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博,宋 璐,羅 薇
(中日友好醫(yī)院 體檢中心,北京 100029)
心電圖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簡便等特點,對臨床多種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1]?,F(xiàn)將我院體檢中心參檢人群檢出異常心電圖的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收集2017年3月~2018年6月來我院的8500 名健康體檢者,排除3d 內使用心血管藥物、電解質異常、先天性心臟病等。其中男5230 例、女3270 例;年齡30~86 歲(平均45.12±11.9 歲)。根據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新的年齡分段:我們將<60 歲設為中青年組,共3980 例;≥60歲設為老年組,共4520 例。
每例受檢者常規(guī)內科檢查,詢問既往病史。心電圖檢查使用日本光電心電圖機(型號ECG-9130P)描記同步體表12 導聯(lián)心電圖,檢測結果由心電圖醫(yī)師進行分析。心電圖診斷標準依照《黃宛臨床心電圖學》[2]。血壓測量采用臺式水銀柱血壓計,高血壓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清晨空腹抽取受檢者靜脈血進行血脂、血糖檢測等,血脂、血糖異常的診斷標準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4]。
應用SPSS 1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8500 名健康體檢者心電圖異常2200 名,總檢出率25.88%。各類心電圖異常檢出率見表1。中青年組隨年齡增加,心電圖異常率呈上升趨勢,但差異不顯著。老年組心電圖異常率、ST-T 改變和束支傳導阻滯的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中青年組(均P<0.05)。
異常心電圖與臨床異常指標分析:中青年組與老年組比較,老年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心電圖異常發(fā)生率高于青年組。
本研究異常心電圖發(fā)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與其他研究報道相一致[5]??紤]與老年人心臟長時間勞累、心臟負荷增加,出現(xiàn)心肌萎縮、心臟瓣膜鈣化,慢性代謝性疾病病變累及浸潤心臟,導致心機組織及傳導組織退行性變及纖維樣變等因素有關[6]。
表1 示,2 組異常心電圖主要表現(xiàn)為ST-T 改變、心律失常 (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傳導阻滯等。研究中可見異常心電圖中ST-T 改變發(fā)生率最高,老年組明顯高于中青年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TT 改變是非特異性的心肌復極異常的共同表現(xiàn)。根據病因可分為心源性、非心源性;心源性因素常見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以冠心病多見,多與血脂代謝異常,脂質沉積、血管彈性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所致。非心源性因素多見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電解質紊亂等,要判斷病因,必須緊密結合臨床其他方面資料和動態(tài)觀察心電圖改變。其次,心律失常、房早、室早偶發(fā)均可發(fā)生于正常人,其發(fā)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長。
表1 心電圖異常情況 n(%)
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在異常心電圖中發(fā)生率偏高。竇性心動過緩多見于正常人、身強體壯者及運動員,無需治療。心率過慢伴有臨床癥狀或有心臟基礎病變時,需針對病因治療。竇性心律不齊多為良性心律失常,無臨床意義; 竇性心動過速的原因較多,如甲亢、情緒緊張、心臟本身疾患、貧血及服用某種藥物等,一旦發(fā)現(xiàn)竇性心動過速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本研究老年組傳導阻滯216 例,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中青年組(P<0.05)。束支傳導阻滯中最多見的是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年輕人無臨床癥狀,單純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無不良預后;老年人往往伴有器質性心臟疾病,預后與基礎心臟病及其嚴重程度有關。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也可見于正常人,部分冠心病及心肌病、慢阻肺、肺動脈高壓患者中亦可有此類改變,遇到這類心電圖,可結合臨床考慮其診斷意義。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最多見于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預后與基礎心臟病有關,對新出現(xiàn)的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建議仔細檢查和追蹤;單純左前分支阻滯,若無臨床癥狀,多認為是良性室內阻滯,不影響預后。Ⅰ°房室傳導阻滯和Ⅱ°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多由迷走神經功能亢進或風濕病、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下壁心肌梗死等引起,鑒于以上因素,應對重點人群加強健康指導,作相關項目檢查,配合治療,定期復查。
老年組體檢人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心電圖異常發(fā)生率高于中青年組。因此,血壓、血脂、血糖的測量值升高,均提醒人們應對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引起足夠重視。干預危險因素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及早干預,可改善預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