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卓敏
【摘要】STEAM教育是通過基于情境、基于工程設計、基于項目等方式將科學、技術、工程和科學四門學科進行融合的跨學科教育?!熬C合與實踐”是學生圍繞“解決問題”而積極觀察、思考、合作、探究并找出和優(yōu)化解決問題方法的實踐活動。本文以《認識方向》的綜合與實踐活動教學為例,探析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如何通過跨學科的融合,開拓學生的視野、改變學生的觀念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理性思維和操作能力等綜合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STEAM教育;綜合與實踐活動;跨學科融合;核心素養(yǎng)
普羅塔克曾經說過:“兒童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薄稊?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把教學目標從“雙基”變?yōu)椤八幕保油怀隽恕熬C合實踐”和“數(shù)學思考”的主體地位,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更在每一冊教材中增設《綜合與實踐》課程,這無疑就是點燃火種的一條引線。然而,日常教學中有的老師對“綜合與實踐”的認識有偏差;出現(xiàn)“可上可不上”或者是穿新鞋走舊路的傳統(tǒng)“牽牛模式”,導致教學效果甚為欠佳。為此,筆者以《認識方向》的教學實踐為例,提出以下四點創(chuàng)生研究:
一、回歸“數(shù)學現(xiàn)實”的創(chuàng)生——架起理論與實際之間的有效橋梁
“數(shù)學源于現(xiàn)實,扎根于現(xiàn)實,應用于現(xiàn)實”設計荷蘭數(shù)學家和教育家氟賴登塔爾提出的“數(shù)學現(xiàn)實”原則。為了達到落實這個原則,就需要老師根據(jù)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來設計相關有意義的活動,而綜合與實踐課正好起到課堂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相結合的橋梁。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方向》一課,是“方向與位置”的其中一個內容,而這個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也是學生空間觀念建立的初步階段,幫組學生積累空間觀念和建立空間表象的關鍵時期。由于學生學習辨認方向空間場地比較有局限,可依據(jù)的參照物不多,所以,學生不能很好地建立空間表象,平面中的方向與實際生活中的方向不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既使學生學習了方向后,實際上對這幾個方向的理解依然是比較抽象和模糊的。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學生學完這個知識點后,筆者安排了一次綜合與實踐活動。在活動之前,筆者讓學生上網(wǎng)查閱相關的辨別方向的資料。如,白天怎樣確定東南西北的方向:看太陽、觀察樹冠、留意螞蟻窩、樹的年輪、指南針等等,晚上可以通過北極星來辨認方向。還讓學生學會收集或觀看一些旅游景點的平面圖,了解某個景點內各個場所的大致方位。熟悉簡單的路線,做好認識平面圖的準備。通過這樣的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讓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觀察、探索和發(fā)現(xiàn)。在這次綜合與實踐中,筆者讓學生自由分小組進行活動,每個小組推薦組長,分工合作。每個小組商量決定挑選一個地點來進行實踐活動。(地點可以是商場、公園、小區(qū)、學?!┦紫?,筆者讓學生找到活動地點中的平面圖,通過觀察平面圖再次對要觀測的點有大概的了解。再次,筆者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工具來辨認“東、南、習、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南”8個方向的景物,并進行填表記錄下來。
其次,筆者還讓學生面向某個面的方向的時候,寫出其它7個方向的景物。通過設計這樣的綜合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觀察、思考,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體驗,借助工具來進一步熟悉方向與位置。不僅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逐步建立清晰方位表象,還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走出“題海戰(zhàn)術”的創(chuàng)生——搭建“實踐出真知”的探究平臺
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教學,大多數(shù)老師都只是“重分數(shù)輕實踐”的做法,甚至還出現(xiàn)有個別老師“題海戰(zhàn)術”,完全忽視了“實踐與應用”這個環(huán)節(jié)。而綜合與實踐既是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綜合運用課本的知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研究等方式,在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中提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本質體驗為“綜合性”和“實踐性”。而筆者安排的“認識方向”的綜合與實踐課更多的是偏重于“實踐性”。就活動的方式來時說,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到現(xiàn)場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觀察平面示意圖,讓小學組內的同學互相進行交流、討論和探究,利用平面圖與實際的場所相結合,體會到“學有所用”而不是“紙上談兵”。例如,在公園的平面圖中,選擇其中一個觀測點,在××××的東北面是什么?××××的西南面有什么?當筆者面向東面時,北面、南面、西面、分別有什么景物?對照現(xiàn)場分別把它們一一寫下來。還可以提高難度讓學生思考:A在B的什么方向?B在A的什么方向?當以A或B為中心點時,“東、南、習、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南”8個方向分別是什么?通過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明白到每一個觀測點,相對的方向發(fā)生變化后,方向也會隨之改變。除此之外,筆者還讓學生利用手機中的導航功能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實踐。筆者先讓學生在活動的地點中,利用手機導航功能,打開某個導航軟件,尋找C點到D點用步行的方式可選擇的有幾條不同的路線。然后,每一條路線都要親身去實踐探索,在步行的整個過程中要明確每一條路線分別從什么方向出發(fā)?每走到一個轉折點后或十字路口時,再向什么方向繼續(xù)向前走,沿途還會經過哪些中心景點等等。經過親身經歷實踐后,小組可以通過比較和討論得到最優(yōu)化的路線。最后,把確定好的最佳路線用簡單的路線圖動手畫出來。這樣的綜合與實踐使學生對空間觀念進一步得到了訓練和形成表象,使學生從校內拓展到校外,讓課堂知識得到了有效的延伸,還可以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不用程度的提高。
