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在課堂中培養(yǎng)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近年來教師們的困惑問題。本文通過對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貞觀之治》的教學實踐為例,剖析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了《貞觀政要》的歷史文獻材料,引導學生利用史料研究歷史問題,以可靠的史料來說明對唐初盛世“貞觀之治”的主要看法,展現(xiàn)史料證史、史料析史、史料實證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關(guān)鍵詞】史料實證;貞觀之治;貞觀政要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如何在教學中“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許多老師多有困惑。2020年11月,筆者受邀在通州區(qū)教師研修中心“下水研修”活動中以《貞觀之治》為題開設(shè)了一節(jié)公開課,該課以《貞觀政要》作為主要史料依據(jù),引導學生利用史料研究歷史問題,以可靠的史料來說明對唐初盛世“貞觀之治”的主要看法。
一、史料證史:從《貞觀政要》談起
(一)《貞觀政要》作為史料的可信度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所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十卷四十篇,分類編輯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與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時的問題,大臣們的爭議、勸諫、奏議等,以規(guī)范君臣思想道德和軍政思想,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jīng)濟上的重大措施。史學界普遍認為:《貞觀政要》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有關(guān)貞觀政事的記載相比,較為詳細,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
因此,在講授《貞觀之治》這一課時,筆者通篇采用了詳實、細致的《貞觀政要》為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較高,也符合主流歷史學的觀點,更能采用歷史細節(jié),引導學生分析史料。
(二)《貞觀政要》史料的運用
本課課標要求: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本課屬于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中最后二課,是講述唐朝歷史的第一課。
《貞觀政要》全面反映了唐朝前期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社會各方面的繁榮氣象。《貞觀政要》從君道、政體、任賢、求諫、擇官、君臣等方面來反映了貞觀時期的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體現(xiàn)了唐初一掃魏晉以來國家分裂的陰霾,創(chuàng)造了一個輝煌的盛世。無論是在制度建設(shè)、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民族關(guān)系處理,還是在對外交流方面,都在《貞觀政要》中有所體現(xiàn)。
所以本課在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史料運用上,共選取了17則史料,反映了5個大問題10個小問題。分別為:
講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思想,從“以民為本”的思想出發(fā),吸取隋亡教訓,任賢納諫,改革革新,始終貫穿著民本思想,從而創(chuàng)造了“貞觀之治”的強盛景象。
二、史料析史:從《貞觀政要》證實貞觀之治的繁盛景象
(一)問題導入,由《貞觀政要》激發(fā)學生研究“貞觀之治”的興趣
《貞觀政要》這本歷史文獻,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十分陌生。就知識儲備而言,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過七年級上冊的學習,對中國古代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學生通過電影、電視劇接觸過李世民,但對貞觀之治知之甚少;知道魏征,但對魏征進諫,與唐太宗的君臣魚水關(guān)系不太了解;同時,學生對貞觀之治出現(xiàn)的原因更是一知半解。這種狀況對于教學中的知識處理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都很有挑戰(zhàn)性。在文獻史料閱讀方面,學生閱讀古文有困難,而本課設(shè)計從《貞觀政要》出發(fā),對材料的選用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對教師解讀材料更有挑戰(zhàn)。
本課導入環(huán)節(jié)從《貞觀政要》書影出發(fā),講述玄武門之變的歷史故事,讓學生理解李世民在登上皇位的過程中的表現(xiàn)。配合教師解讀“天地之道,貞觀者也”,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唐太宗李世民要把年號定為“貞觀”?是與他登上皇位的方式有關(guān),還是與他治世思想有關(guān)?讓學生在歷史故事的沖突敘事中引發(fā)對“貞觀之治”的興趣。
(二)問題驅(qū)動,分析唐初社會狀況對唐太宗李世民的影響
史料實證的理解需要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核心問題中來,熱切地找尋答案,這就需要合理的選擇史料,讓學生能夠從史料當中提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
【問題1】唐初面臨著怎樣的社會狀況?
材料1: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
——《貞觀政要·納諫》
材料2:霜旱為災(zāi),米谷踴貴,突厥侵擾,州縣騷然。……饑饉尤甚,一匹絹才得一斗米。
——《貞觀政要·政體》
學生可以根據(jù)這兩則《貞觀政要》中的材料了解到唐初經(jīng)濟蕭條的局面,自然而然的聯(lián)想到李世民面對這樣的歷史情境,他將如何治理這個國家,開創(chuàng)屬于他的貞觀之治呢?
【問題2】:唐太宗李世民有著什么樣的治國思想?
材料1: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p>
——《貞觀政要·君道》
材料2: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貞觀政要·政體》
教師提問從史料中能概括出李世民怎樣的治國思想?從這兩則材料的“先存百姓”到“有道則人推而為主”,可以體現(xiàn)出他的民本思想,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貫穿始終的治國思想。那么學生就順理成章地會有疑問,他是如何踐行這一治國思想的呢?我們就進入到第三個大的核心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踐行“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
(三)辨析史料,解讀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之治”的關(guān)系
在涉及到李世民治理國家的方略上,從三個方面入手:1.吸取隋亡教訓,使得他采取了輕徭薄賦、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政策;2.任賢、納諫上,任用魏征、房玄齡等賢臣,出現(xiàn)了文治昌盛的局面;3.政治措施上,改革吏治、制定法律、完善科舉制等,政治出現(xiàn)了清明的局面。
我們以吸取隋亡教訓與任賢納諫為例。
【問題3】:唐太宗李世民如何踐行“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
1.吸取隋亡教訓:
材料:彼煬帝……恃其富強,不虞后患。驅(qū)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瓪層谄シ蛑?,子孫殄絕,為天下笑,可不痛哉!
