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玉 潔
(河南大學(xué) 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暨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1)
中國古代“君”與“子”是兩個概念。擁有土地、臣僚、奴仆者,為“君”?!熬?,因有土地、臣僚及奴仆,所以尊貴,即位高權(quán)重的人可稱為君?!白印背鯙樽躺猓傅氖谴禾烊f物滋生萌芽的現(xiàn)象,引申為人之生子。春秋時期以前,時人把年輕的男子或女子都稱為“子”。《詩經(jīng)》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春秋時期人們很少稱女子為“子”,基本上把男子稱為“子”。戰(zhàn)國以后,男子通稱為“子”。自孔子始,賦予“君子”以道德的概念。孔子認(rèn)為,有道德的男子是值得尊重的,是“君子”。筆者試對“君子”概念的演變進行研究,以正于學(xué)術(shù)界同仁。
什么是“君子”?孔子之前,我國基本上是把地位高、掌握一定權(quán)力的人稱為“君子”,把下層勞動人民稱為“小人”。孔子之后,“君子”逐漸被賦予道德的內(nèi)涵。
《詩經(jīng)·小雅·大東》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编嵭豆{》云:“此言古者天子之恩厚也,君子皆法效而履行之。其如砥矢之平,小人又皆視之,共之無怨?!笨追f達《詩經(jīng)正義》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與民庶相對。君子則引其道,小人則供其役?!薄蹲髠鳌は骞拍辍酚校骸熬觿谛模∪藙诹?,先王之制也?!薄蹲髠鳌分兴v的“君子”“小人”仍著眼于時人所處的地位。
《禮記·祭法》有“共工氏無祿而王,謂之霸”:“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共工氏無祿而王,謂之霸?!薄蹲髠鳌ふ压吣辍吩疲骸肮补な弦运o(jì),故為水師,而水名?!?/p>
《山西通志·氏族一》亦云:“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nóng)之間?!边@個記載說明,共工氏占有弘農(nóng)之間的地域。所以,《管子·揆度》云:“燧人以來,未有不以輕重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帝?!碧拼啃g注:“共工氏繼女媧有天下?!?共工氏本為伏羲、神農(nóng)之間的一個古帝王,稱“伯”“霸”或者是稱“王”。中國古代的“伯”“霸”“大”“王”都有相似的意思。
根據(jù)我國“君”的含義,共工氏也許沒有稱王,但最少也是有地之“君”。是否轄有土地,是衡量能否為尊、能否為“君”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
由此可見,我國上古時期“君”的含義是“有地者為君”,換言之,無地者不為“君”。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社會,沒有地就無法讓別人為你服役、為仆,也就是說沒有臣。無奴仆和臣怎么為“君”呢?說到底,“君”之稱號當(dāng)與其擁有的政治經(jīng)濟實力有關(guān)。有地者就有經(jīng)濟實力,有經(jīng)濟實力就有政治實力,就可以為君、為霸、為伯、為王。
《尚書·大禹謨》云:“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笨装矅鴤鳎骸皬U仁賢,任奸佞?!边@里的“君子”,似乎有道德的含義,其實細(xì)品其意,君子、小人的區(qū)分,還是一種對地位的理解??装矅鞯摹秱鳌?,當(dāng)是漢代人的理解。
《禮記·雜記下》云:“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xué)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背蓵诖呵飼r期的古籍,反映的多是春秋之前、或是西周時期的現(xiàn)象和史實。《儀禮》當(dāng)成書于春秋時期?!秲x禮·喪服》曰:“公士大夫之眾臣為其君,布帶繩屨?!薄斗鳌吩唬骸肮?、大夫、室老、士、貴臣,其余皆眾臣也。君謂有地者也。眾臣杖,不以即位;近臣,君服斯服矣。繩屨者,繩,菲也?!编嵭ⅲ骸笆依希蚁嘁?;士,邑宰也;近臣,閽寺之屬。君,嗣君也;斯此也。近臣從君喪服,無所降也。繩菲,今時不借也?!?/p>
《儀禮·喪服》“君”條下鄭玄注:“《曲禮》云:‘臣無君,猶無天’;則君者,臣之天,故亦同之于父。為至尊?!薄斗鳌吩唬骸熬磷鹨?。注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薄秲x禮·喪服》注釋曰:“卿大夫承天子諸侯,則天子諸侯之下,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案《周禮·載師》云:家邑任稍地,小都任縣地,大都任疆地,是天子卿大夫有地者,若魯國季孫氏有費邑,叔孫氏有郈邑,孟孫氏有郕邑;晉國三家亦皆有韓、趙、魏之邑,是諸侯之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p>