三、融入“STEAM理念”的創(chuàng)生——體驗“跨學科融合”的神奇魅力
近幾年,學科融合已經是不少學科老師正在進行積極嘗試和摸索的課題。其中,STEAM課程就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課題。學生的生活學習和認知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活動,無法靠單一的學科來形成深刻、豐富的認知。隨著新課程改革和以提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目標發(fā)展,將數(shù)學與不同的學科合理地進行交融與整合,不僅能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全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知識技能,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知識層,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開展小組“認識方向”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后,為了再次加深學會對“東、南、習、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南”8個方向的認識,筆者將一些課后如:“小動物的家在哪里?”“我?guī)托∏嗤苷覌寢尅薄懊詫m”“布置自己的房間”等練習題目做成電腦游戲,讓學生在電腦上進行操作練習。利用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模擬各種現(xiàn)場的實景,再加上美麗的動畫、鮮艷的色彩、悅耳的聲音和3D等技術手段,使平面變立體,(下轉第16版)
(上接第15版)靜態(tài)的數(shù)學知識變動態(tài),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直觀逐步過渡到抽象,讓他們利用各個方向的知識在“玩中學”“學中玩”,進一步來加深對方向與位置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表象。另外,開展了戶外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后,筆者還建議學生與家長嘗試一起合作制作一篇綜合與實踐的美篇或者是相冊和短視頻,把整個有意義的實踐活動過程記錄下來,然后與大家分享活動的成果,使學生樂在其中。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好地將數(shù)學的學習與信息技術融合在一起,使學習的內容更生動、更具體,也使數(shù)學變得更加有趣味性和實用性,充分發(fā)揮數(shù)學學科的魅力。
四、探究“牧羊模式”的創(chuàng)生——營造“自主開放”的探秘氛圍
綜合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把課堂的知識,延伸到具體的生活中,體現(xiàn)到“數(shù)學從生活中來,用到課堂中去,又回歸到生活中”的理念。例如,在安排學生戶外的“認識方向”的綜合與實踐課后,筆者再讓學生回歸到熟悉的校園中,又一次安排了“手繪校園手冊”的綜合與實踐活動。首先,筆者布置小組任務:為校園制作一幅手繪的指示圖,鍛煉學生根據(jù)現(xiàn)實方位來繪制出指示圖,這是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到平面空間的一次轉化過程,也是空間觀念發(fā)展的一次飛躍。這個“手繪校園平面圖手冊”的實踐活動,是一個開放性的設計,怎樣才能繪制出一張接近現(xiàn)實的平面圖呢?在不斷的修改和整理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更大的提高?!笆掷L校園平面圖的手冊”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小組內的學生們暢所欲言,大膽構思,有的說以學校的噴水池為中心點,確定各場所的相對位置,有的說以操場為中心點,還有的說以教學樓為中心點……在這樣的討論設計方案中,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都為這個手冊如何設計得更合理更美觀出謀劃策,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幫助、鼓勵,積極地參與其中,動手又動腦。最后,學生用彩筆繪制出不一樣的漂亮美觀的平面圖。每個小組上交作品后,筆者還進行了作品的展示,把一幅幅美麗而帶有個性的“手繪校園平面圖的手冊”展示出來,使學生的才干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并投票評選出最佳的作品獎,活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可喜效果。
回顧整個活動,將數(shù)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實實在在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綜合與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成長。
綜上所述,STEAM教育與綜合實踐課程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和理念,其中跨學科融合的模式應用到綜合與實踐課程后,更加突出綜合與實踐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特性,不僅有利于夯實孩子的理論基礎,更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應用奠定堅實基礎。因此,老師們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組織并設計好每一節(jié)活動課程,讓學生們找到施展能力和才華的機會,筆者相信只有給學生們一個舞臺,我們將會收獲不一樣的驚喜。
參考文獻:
[1]王光明,范文貴新版課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數(shù)學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7:168.
[2]陳霞芬發(fā)展與實踐:小學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領域教學的探索與研究[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3-11.
[3]張永責.小學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教學淺析[J].小學數(shù)學教育,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