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原 韓 飛
1 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肺病科,山東 臨沂 276003
2 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急診科,山東 臨沂 276003
急性肺栓塞是肺循環(huán)障礙的常見急危重癥,是由栓子進入人體肺循環(huán)中,阻塞肺動脈及其他分支所致,該疾病具有極高發(fā)病率、病死率[1]。急性肺栓塞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血壓低、胸痛、血流動力學波動大等,若治療不及時,易增加其死亡風險,故早期給予其合理治療十分必要[2-3]。目前常用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及介入治療等,以往保守治療中常采用華法林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而近年來利伐沙班逐漸在臨床推廣應用,利伐沙班較華法林安全性更高,耐受性更好。本研究探討治療急性肺栓塞的效果及對凝血功能的影響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76 例,根據(jù)治療用藥種類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 例。觀察組,男性20 例,女性18 例,平均年齡(45.52±1.31)歲;對照組,男性21 例,女性17 例,平均年齡(46.03±1.2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制定有關急性肺栓塞診斷標準[4];非大面積急性肺栓塞;近期無抗凝治療史。排除標準:存在認知障礙及精神異常;合并惡性病變、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嚴重肝腎功能疾??;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
對照組患者采用華法林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治療,給予患者皮下注射6 000 IU 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1 次/12 h,治療2 d 后加用華法林鈉片,1 次/d、每次口服2.5 mg,治療5 d 后參照國際化標準比值調整用量,7 d 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鈉,持續(xù)口服華法林鈉片6 個月。
觀察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治療,低分子肝素用法及用量同對照組,在治療2 d 后加用利伐沙班,1 次/d、每次口服20 mg,在治療7 d 后停用低分子肝素,持續(xù)口服利伐沙班6 個月。
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生命體征和血管內皮功能;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
凝血功能指標:于治療前后抽取5 ml 肘靜脈血,離心操作后保存待檢。選擇全自動血細胞凝集分析儀檢測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采用劑盒檢測凝血功能指標[D-二聚體水平,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水平(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
采用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呼吸頻率 和心率,采用動脈血氣分析儀監(jiān)測血氧分壓(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
血管內皮功能:于治療前后抽取5 ml 肘靜脈血,進行離心操作后待檢。采用ELISA 檢測血管內皮功能[血清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ICAM-1),內皮素1(endothelin,ET-1),血栓素B2(thromboxane,TXB2),一氧化氮水平(nitric oxide,NO)]。
PT 正常值為12~16 s;APTT 正常值為31~43 s;Fib正常值為2~4 g/L;D-二聚體水平<0.5 mg/L;t-PA 正常值為1~12 ng/ml;sICAM-1正常值為120~180 ug/L;ET-1 正常值為50~70 ng/L;TXB2 正常值為200~300 μmol/L;NO 正常值為60~90 μmol/L。
臨床療效判定顯效:治療后栓塞癥狀緩解,凝血和內皮功能指標均恢復正常值,低氧血癥、胸痛和呼吸困難等癥狀消失;有效:治療后凝血和內皮功能指標與治療前比較明顯改善,動脈 PaO2升高在50%以上;無效:治療后栓塞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癥狀加重,動脈PaO2升高在20%以內。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00%。
應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和Fisher檢驗,當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凝血功能較治療前改善;觀察組患者PT、APTT、和Fib 高于對照組患者,D-二聚體 和t-PA 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生命體征較治療前改善;觀察組患者呼吸頻率和心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 PaO2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內皮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內皮功能較治療前改善;觀察組患者sICAM-1、ET-1 和TXB2 低于對照組患者;NO 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7.37%(37/38)高于對照組患者65.79%(25/38);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63%(1/38)低于對照組患者23.68%(9/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608,P<0.05;P=0.014,表4)。