古代中國是一個等級社會,“君”之嫡妻,稱為女君。很明顯,女君是由“君”引申而來的稱呼?!秲x禮·喪服》“女君”條下曰:“妾之事女君,與婦之事舅姑等?!编嵭ⅲ骸芭掌抟??!庇衷唬骸芭c君一體?!币驗?,女君是“君”之嫡妻,與“君”一體,所以,女君對于君之妾來說,如同兒媳之于舅姑(我國古代女子稱公婆為舅姑)一樣??梢?,女君的地位是很高的,與妾的關(guān)系就是君臣的關(guān)系。
根據(jù)以上論述,我們就可以理解古代最初對年輕的女子、男子皆稱為“子”的意思了?!白印保鋵嵕褪切『⒆?、小姑娘、小伙子的意思。
在《詩經(jīng)·周南·桃夭》《詩經(jīng)·召南·鵲巢》中,把女子稱為“子”?!对娊?jīng)·邶風(fēng)·凱風(fēng)》《詩經(jīng)·鄭風(fēng)·遵大路》中的“子”指的是男子。這些記載都說明在古代我國曾把男子、女子皆稱為“子”,就如春秋時期,貴族把國君的女兒、兒子皆稱為公子一樣。
《詩經(jīng)·周南·桃夭》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朱熹注:“桃木,名華,紅實可食。夭夭,少好之貌。灼灼,華之盛也;木少則華盛。之子,是子也;此指嫁者而言也。婦人謂嫁曰歸?!吨芏Y》仲春令會男女,然則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宜者,和順之意。室,謂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nèi)。”
《詩經(jīng)·召南·鵲巢》曰: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朱熹注:“鵲、鳩,皆鳥名。鵲善為巢,其巢最為完固;鳩性拙不能為巢,或有居鵲之成巢者。之子,指夫人也;兩,一車也,一車兩輪,故謂之兩。御,迎也。諸侯之子嫁于諸侯,送御皆百兩也。”
《詩經(jīng)·鄭風(fēng)·女曰雞鳴》曰: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朱熹注:“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昧晦未辨之際也。此詩人述賢夫婦相警戒之詞。言女曰雞鳴,以警其夫。而士曰昧旦,則不止于雞鳴矣。婦人又語,其夫曰若是則子可以起而視夜之如何,意者明星已出而爛然,則當(dāng)翱翔而往弋取鳧雁而歸矣。其相與警戒之言如此,則不留于宴昵之私,可知矣。”《女曰雞鳴》中的“子”指的是丈夫起來“視夜”,看星光燦爛;“知子之來之”,指的是來的賓客;皆指男子。
《詩經(jīng)·邶風(fēng)·凱風(fēng)》曰:
凱風(fēng)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fēng)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朱熹注:“南風(fēng),謂之凱風(fēng),長養(yǎng)萬物者也。棘小木叢生多刺,難長而心又其稚弱,而未成者也。夭夭,少好貌;劬勞,病苦也。衛(wèi)之淫風(fēng)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故其子作此詩以凱風(fēng)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時,蓋曰母生眾子,幼而育之,其劬勞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自責(zé)之端也。”浚,衛(wèi)邑也。
《詩經(jīng)·鄭風(fēng)·遵大路》曰:
遵大路兮,摻執(zhí)子之袪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摻執(zhí)子之手兮。無我丑兮,不寁好也。
朱熹注:“挈其袪而留之曰:子無惡我而不留,故舊不可以遽絕也。宋玉賦有‘遵大路兮,攬子袪’之句,亦男女相說之辭也?!?/p>
春秋以降,文字成為人們表達所思、所想的重要工具,所表達的內(nèi)容也更加復(fù)雜繁多。隨之,更多的文字被創(chuàng)造出來,古人開始用確切的文字表示男人、女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逐漸把未婚女子稱為“女”,已婚女子稱為“婦”,老年女子稱為“媼”“嫗”等;而把男子仍稱為“子”。如《論語·八佾》云:“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边@里的“子”指的當(dāng)然是孔子。太廟,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開國之君的廟也稱太廟。
