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與開展中,紅色文化教育是重要的教學內容。而沂蒙精神是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思想滲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當今高校的紅色文化教育過程中,沂蒙精神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滲透也需要不斷地補充和完善,這就需要教師要對沂蒙精神的內核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充分的發(fā)揮沂蒙精神的積極導向,加強對當代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 沂蒙精神;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8-0051-02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fā)揚光大”。2013年11月,習近平在臨沂考察時對沂蒙精神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并引導青年群體要積極的發(fā)揚沂蒙精神,加強愛國思想的建設。這也對高校教師啟示很大,指導教學工作者在高校的愛國主義教學中,以正確的輿論與教育,不斷深化沂蒙精神內涵,加強學生的思想建設。
一、沂蒙精神的提出以及發(fā)展脈絡
沂蒙精神的產生是一個階段性的歷史過程。1926年,共產黨來到沂蒙山區(qū),建立了黨組織,革命的火種就此點燃,從沂蒙山區(qū)傳遍整個中國。國共的內戰(zhàn)結束之后,八路軍挺進沂蒙山區(qū),創(chuàng)建根據地。而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沂蒙群眾一心擁護共產黨,聽從黨的領導和指揮,積極地參與前線戰(zhàn)斗,立下了汗馬功勞,留下了光輝的革命形象。沂蒙山的群眾善良、堅韌、忠誠,用小米供養(yǎng)了革命者的身軀,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沂蒙山革命老區(qū)的百姓,在黨的英明領導下,全心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取得卓越、輝煌的成就。改革開放之后,沂蒙地區(qū)的群眾又敢于創(chuàng)新,解放思想、艱苦耐勞、努力創(chuàng)業(yè)、脫貧致富,走上了社會主義幸福生活的道路,為沂蒙精神文化留下了輝煌的印記。
從沂蒙精神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沂蒙精神是在沂蒙地區(qū)群眾一點一滴的建設中形成的,而最終形成國家精神,也經歷了一定的發(fā)展。關于沂蒙精神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89年。當時,沂蒙精神被歸納為十六個字:“團結奮斗、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求實創(chuàng)新”;1990年,《人民日報》發(fā)表了一篇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支柱》的文章,它面向各民族群眾全面、生動地介紹了沂蒙精神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此時,沂蒙精神逐步地推廣,內在價值也被重視起來;1997年,為進一步推廣沂蒙精神,加強沂蒙精神的學習和推廣,臨沂市委對沂蒙精神的內涵進一步深化,將其概括為:“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沂蒙精神進行了新的界定,綜合其在新中國以來的歷史地位,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肯定,同時也為新時代弘揚沂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進行了新的啟示和指導。
二、沂蒙精神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的思想滲透
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于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他說:“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主力軍,肩負著國家與民族復興的重大使命,是國家發(fā)展的動力。因此,加強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尤其是紅色文化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和觀念尤為重要。但是,以沂蒙精神為代表的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在當前的開展實踐中也需要不斷地完善和創(chuàng)新,主要內容集中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加強沂蒙精神對西方文化的沖擊
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交融,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一些不良信息的引導,過多吹捧西方文明的先進,迷惑了青年群體的認知,使他們對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和革命精神產生錯誤的認識。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流通的速度很快,學生在信息檢索上也非常的便利,也擁有了很多話語權的自由,使更多的中西方文化傳遞更為豐富多彩。然而,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是這些信息是良莠不齊的,沒有經過全面的甄別,導致一些負面的信息傳播,對于學生的思想形成非常的不利,尤其是對國家文化和精神的片面曲解,使部分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產生莫名的崇拜感。尤其是當下階段,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沒有被完全理解,被某些大高校青年學生認為是現代化和國際化的表現,對于傳統文化和精神理念存在誤解,顯然這種認知對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影響是不利的,也對沂蒙精神在學生思想中的滲透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中,加強沂蒙精神的傳播和滲透,抵御西方文化的侵入非常關鍵。一方面全面開展沂蒙精神文化的普及教育,使沂蒙精神的文化內核得到升華,融入到高校學生的思想之中。另一方面,借助多元的渠道來加深沂蒙精神的滲透,使沂蒙精神的文化價值得到提升,加強學生的思想建設,抵御錯誤的思想引導。
(二)深化沂蒙精神在德育教學中的應用