——《貞觀政要·君道》
這段選自《君道》的材料??梢詮闹锌闯隼钍烂裎∷逋鼋逃?,愛惜民力。
材料1: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wù)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
——《貞觀政要·務(wù)農(nóng)》
材料2: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
——《貞觀政要·務(wù)農(nóng)》
這兩段選自務(wù)農(nóng)的材料,向?qū)W生提問能夠看出唐太宗對那個行業(yè)十分重視?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shù)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食我心,無害百姓?!?/p>
——《貞觀政要·務(wù)農(nóng)》
《貞觀政要》這本書中,還講到了唐太宗愛惜人民,重視農(nóng)業(yè)的一個小故事,就是太宗吞蝗的故事,這個小故事就是唐太宗重視百姓,重視農(nóng)業(yè)的一個體現(xiàn)。
2.任賢、納諫:
李世民選賢任能由來已久,最著名的莫過于魏征。魏征,初為李淵長子李建成手下的謀士。玄武門之變后,魏征被赦免,成為貞觀年間最重要的臣子。關(guān)于魏征的任用,從他被李世民俘虜后,他的坦然自若講起。
材料:太宗既誅隱太子,招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畏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p>
——《貞觀政要·任賢》
學生從這個材料中,就能窺見魏征的不懼天威的氣魄,后續(xù)他能夠范言直諫也由此可得。具體他是如何勸諫唐太宗李世民的呢?從下一則史料中,他對太宗狩獵愛好的批評可以看出。
材料:貞觀十四年,太宗……親格猛獸,復晨出夜還。特近魏征奏言:“……以萬乘之尊,暗行荒野,踐深林,涉豐草,甚非完全之計。愿陛下割私情之娛,罷格獸之樂……”
——《貞觀政要·畋獵》
在眾多賢臣中,魏征無疑是最突出的一個。他既能在細微之處糾正君主的過失,敢于犯顏直諫,又能從宏觀上為國家勾勒出理想的發(fā)展藍圖。
材料:太宗謂群臣曰:“貞觀初,人皆異論,云當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勸我。即從其言,不過數(shù)載,遂得華夏安寧,遠戎賓服?!刮宜熘劣诖?,皆魏征之力也?!?/p>
——《貞觀政要·政體》
魏征的特點是懂得治國理論,懂得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了解社會的現(xiàn)狀。他在貞觀治國方針的制定,在幫助唐太宗做一個明君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胺Q貞觀之治的護航者。
材料: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貞觀政要·任賢》
魏征的一生廉潔奉公,克己守法,一生向唐太宗進諫多達兩百余次,捍衛(wèi)法制尊嚴,堪稱國之棟梁。貞觀十七年,六十四歲的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地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逝,遂亡一鏡矣!”
學生在讀到此處時,多為魏征與李世民的君臣關(guān)系所嘆服,又同時領(lǐng)悟到了史料閱讀的方法,提煉史料的基本信息、關(guān)鍵詞句,提升了歷史學科的基本能力和關(guān)鍵品格。
(四)形成對比,從唐初與貞觀時期唐朝局面來看貞觀之治
經(jīng)過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本課進入到第四個核心問題,唐朝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局面呢?這時出示材料:
材料1: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赍糧,取給于路。
——《貞觀政要·政體》
材料2: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
——《貞觀政要·納諫》
與本課開篇是出示的材料形成了強烈對比,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了,唐朝在唐太宗勵精圖治之下,達到了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清明、國力增強、文教昌盛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三、史料實證,從知識跨越到核心素養(yǎng)的過渡
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堂應(yīng)該從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引領(lǐng)變革的歷史課堂,當歷史學習從知識跨越到核心素養(yǎng)時,教師必須更快地更新觀念,明確方向,優(yōu)化教學,基于學情搭建優(yōu)質(zhì)平臺,提升課堂實效性。
本課在通過《貞觀之治》的史料研讀過程中,學生采用了史料實證的探究,對本課的核心問題進行了抽絲剝繭地分析。在史料實證探究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毫無疑問的是,《貞觀之治》這一歷史文獻還是有一定的古文難度的,教師通過對重點字句的拼音標注、解析帶領(lǐng)學生理解古文獻對歷史研究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要求的史料實證的能力時,重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每一個問題的設(shè)置都是與史料相關(guān)聯(lián)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多重視實證方式對問題的探究,以更加可信的史料帶領(lǐng)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
教學有法,貴在得法。王雄老師在談到歷史學科核心能力時,指出:“歷史思維是思維過程與結(jié)果的統(tǒng)一,即以學生為起點和歸宿。一節(jié)好課,要充分考量學生的知識基礎(chǔ)、能力水平,并服務(wù)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痹谠O(shè)計課堂教學時,我們更應(yīng)當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引導學生學史,引導他們思考人生,從而拓寬歷史視野,提升思維能力和歷史學科能力。
參考文獻:
[1]《義務(wù)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01年版)》[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雄,中學歷史教育心理學[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年,第174頁。
[3]葉小兵,簡論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歷史教學特征[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上半月刊)》,2017年第12期,第68頁。
[4]王雪白,歷史教學中提升史料實證素養(yǎng)研究[J],《高考·教學探索》,2017年9月,第165頁。
[5]江子磐,“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內(nèi)涵、考測和教學路徑[J],《歷史教學問題》,2019年第3期,第153頁。
作者簡介:
邱云,女,1991年3月出生,漢族,河南信陽人,北京市通州區(qū)教師研修中心,初中歷史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