急性肺栓塞主要由于人體血栓脫落及相關因素所致肺動脈阻塞,進而生成的合并癥。隨著中國人口逐漸呈老齡化趨勢,因此該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通常在40~70 歲中老年人群中發(fā)生,病死率僅次于冠心病[4-5]。急性肺栓塞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主要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外源性是栓子所致肺部正常循環(huán)受到影響;內源性是肺動脈主干被栓子堵塞造成。因此對于急性肺栓塞患者,應快速減輕血栓負荷以挽救生命作為治療關鍵[6]。目前臨床治療方式如外科手術取栓、經(jīng)導管取栓、藥物溶栓等,上述方式能夠使血栓負荷得以減輕。但研究認為,抗凝治療仍是該類患者的首選方案,90%以上人群能在抗凝治療中獲益,主要以血流動力學紊亂得到改善作為表現(xiàn)[7]。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同組內比較,#P <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 <0.05
對照組(n =38)PT(s) 治療前 9.73±1.21 9.86±1.24治療后 15.55±1.54# * 11.98±1.51#APTT(s) 治療前 31.51±1.32 31.52±1.54治療后 41.65±1.98# * 38.52±1.67#Fib(g/L) 治療前 5.52±1.02 5.53±1.03治療后 12.88±1.65# * 7.54±1.03#D-二聚體(mg/L)指標 時間 觀察組(n =38)治療前 2.39±1.03 2.46±1.05治療后 1.11±0.16# * 1.31±0.14#t-PA(ng/ml) 治療前 15.25±1.31 15.28±1.21 治療后 10.51±1.03# * 5.88±1.6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命體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命體征比較(±s)
注:與治療前同組內比較,#P <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 <0.05;1 mmHg =0.133 kPa
對照組(n =38)呼吸頻率(次/min)指標 時間 觀察組(n =38)治療前 28.21±1.32 28.22±1.64治療后 17.21±1.36# * 22.14±1.85#心率(次/min)治療前 92.65±1.31 92.58±1.54治療后 74.45±1.97# * 84.51±1.24#PaO2(mmHg) 治療前 66.52±2.41 66.53±2.54 治療后 78.98±1.65# * 71.11±1.28#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同組內比較,#P <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 <0.05
對照組(n =38)sICAM-1(ug/L)指標 時間 觀察組(n =38)治療前 215.25±2.65 215.26±2.77治療后 151.21±2.97# * 184.52±2.99#ET-1(ng/L) 治療前 110.21±1.31 110.25±1.54治療后 60.21±1.03# * 63.58±1.87#TXB2(μmol/L)治療前 708.25±2.64 709.25±2.54治療后 260.21±2.13# * 280.22±2.64#NO(μmol/L)治療前 56.52±1.13 56.53±1.05治療后 89.65±1.02# * 84.51±1.27#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在抗凝治療中,低分子肝素為常用藥物,其能夠對Xa 因子活性進行選擇性抑制,低分子肝素分子量越小、抑制作用則越強,該藥物主要是通過化學聚集或普通肝素經(jīng)酶所產(chǎn)生的片段,能夠結合抗凝血酶Ⅲ,進而對活化凝血因子產(chǎn)生抑制,能夠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達到抑制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槔w維蛋白、血小板聚集和釋放的目的[8-9]。華法林也是常用治療藥物,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對維生素K在人體肝細胞合成多種凝血因子中產(chǎn)生抑制,進而達到顯著的抗凝效果,同時該藥物還能在機體纖溶系統(tǒng)清除血栓過程中產(chǎn)生調節(jié)作用。但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華法林治療后易增加血栓再形成風險,且易出現(xiàn)抗凝不足或抗凝過度情況[10-12]。利伐沙班為一類新型抗凝藥物,其主要是通過直接拮抗游離并與Xa 因子結合,進而產(chǎn)生抗凝作用,該藥物具有較多優(yōu)勢,比如代謝快、起效快等,且不會受到藥物、食物的干擾,無需對其凝血功能進行監(jiān)測,患者耐受性高、不良反應低[13]。該藥物能夠對Xa 因子的活性位點產(chǎn)生選擇性阻斷作用,進而通過外源性或內源性途徑將X因子活化為Xa 因子,在凝血級聯(lián)反應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利伐沙班能夠促進機體形成新的血栓,使二磷酸腺苷酶活性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對ADP 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產(chǎn)生抑制,對降低肺栓塞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將其與低分子肝素進行聯(lián)合應用效果相比華法林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效果更為顯著,且能夠使人體血清Xa 水平得以降低,促進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14]。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T、APTT、和Fib 高于對照組患者,D-二聚體和t-PA 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呼吸頻率和心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 PaO2高于對照組患者; sICAM-1、ET-1 和TXB2 低于對照組患者;NO 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上所述,急性肺栓塞應用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治療,效果顯著,且能夠顯著改善其凝血功能,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