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磊 孫英明 曹志偉 張誠琮 蘇孫歡 張起楷 肖玉玲
1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yī)院介入科,福建 三明 365000
2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yī)院腫瘤內科,福建 三明 365000
內臟動脈瘤(viseral artery aneurysm,VAA)是動脈瘤累及腹腔動脈、腸系膜動脈主干及其分支[1],因腎動脈瘤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案與VVA 基本一致,故本文將腎動脈瘤歸入VVA。目前VVA 的治療主要有保守治療、血管腔內治療、外科手術治療[2],而血管腔內治療以其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療效確切等優(yōu)勢,已成為保守治療無效的VVA 的首選治療方法[3]。本研究探討血管腔內治療VVA 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在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yī)院進行介入治療的VVA 患者8 例,脾動脈瘤3 例、肝動脈瘤3 例、腎動脈瘤1 例和腸系膜上動脈瘤1 例;男性3 例,女性5 例,年齡35~62 歲,平均(47.00±8.27)歲,腹腔動脈瘤直徑2.8~6.4 cm,平均直徑(4.36±1.14)cm。納入標準:(1)動脈瘤直徑>2 cm;(2)經(jīng)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增強或動脈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確診為腹腔動脈瘤者;(3)保守治療無效者;(4)凝血酶原活動度≥40%,血小板≥50×109/L。
DSA 機(Philips Allura 12)、高壓注射器(Meorao Mark 7)、5F 導管鞘(Terumo)2.7F 微導管(Terumo)、Interlock 彈簧圈(Cook)、4F 導管(Terumo)、350~560 μm明膠海綿顆粒(Alicon)、康派特醫(yī)用膠(1 ml)、罌粟乙碘油(10 ml)、6F 血管縫合系統(tǒng)(Abbott)。
術前CT 增強檢查提示脾動脈瘤(圖1A),常規(guī)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采用改良Seldinger 技術穿刺右股動脈,循入5F 導管鞘導入4F 導管超選至脾動脈造影(圖1B),明確動脈瘤位置、大小、瘤腔寬窄、有無子瘤(圖1C),經(jīng)4F 導管循入2.7F 微導管至動脈瘤遠端(圖1D),后退微導管至動脈瘤瘤腔,在瘤腔內植入Interlock 彈簧圈,酌情再注入醫(yī)用膠與罌粟乙碘油1 ∶3 混合液加強栓塞,經(jīng)導管復查術中動脈造影明確動脈瘤瘤腔閉塞情況(圖1E)。6F 血管縫合系統(tǒng)縫合右股動脈,加壓包扎穿刺點,手術結束,出院前復查CT 增強檢查(圖1F)。
圖1 脾動脈瘤的介入栓塞治療
術中造影明確動脈瘤閉塞情況,動脈瘤位置、大小、瘤腔寬窄、有無子瘤及術后動脈瘤瘤腔閉塞情況。術后隨訪6~32 個月觀察動脈瘤復發(fā)情況。
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
8 例患者均成功實施血管腔內治療,手術時間50~80 min,平均(56.56±9.23)min,1 例脾動脈瘤患者注射康派特醫(yī)用膠時,醫(yī)用膠順血流流至脾動脈主干及其分支,術中造影見脾動脈主干及其分支內見異位醫(yī)用膠顯影,術后2 周復查CT 見脾動脈瘤瘤腔閉塞伴脾臟60%梗死(圖1F),未形成脾膿腫。8 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輕中度腹痛癥狀,未給予止痛治療疼痛緩解,無動脈瘤瘤腔破裂、股動脈血腫及動靜脈瘺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所有患者隨訪期內無動脈瘤腔再通,平均隨訪(15.86±6.90)月。
VVA 發(fā)病率為0.1%~2.0%[4],以脾動脈瘤最常見占60.0%,肝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瘤分別占20.0%和5.5%。VVA 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伴或不伴惡心、嘔吐,文獻顯示腹痛發(fā)生率占78%[5],故臨床多以急腹癥求診。少數(shù)病例無癥狀易被漏診,隨著影像診斷技術的提高,尤其是CTA、MR 血管造影的廣泛應用,無癥狀的VVA 檢出率越來越高。DSA 是診斷血管性疾病的“金標準”,能全面顯示血管的解剖學信息,并能動態(tài)反應VVA 及側枝循環(huán)的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能指導血管腔內治療方案的制定,但是其有創(chuàng)、存在造影劑過敏反應、穿刺部位及導管醫(yī)源性損傷等并發(fā)癥,故目前DSA 造影僅在需行血管腔內治療時同步進行。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具有無創(chuàng)、成像速度快、三維成像、操作簡便、能明確腹腔動脈瘤診斷、易于術后隨訪復查等優(yōu)勢[6],同時能顯示動脈瘤大小、瘤頸寬窄等精確數(shù)據(jù),指導動脈瘤血管腔內治療方案的制訂,已成為腹腔動脈瘤診斷及隨訪的首選檢查方法。