《論語》中記載孔子所說的話,皆為“子曰”?!墩撜Z·學(xué)而》云:“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學(xué)而》又云:“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魏人何晏注引馬融曰:“子者,男子通稱也,謂孔子也?!绷喝嘶寿读x疏》:“‘曰’者,發(fā)語之端也。許氏《說文》云‘開口吐舌謂之為曰’,此以下是孔子開口談?wù)f之語,故稱‘子曰’為首也。然此一書或是弟子之言,或有時俗之語,雖非悉孔子之語,而當(dāng)時皆被孔子印可也。必被印可乃得預(yù)錄,故稱‘子曰’,通冠一書也?!?/p>
《呂氏春秋·慎小》曰:“衛(wèi)獻公戒孫林父、寧殖食,鴻集于囿,虞人以告。公如囿射鴻,二子待君,日晏,公不來至。來,不釋皮冠而見二子。二子不說。”這里所說是“二子”,指的孫林父、寧殖,這兩個男子。
戰(zhàn)國初年,徐無鬼想通過女商拜見魏武侯?!肚f子·徐無鬼》記載,女商對徐無鬼說:“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徐無鬼說:“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去國數(shù)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所嘗見于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cè)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cè)乎?!薄白硬宦劇敝械摹白印敝傅氖悄?,指代男子。春秋戰(zhàn)國之后,“子”,基本上指的是男子。
孔子之后,人們逐漸把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稱為“子”,或者把老師尊稱為“子”,如孔子、孟子、先秦諸子等?!熬印遍_始逐漸地被賦予道德的屬性和含義。《論語·學(xué)而》梁皇侃《義疏》認(rèn)為:“子是有徳之稱,古者稱師為子也?!?/p>
《論語》是孔子與其學(xué)生談話的記錄,僅《論語》一書提到“君子”就有150多處。
孔子認(rèn)為,“君子”的所作所為應(yīng)處處符合仁、義的規(guī)范,不應(yīng)做不仁不義之事?!墩撜Z·里仁》云:“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薄白釉唬壕又谔煜乱玻瑹o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憲問》云:“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薄白勇穯柧?,子曰:修己以敬?!笨鬃诱J(rèn)為,作為一個統(tǒng)治者更應(yīng)該嚴(yán)格要求自己。人人都想要得到富貴,但是“君子”必須在不違背仁的情況下,取之有道,決不能脫離了仁而得到富貴;君子必須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才能夠“不憂”“不惑”“不懼”,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
《論語·衛(wèi)靈公》云:“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雍也》云:“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薄墩撜Z·堯曰》云:“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p>
孔子認(rèn)為,真正具有“君子”之風(fēng)、廉潔正直的人,才可以跟他共事,不會背叛他。如果有人以義為品德的基礎(chǔ),行事按照禮儀,說話謙遜,誠實守信,也就是博學(xué)、守禮,這樣的人才是“君子”??鬃诱J(rèn)為凡貪婪之人皆非“君子”。
孔子認(rèn)為,“君子”不應(yīng)該結(jié)黨營私;不應(yīng)該貪婪、驕傲?!墩撜Z·衛(wèi)靈公》云:“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p>
《論語·子路》云: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認(rèn)為,“君子”應(yīng)容忍別人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即“和而不同”;相反,小人才強迫別人與自己的意見和觀點相同。別人雖然表面上勉強與你相同,但實際上內(nèi)心是和你不同、而且是有嫌隙的,也就是“同而不和”。
