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霞
【摘 要】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人們都在思考和踐行充滿改革意義的教學模式,其方法也是相當的多元。促使著語文課堂教學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促進著課堂教學的有效乃至高效。精致多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課堂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精教多學;學習興趣;策略思考
語文教學其根本當是學生的學習,學而優(yōu)則“效”,離開學生的學,少于學生的學,靠著強行灌輸的學生學,其效果都是那樣的平平。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筆者注意探究學生精致多學策略的思考,也注意運用一定的方法促進學生的精致多學,獲取著屬于自己的驕傲。
一、精教多學需學生建立精讀的硬功夫
初中語文教學,學生對教材文本的感悟,人們大都以為已不需要學生去多讀了??傄詾榻滩奈谋镜钠急容^長,課堂教學時間又比較緊。因此,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似乎就是那樣的少讀著,談不上多讀,還談得上什么精讀?其實,這樣去做,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當是一種嚴重的不負責任。古往今來,有誰不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上海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曾經執(zhí)教過《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先生讓學生去讀出文言詞匯的意思,讓學生讀懂古漢語比較特殊的句式,就是《愚公移山》中的人物關系也由學生自己去讀識。總之一切任由學生去讀,學生由初讀向著精讀的方向發(fā)展,一切便就是那樣的讀熟、讀懂和讀精。先生也曾這樣總結自己之教學,即讓學生讀當為重中之重。因此,語文教學讓學生讀和精讀,當成為我們語文教學的迫在眉睫,當成為精教多學的迫在眉睫。所以,在自身的語文教學中,師徒于錢夢龍先生,為了精教,讓學生去讀,形成學生精讀的硬功夫。形成學生精讀的硬功夫,不是某些意義上一盤散沙的自流讀,而應當是有引領有示范和有目的讀。讓學生每讀一遍,都看到其讀的效果。讓學生不斷地讀,則發(fā)現學生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去美讀了,而且就是在美讀著。如教學教材中的古詩文,給學生以讀的機會,學生會將古詩文去讀得那樣的津津有味,學生會讀得那樣的極有感情。語文教學當學生能夠建立起精讀的硬功夫,其感悟也就是那樣的水到渠成,教師也就不需要再去包羅萬象地教了。
二、精教多學需學生形成精思的好習慣
初中學生,也有一定的惰性,讓其讀往往也會是那樣的大打折扣,尤其在已經讀懂了一些后,便就會那樣的感到十分滿足,不思考著往“精處”去讀,有時就是那樣比較囫圇吞棗地讀,亦便顯得那樣的樂樂大方。雖然讀了,但對悟起不到理想的促進作用。所以,從讀的角度去思考,要么就不要讓學生去讀,要讀就要讓學生能夠讀精。從精教多學的層面去說,學生讀精,才意味著多學,只有學生讀精,也才可以為教師的精教去奠實比較理想的基礎,也才完全可以形成教師的精教。所以,學生的多學需建筑在讀的基礎上,更需要建筑在學生讀和思的有效結合上。從人們所執(zhí)教的具體學生看,能夠在讀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其人算不上多數,更可以說就是那樣的寥寥無幾。所以,從多個層面去思考,要想實現語文教學的精教多學,還需要想方設法形成學生讀之思考甚至就是精思的良好習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每接手一個新的教學班級,都以一定的方式向學生提出讀思緊密結合的具體要求。如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在閱讀中做好比較理想而又實用的讀畫批注;如要求學生讀文時,力求做到前后連貫著讀;如要求學生在用上嘴巴去讀時,還要帶著大腦等。而在讓學生去讀文時,教師不讓學生去草率收兵,學生的思考沒有到位,學生的思考沒有完畢,教師不去做閱讀感悟的交流互動。如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學生讀著文本,看到諸葛亮在文中多次出現“先帝”等詞語,有學生感到比較重復啰嗦,但不少學生也感到不以為然。在學生進行進一步思考和辯解得以形成共識后,自感學生讀思結合的重要。
三、精教多學需學生養(yǎng)成精探的精氣神
初中學生進入初中學習以來,與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相比,多于了相當多的急功近利。他們滿足于聽懂了相關的語文知識,滿足于掌握一定的閱讀感悟技能。尤其是不少學生已習慣于運用《課課通》等資料的閱讀替代著自己的閱讀感悟。應當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初中學生比較嚴重地缺失著閱讀感悟的探求精神。所以,要想實現語文教學的精教多學,還必須努力養(yǎng)成學生精心探求教材文本之文學、文化層面意義上的精氣神。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從具體的教學形態(tài)看,語文課程的學習還需要努力做好學生的閱讀實踐。那么養(yǎng)成精探的精氣神,比較過多需要考慮的是平時語文閱讀感悟精探的實踐,這就比較有意義地告訴人們:要求學生精探,不是簡單地提出要求就可以湊效的,需要有我們教師的辛勤付出,在教師辛勤付出的前提下,形成學生經常而又科學的實踐活動。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應當說先生筆下的春顯得那樣的細膩,那一個個比喻的句式,把“春”描敘得十分的生動形象和逼真。教學時,如果比較簡單地去讀一讀,也比較膚淺地讓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去想一想,那學生也完全會對先生的《春》閱讀不厭。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形成閱讀感悟的小組,讓大家齊心合力地進行探究。如讓學生去細究,先生為什么能夠將《春》寫得如此的感人?學生感到是先生仔細觀察的結果;還讓學生去細究,先生之所以要描寫這春,學生便從先生所處的際遇深深感到:先生之所以將春比喻成小伙子、小姑娘,其實就是先生懷有赤忱的愛國之心,期望屹立于世界東方的泱泱大國不再就是東亞病夫。學生的思考探究有無道理?完全意義上的極具深刻意義。
【參考文獻】
[1]成向陽.送語文回自然[J].語文教學通訊,2015.2D
[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