VVA 最大的危險性在于破裂出血,文獻報道其破裂率為13%[7],如妊娠期婦女、合并門靜脈高壓、胰腺炎等破裂率更高。VVA 一旦破裂出血,病死率達70%~80%,故早診斷、早治療是腹腔動脈瘤的治療原則。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治療規(guī)范與指南[8],按照其大小有不同的治療原則。既往文獻顯示VVA 直徑超過20mm,其破裂風險明顯增加,因此將直徑≥20mm 或直徑每年增長≥5mm 作為無癥狀性VVA 的手術指征[9-10]。而<20mm 的動脈瘤以隨訪復查為主,但合并假性動脈瘤、妊娠、肌纖維發(fā)育不良、慢性胰腺炎等導致VVA 破裂的危險因素,也應采取更為積極的腔內或手術治療。本研究VVA 的直徑均>20mm,適應證選擇與Shukla 等[11]報道相符。
VVA 的外科手術包括瘤腔切除后端端吻合、腹主動脈—腹腔間置移植重建血管等[12],外科手術具有需全身麻醉、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動脈瘤易破裂等劣勢,目前主要用于介入治療失敗或無法行介入治療的復雜VVA 的治療。相對于開放手術,血管腔內治療展現(xiàn)出微創(chuàng)、安全、可重復操作、瘤腔閉塞率高等優(yōu)點,已成為保守治療無效的VVA 的首選治療方法。Ikeda 等[10]回顧性分析了9 260 例VVA 患者的治療,結果表明與外科手術相比,血管腔內治療組病死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住院時間更短。Anton 等[11]總結了VVA 與外科手術相比,血管腔內治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7.4%vs28.6%,P =0.025)、2 年生存率更高(69.4%vs46.4%,P =0.038)。另有研究表明,與外科手術相比,腔內治療術后30 天內病死率、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但在控制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處理方面更有優(yōu)勢[12-15]。本研究腔內治療技術成功率較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表明血管腔內治療在腹腔動脈瘤的治療安全有效。
邵田由等[16]報道VVA 的血管腔內治療總體技術成功率在89%~100%,主要技術包括栓塞術、支架植入術、支架輔助栓塞術等。栓塞術包括彈簧圈瘤腔栓塞術、載瘤動脈栓塞術、瘤腔及載瘤動脈栓塞術,通常VVA 可以通過以保留載瘤動脈的瘤腔栓塞術治療,尤其適用于窄頸動脈瘤的栓塞;支架植入術包括覆膜支架、裸支架、雙層裸支架等,需根據(jù)動脈瘤的部位、形態(tài)、載瘤動脈粗細及遠段器官供血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案,以裸支架植入術為主,主要用于寬頸動脈瘤的隔絕治療。張偉等[17]采用彈簧圈栓塞VVA8 例,術后平均隨訪55 個月(12~90 個月),CT 檢查顯示6 例患者瘤腔完全閉塞,8 例患者載瘤動脈管腔仍通暢,遠端血供良好。2 例瘤腔大部填塞患者中1 例術后1 個月復查CTA 顯示瘤腔顯著縮小,另1 例6 年后CTA 顯示仍有殘余瘤腔且有逐漸擴張趨勢,再次采用不銹鋼彈簧圈填塞成功。Madhusudhan 等[18]對VVA 栓塞材料的優(yōu)缺點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彈簧圈為腹腔動脈瘤最常用的栓塞材料;Feng 等[19]采用支架治療腹腔動脈瘤患者11 例,其中10 例單層裸支架,1 例覆膜支架,術后平均隨訪(22.4±10.8 )月,未見內漏形成,支架通暢率100% 。任建莊等[20]采用雙層裸支架治療復雜5 例VVA,隨訪6~24 個月(平均13 個月),動脈瘤均較前均縮小或消失。本研究6 例患者為窄頸動脈瘤,均行保留載瘤動脈的瘤腔栓塞術,載瘤動脈加瘤腔栓塞術的2 例患者均為脾動脈瘤,因脾動脈瘤均位于脾動脈中遠段且脾動脈明顯迂曲,支架釋放系統(tǒng)無法到達瘤腔部位血管,無法行支架隔絕瘤腔,不得已而為之栓塞了脾動脈,術中又出現(xiàn)瘤腔巨大可控圈不足的情況,故在脾動脈瘤腔內置入可控圈后加用醫(yī)用膠加強栓塞,術中出現(xiàn)醫(yī)用膠異位栓塞至脾動脈主干及其遠端分支,術后復查CT 增強見脾動脈主干及其分支內見醫(yī)用膠顯影,脾臟梗死體積約60%,但未發(fā)生脾膿腫、脾破裂等嚴重并發(fā)癥,提示脾動脈主干及其醫(yī)用膠栓塞后亦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但不提倡這種栓塞方案,因脾動脈末梢無法形成側枝時易導致脾膿腫、脾破裂等嚴重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在血管腔內治療VVA 時應注意下面幾點:(1)多數(shù)VVA 患者無特異性臨床癥狀,通常在檢查中無意發(fā)現(xiàn),增強CT 在VVA 的診斷中至關重要;(2)無癥狀、直徑<2 cm 的VVA 建議隨訪復查,若合并危險因素則需積極治療;(3)對于窄瘤頸的VVA 首選保留載瘤動脈的彈簧圈栓塞術,可結合醫(yī)用膠閉塞瘤腔;(4)對于寬瘤頸動脈瘤,首選支架植入術,一般單層裸支架可達到隔絕效果,若載瘤動脈迂曲支架釋放系統(tǒng)無法到達,則可行載瘤和瘤腔的栓塞方案,但腎動脈、腸系膜上動脈主干動脈瘤則需謹慎栓塞,避免腎臟、腸管壞死;(5)可控圈具有定位準確、成形良好、填塞瘤腔密實等優(yōu)點,建議首選可控圈;(7)注射醫(yī)用膠時必須使用微導管,以免醫(yī)用膠粘管無法拔除引起不良后果。
本研究存在病例數(shù)較少、隨訪時間短、無對照組等不足,總之血管腔內治療VVA 安全有效,可作為具有治療適應癥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其療效有待更多病例、更長時間的隨訪結果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