{(diào)》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體驗不同音樂情感、情趣的學習平臺。如《小月兒高》中皓月當空的意境;《魚兒戲水》中小魚兒戲水的靈動;又如《頑童》中所表現(xiàn)的孩童嬉戲打鬧、天真活潑的童趣,都帶給我們更為豐富細膩的情感體驗。
很多琵琶專業(yè)的學生在長年學習過程中形成了定勢思維,對琵琶音色的認知較為單一,技法、音色與情景的融匯更為匱乏,只局限于對幾個熟悉的大曲子的演奏,而《瀛州古調(diào)》啟發(fā)了我們對音色技法和情景的聯(lián)系,開拓了演奏思路。如《瀛州古調(diào)》套曲中的《獅子滾繡球》中運用切音表達舞獅的活躍場面,又如《魚兒戲水》中用揉弦、拉弦來表現(xiàn)魚兒擺尾,水波蕩漾的景象。
三、結(jié)語
崇明派琵琶的代表曲目《瀛州古調(diào)》套曲從其演奏風格技法、藝術修為、樂譜記法、代表人物等方面都在琵琶藝術發(fā)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對后世的琵琶演奏、研究及琵琶教學等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由于種種原因,《瀛州古調(diào)》在解放后幾經(jīng)面臨失傳的危險,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于2008年特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可見其在琵琶藝術發(fā)展歷史上的重要地位。[11]
注釋:
①流派間的比較參看附錄《琵琶流派特征表》。
參考文獻:
[1]王霖.琵琶“瀛洲古調(diào)派”發(fā)源地所見曲目[J].中國音樂,2000,69-71+74.
[2]樊愉.崇明派琵琶傳人——沈肇州[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9,57.
[3]王霖.琵琶“瀛洲古調(diào)派”發(fā)源地所見曲目[J].中國音樂,2000,69-71+74.
[4]鄒波.琵琶曲《飛花點翠》音樂淺析[J].科技資訊,2010,238,233.
[5]寧文婷.關于《三門峽暢想曲》的演奏分析[J].文教資料,2008(18):80-82.
[6]李昆麗.試論《月兒高》的藝術魅力[J].人民音樂,1995(06):29-30.
[7]葉威武,雷學會,王崗.中國武術“三重境界”論繹[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6,32(05):48-53.
[8]張琳.淺談少兒琵琶入門興趣的培養(yǎng)[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3(01):264-265.
[9]詹靜漪.淺談琵琶教學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03):181-188.
[10]于亮.琵琶“聲”況、“情”況與“意”況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8.
[11]馮光鈺.瀛洲古調(diào)派與琵琶藝術[J].中國音樂,2011,No.122,1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