學校教育階段是開展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階段。沂蒙精神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堂上集中精力掌握理論知識,也可以延伸課堂教學,進行課外實踐。沂蒙精神為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所以,高校在紅色教育的開展中,應當更加充分挖掘和利用沂蒙精神的德育功能,全面展現沂蒙精神的文化精髓和核心價值,對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形成產生積極指導,將其作為意義深刻的教育素材融入到德育課堂中。同時,還要廣拓思想將沂蒙精神融入思政課程中,與多元學科進行交叉和融合,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需求,發(fā)揮沂蒙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挖掘沂蒙精神的文化內涵,彰顯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探尋其與大學生思想滲透的契合點。并且,高校要根結合地方紅色文化教育特色,深入社會實踐,將隱性的紅色精神文化轉化為生動的教學素材,將其延伸到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之中,加強沂蒙精神文化的教育價值探究。
(三)加強沂蒙精神在校園文化中的建設
校園文化與高校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關聯緊密,他們的思想和認知對于校園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而,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當中,要積極地將沂蒙精神等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到豐富校園文化的體系之中,營造生動的紅色校園文化氛圍,使沂蒙精神在校園中處處可見,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的思想滲透。首先,學校要重視沂蒙精神在學校紅色教育中的作用,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內活動,通過舉辦沂蒙精神系列社團活動、講座等,對沂蒙精神的動人故事進行講解,介紹沂蒙精神的書籍讓學生進行閱讀,尋找革命先烈在沂蒙山區(qū)的足跡,編創(chuàng)一些體現沂蒙精神的歌舞作品,親自到沂蒙精神文化基地進行參觀等。其次,學??梢越M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通過校園實踐等形式,加強學生對沂蒙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使沂蒙精神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中??傊咝?梢酝ㄟ^多種多樣的方法,將沂蒙精神豐富的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充分彰顯沂蒙精神的育人功能。最后,加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對沂蒙精神人文景觀的建設。馬克思說:“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對于沂蒙精神的傳承和滲透而言,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同樣重要。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創(chuàng)造條件、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使沂蒙精神深入逐步滲透到大學生生活、學習之中,也是有效滲透沂蒙精神的重要方式。在具體做法上,學校可以通過規(guī)修建體現沂蒙精神的建筑和雕像,來加強沂蒙精神的思想滲透。
(四)增強沂蒙精神的網絡平臺傳播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也為沂蒙精神的傳播提供了寬廣的平臺。現今的高校大學生具有豐富的網絡經驗,也是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青年群體,習慣通過虛擬平臺進行文化、知識信息的獲取。事實上,互聯網時代的紅色教育凸顯出了雙向互動的特色,在文化、知識生成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主體的主動權。因此,在沂蒙精神的文化傳播和思想滲透中,大學生群體通過互聯網來接受信息,開拓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具體到實踐,
高校要全面加強紅色網站的運用和管理,使網絡平臺成為沂蒙精神傳播的有效渠道,全面的培育大學生愛國精神和文化素養(yǎng)。能夠以高校大學生紅色教育的實際需求為切入,將思想性、時代性和知識性為一體的展現沂蒙精神的網絡平臺作為基點,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同時,還要將反映沂蒙精神的文物遺產、研究成果、藝術作品等,進行網絡數字化升級,使學生能夠快速的查詢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等形式,加強大學生對沂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思想滲透。
三、結論
總而言之,沂蒙精神是我國重要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瑰寶,也是非常寶貴的思政教育資源,在高校的紅色教育開展中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沂蒙精神作為特有的思想方針,是沂蒙山區(qū)人民群眾的精神財富,是培養(yǎng)新一代社會建設者的思想源泉,在青年學生群體中的滲透有助于學生思想覺悟的提升。所以,進一步深化沂蒙精神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滲透,使其發(fā)揮自身價值,服務于思政教育,才能賦予沂蒙精神與時俱進的時代意義,才能在現代高校思政教育和紅色文化教育中發(fā)揮沂蒙精神文化教育的優(yōu)勢,有效地作用于學生的思想建設,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品學兼優(yōu)、思想端正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竇小花.沂蒙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2]劉宗慶.新時代沂蒙精神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途徑探析[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8(28):18-19.
[3]葉升瑩.沂蒙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方冰,男,泰山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