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良
【摘 要】“文藝復興”運動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卓越貢獻,對日后歐洲文化和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我們教材的有限文字中,“文學三杰”“美術三杰”的概念常常讓人誤以為文藝復興是由幾個天才發(fā)起的,但事實上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大批才華橫溢加之堅守信仰的人共同參與的,這是藝術的復興更是“人”的復興。故而,把握好“文藝復興”中文化的教學,對于學生理解歐洲歷史與文化,提高對文化的鑒賞水平和理解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僅就“文藝復興”教學與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進行分析,來談一些淺薄的看法。
【關鍵詞】文藝復興;背景;文化聯(lián)系;文學作品
一、對“文藝復興”運動背景的把握
在教學中,我們強調“文藝復興”運動的根本原因在于意大利最早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多次提到這個概念,但是學生是否已真正理解,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
理解資本主萌芽,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資本主義。約瑟夫·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意味著一種價值體系,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文明”,“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變動的形式或方法,它不僅從來不是、而且也永遠不可能是靜止不變的”。黃仁宇先生指出,“資本主義在歷史上展開時,表現(xiàn)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資本主義帶著整體性,它能在一個國家內暢行而且成為不可改變”。西方社會的主流認識是,“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和社會制度,根據(jù)這種制度,作為收入來源的資本一般說來不屬于通過自己勞動使資本發(fā)揮效用的人?!痹S多學者承認,意大利最早孕育出資本主義的某些因素,包括在強調“唯物史觀”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下,被我們重新研讀的馬克思。有的學者認為意大利“資本主義的因素早在11世紀就己清晰可辨了”。14世紀歐洲生力發(fā)展,產品增加;社會分工的擴大,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進一步分離,都意味著有大量的產品必須投入市場,進入交換領域。因此,社會生產的發(fā)展促進了交換的擴大,也就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在歐洲形成了一些有專業(yè)特色的手工業(yè)商業(yè)中心城市,特別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這種專業(yè)化的分工必然要促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一些富裕的作坊主在物質增長的同時,呼吁能與之一拍即合的精神財富,在文學藝術紛繁之時,在“崇拜”的意念調和下,他們也被賦予了另一個新的身份——贊助商。威尼斯這個從公元5世紀因遭到日耳曼人的侵略而逃離意大利大陸的湖上城市,在1400年的時候,已經發(fā)展成為近東的海上貿易中心,成為運輸?shù)拇髣用}。[]可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對意大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各方面都有影響。特別是意大利的富庶,使其藝術家和作家更愿意留在國內,而無須到國內謀職,對“文藝復興”的興起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的橫向與縱向的聯(lián)系
文化的橫向聯(lián)系指“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比較。文化的縱向聯(lián)系主要分析“文藝復興”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對啟蒙思想的影響?!拔乃噺团d”與“宗教改革”是相繼發(fā)生的,兩者的歷史背景也一致。但是仔細辨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這一點在授課中,應該成為提升學生史學素養(yǎng)的很好契機。
“文藝復興”涉及到文學、美術、政治思想、自然科學等眾多學科,并取得了豐碩與輝煌的成就,展示出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的革命熱情和首創(chuàng)精神。但同時也應看到,它雖然對舊制度和神學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并沒有就基督教教義和教會改革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鑒于此,教師可以巧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發(fā)言。教學中,可以訓練學生在聽課中提取有效的、關鍵信息,并通過對其理解和概括,盡可能地鼓勵學生運用新史料來輔助觀點,最終訓練其表達自身觀點的能力。諸如“你如何評價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這一問題情景,引師、最后一個巴比倫人、最后一個蘇美爾人。在這個有形的理性世界面前,他和近萬年前留下思想遺產的先祖?zhèn)儞碛邢嗤碾p眼,而他之后,再無來者?!?這樣的評價筆觸,給了學生一個不一樣的牛頓,而輔助他們更“同情之理解”“文藝復興”下的思想維度。