孔子認(rèn)為,“君子”絕不陷害別人;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可以讓他走,但不要陷害他?!墩撜Z·雍也》云:“子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論語·顏淵》云:“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薄墩撜Z·述而》云: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反對只說不做的人,認(rèn)為那些驕傲的人是不值得一提的;看一個人不僅要觀其言,更要觀其行;不能光憑一個人的言論、或會說奉承話而作為推薦此人的標(biāo)準(zhǔn)?!墩撜Z·衛(wèi)靈公》云:“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薄墩撜Z·里仁》云:“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薄墩撜Z·為政》云:“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子路》云: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薄墩撜Z·衛(wèi)靈公》云:“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p>
孔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guān)于“君子”的概念,即國家統(tǒng)治者清正廉明,那你就可以為官理政;如果國家被無道之人操縱,那么你就趕快離開,以免受辱。在這方面,孔子有很多的論述。
《論語·公冶長》曰:“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蔽汉侮套ⅲ骸巴踉唬耗先莸茏幽蠈m絳,魯人也,字子容。不廢,言見用。”宋人邢昺《疏》引《正義》曰:“此章孔子評論弟子南容之賢行也。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者,此南容之德也。若遇邦國有道,則常得見用在官,不被廢棄;若遇邦國無道,則必危行言遜以脫免于刑罰。戮,辱也。以其兄之子妻之者,言德行如此,故以其兄之女與之為妻也?!?/p>
《論語·泰伯》云:“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憲問》云:“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焙侮套ⅲ骸翱自唬汗龋撘?;邦有道,當(dāng)食祿。君無道,而在其朝食其祿,是恥辱?!比绻麌矣械?,你還很貧窮,得不到俸祿,說明你不愿付出辛勞或者沒有能力,是恥辱的。如果國家無道,你能得到俸祿,很富貴,說明你與壞人同流合污,也是恥辱的。
《論語》中被孔子稱為“君子”的人,主要有子產(chǎn)和遽伯玉。
《論語·公冶長》云:“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笨鬃诱f,子產(chǎn)具有“君子之道四”,自己行事對人非常謙恭,侍奉國君懷敬上之心,對百姓施以恩惠和仁義。從這四方面看,子產(chǎn)確實有“君子”之風(fēng)。
孔子認(rèn)為,蘧伯玉也是一個“君子”?!墩撜Z·衛(wèi)靈公》記載:“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宋代邢昺《疏》引《正義》云:“君子哉,蘧伯玉者,美伯玉有君子之徳也。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者,此其君子之行也。國若有道則肆其聰明,而在仕也;國若無道,則韜光晦跡不與時政。故亦常柔順,不忤逆于人,是以謂之君子也?!?/p>
《論語·泰伯》云:“子曰: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辈芪汉侮套ⅲ骸把孕挟?dāng)常,然危邦不入;始欲往,亂邦不居。今欲去亂,謂臣弒君,子弒父危者,將亂之兆。”
孔子認(rèn)為,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線,即不要到危亂之邦;在壞人當(dāng)?shù)罆r,不與壞人同流合污。天下有道則出來做事,“無道則隱”,這樣使自己不受辱?!墩撜Z·憲問》云:“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蔽汉侮套ⅲ骸鞍唬何#瑓栆?;邦有道,可以厲言行也。孫,順也;厲行不隨俗,順言以遠害?!?/p>
孔子認(rèn)為,國家有道之時,可以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才智,即“有道則見”;國家無道之時,要裝聾作啞,即“無道則隱”;但是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才智容易,裝傻很難做到?!墩撜Z·公冶長》云:“子曰:寧武子?!蔽汉侮套ⅲ骸榜R曰:衛(wèi)大夫?qū)幱幔?,謚也。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佯愚似實,故曰不可及也?!?/p>
國家統(tǒng)治者有道,任何直言直行,都不會受到侮辱和傷害;國家統(tǒng)治者無道之時,言語一定要謹(jǐn)慎,不要冒犯壞人,但是行為上不要與壞的行為同流合污,就是守住底線?!笆厮郎频馈边@是孔子關(guān)于“君子”的準(zhǔn)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