而“宗教改革”運動不僅對宗教神學作了深入的批判,而且提出了符合資產階級需要的神學體系,其核心內容是“信仰得救”。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一文中指出:“宗教的目的,是人的安適、得救、福樂;人對上帝的關系,不外就是人對自己的得救的關系:上帝是被實現(xiàn)了的靈魂得救,或者說,上帝是實現(xiàn)人的得救、福樂的無限權力。” 這就是路德從“得救預定論”中得到的“安慰”,它保證被選中的人肯定會得到拯救,這是上帝給予他們的恩賜,不是通過努力可以爭取得到的,據(jù)此我們不難看出路德在沖破教皇專制的同時也淪陷在新一輪的禁錮中。教師如何闡釋“信仰的力量”,融匯著史學素養(yǎng)下“史料建構”的智慧。這場宗教改革的基底不是從單一色系到另一色系的切換,而是在信仰的調色盤上各染筆觸。比如在荷蘭,人稱阿米尼烏斯的雅各布·赫爾曼茲提出一個不受強硬派歡迎的理論:所有的靈魂都可以通過耶穌得到救贖,命定論不是絕對的,而是有條件的。每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恩賜,因此而得到拯救——歸根到底,自由意志還是存在的。另一個名叫卡斯帕·施溫弗爾德的乖僻的德國人他說如果每個靈魂有特定的命運,那么,每個男女都可以在共同的基督教范圍之內形成自己的信條。加爾文的“預定論”更是將宗教信仰與對現(xiàn)實社會的改造、人們的個人奮斗、事業(yè)的成功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對個人主義已從一個不定的主題變成了一種政治和社會權利的責任。這一新教精神無疑給16世紀的資產階級以極大的鼓舞。這種“政教分離意味著一種新的世俗政治制度在歐洲興起”。用史料支撐的課堂,不僅是史學嚴謹?shù)娘L貌,更能將思想牽涉政治、經濟暗蘊思想,最終達到思想梯度的進階,這方才是我們走進走出思想史的價值所在。
從某種程度來看,有人認為“這兩個運動之間聯(lián)系甚少,城市中無法找到人文主義者和宗教改革者之間的直接的、密不可分的那種聯(lián)系”。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出“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改革”的共同點,那就是強烈的復古意識。
三、關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
文學和藝術是“文藝復興”文化的主要體現(xiàn),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這兩個方面的教學尚存不足。主要問題是:課堂上往往只介紹什么人有什么作品,而不注重作品的背景與思想性,或者將這個時期的作品都籠統(tǒng)歸納為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使生動的文化史教學變成死板的教條。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為了提高文化史教學的質量,我們對“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教學作些探討。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時代的記錄、民族的心聲。文學還受作者個人經歷、素養(yǎng)、思想、政治態(tài)度、個人愛好等多方面影響?!拔乃噺团d”文學當然也不例外。即使是意大利“文學三杰”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形式和內容上也各有特色。但丁的《神曲》是在流放期間寫成的。此前,他身為佛羅倫薩的行政官之一,因抵制教皇插手內政,遭到教皇迫害,被判終身流放。政治挫折與流亡生活使他看清了教皇分裂意大利,造成城市間內訌的嚴重危害,更加渴望統(tǒng)一和自由。在《神曲》中,他以超人的才華和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蘊,表達自己的抱負與理想,愛與恨。尤其是地獄篇,寫得十分精彩,觸及到許多重大社會問題。《神曲》涵蓋了但丁對歷史和現(xiàn)實、對古典文化和基督教的理解與認識,猶如一本博大精深的百科全書。
彼特拉克對古典文化有深厚造詣,也呼吁意大利的和平統(tǒng)一。但他的《歌集》除部分政治抒情詩外,主要表達他對女友勞拉的愛情。他以坦率細膩、大膽熱烈的語言,傾訴內心深處的愛戀之情。他筆下的勞拉不像但丁筆下的雅特麗奇那樣,具有抽象的神性美,而是有著優(yōu)雅的氣質與迷人的形態(tài)。他的詩歌進一步顯示出新文學對中古禁欲主義的叛逆精神,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追求。薄伽丘與彼特拉克是密友,兩人的政治思想也相同。薄伽丘的《十日談》形式新穎,結構巧妙,情節(jié)生動,語言幽默,一出版便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該書對僧侶與貴族的嘲諷,對個性解放的大膽追求,對階級壓迫和男女不平等的批判是空前的,可以說這是一部純世俗的作品。它使人文主義思想大放異彩,在歐洲有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之稱。例如,第一天第二個故事寫道,巴黎有個絲綢商幾次勸一位猶太商人改信基督教。猶太商人在對羅馬教廷作了認真考察后,表示愿意改信基督教。他的理由是,教會上層人物如此寡廉鮮恥,貪得無厭,竟然還能支撐下去,真是一個奇跡。這個故事是從反面敘述的,對天主教會的挖苦譏諷可謂淋漓盡致。
總之,最重要的是使學生能把“文藝復興”文化放到歐洲文化的整體中去理解。有條件的教師,還可以利用人物的事跡和作品教育學生,這會使他們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美]雅克·巴爾贊.從黎明到衰弱[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69
[2][英]彼得·沃森.人類思想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9
[3][德]費爾巴哈著.基督教的本質[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4:247
[4]姜守明.從復古意識看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本質[J].學海,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