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討閱讀圈在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閱讀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積極投入文本閱讀,但大部分學生閱讀態(tài)度仍然表現(xiàn)為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性;能夠促使思辨行為的發(fā)生,但是思辨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記憶”和“理解”兩個較低認的知層次。
【關鍵詞】閱讀圈;課堂參與度;閱讀態(tài)度;思辨能力
【作者簡介】孟紅蓮(1981-),女,漢族,河北保定人,西藏大學旅游與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基金項目】西藏大學教學研究與改革一般項目《閱讀圈在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 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XZDXJXYJ201914。
一、引言
閱讀圈始于16世紀,20世紀80年代風靡美國,21世紀才真正進入外語課堂,并成為外語閱讀教學的研究熱點。王薔(2014)指出閱讀圈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建立起來的支架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不同角色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學、批判思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能力的發(fā)展。大量研究也已表明閱讀圈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促進思辨能力的形成(劉嵐2014,李夢茹 2017, 王新 2018)。然而,多數(shù)研究都是以學生積極主動閱讀為基礎,較少研究關注閱讀積極性不好、課堂參與率不高的學生群體。因此,本研究以西藏大學某自然班級學生為對象,嘗試探討閱讀圈在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二、閱讀圈概述
閱讀圈,是指讀者基于不同角色組成小組深入研讀同一篇文本的合作學習活動(Furr,2007)。閱讀圈主要有六種角色:閱讀組長(discussion leader),總結者(summarizer),聯(lián)系生活者(connector),單詞大師(word master),篇章解讀者(passage person),文化連接者(culture collector)。每種角色都有對應的角色任務單,學生需要根據(jù)角色任務單完成自主閱讀,并參與討論與分享,其具體實施步驟:閱讀——思考——聯(lián)系——分享——評價。
三、行動研究過程
本研究以筆者所教授班級西藏大學二年級某自然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接任該班時,學生正處于第四學期(該??偣查_設四學期大學英語教學),他們來自不同的文科專業(yè)。由于學校實行四六級免修制度,班級人數(shù)由最初的65人減少到39人。根據(jù)學校課程設置,大學英語第四學期學時為72學時;周學時4學時;教材為《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
1. 發(fā)現(xiàn)問題。剛接觸該班學生時,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閱讀興趣不大,課堂參與率也不高,師生難以實現(xiàn)互動。通常,學生看似目光聚焦閱讀材料,實則心不在焉。仔細觀察課堂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突出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課堂參與度低,閱讀態(tài)度被動消極,思辨能力缺席。
2. 提出問題。課堂參與度是核心,沒有參與自然沒有思考;沒有思考的需要,自然也就沒有閱讀的必要。因此,筆者認為改變課堂生態(tài)最主要的就是尋找一種模式,盡可能地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事”做,有“可做的事”做,有“新鮮事”可做。通過文獻閱讀,筆者關注到了閱讀圈。理論上,多重角色設置賦予每一位同學特定的任務,使學生多角度地參與課堂討論成為可能,使每位學生“有事”可做成為可能;角色任務由簡到難、由淺及深,使每位學生“有可做的事”成為可能;再者,角色任務不僅包括語言知識還涵蓋人文知識,涉及閱讀內(nèi)容的方方面面,還使學生有“新鮮事”可做成為可能。本研究將嘗試探討三個問題:(1)閱讀圈是否能夠提高課堂參與度?(2)閱讀圈是否能夠改變閱讀態(tài)度?(3)閱讀圈是否能夠提高思辨能力?
3. 制訂行動計劃。實施閱讀圈教學前,筆者首先完成兩項準備工作。其一,組織學生創(chuàng)建學習小組,要求4-6人一組,每組推選一名組長。其二,介紹閱讀圈。當學生理解閱讀圈后,筆者將帶領學生進入文本學習。行動實施計劃依據(jù)教學進度表,每四周實施一輪。每輪結束后,筆者會根據(jù)課堂觀察、師生反思日志對閱讀圈實施方案進行修正。
4. 實施行動研究方案。如表1所示,閱讀圈經(jīng)過兩輪調(diào)整基本適用于大學英語精讀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針對任務角色、教學過程、教師角色進行調(diào)整。對于任務角色,教師應根據(jù)學生需求設置基礎任務角色;根據(jù)學生水平限定角色任務數(shù);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或目標適當增補任務角色。對于教學過程,教師可采用“閱讀——思考(完成角色任務單)——討論分享(組內(nèi))——課堂教學(教師引導→組內(nèi)討論→組間分享→多元評價)——教學反思”的模式,以保證閱讀圈能夠有序、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完全放手,否則任務無法實施。筆者建議教師做任務的引導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管理者、指導者,如此一來,教師在進行課堂組織時,可收放結合,在給予學生討論自由的同時,指導學生進行高質量的討論。
四、行動研究結果
通過四輪行動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課堂氛圍變得很融洽,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學生閱讀態(tài)度有了好轉,思辨能力也得以發(fā)展。為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轉變程度,筆者在行動研究結束后立即對學生進行了開放性問卷調(diào)查,問題主要涵蓋課堂參與度、閱讀態(tài)度、批判思維能力三個方面。問卷發(fā)放39份,收回39分,問卷回收率為100%。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數(shù)據(jù)盡可能客觀、公正,筆者使用了所在學院對班級學生進行的教學質量問卷調(diào)查相關數(shù)據(jù)。
1. 課堂參與度。開放性問卷數(shù)據(jù)顯示:87% 的學生認為閱讀圈能夠有效促進課堂互動,切實提高課堂參與度。另外,13%的學生雖表示閱讀圈對自身能力促進性不大,但卻能改善課堂氛圍。
在課堂活動參與中,閱讀圈模式提高了我們的參與度,強制減少了我們對手機的依賴度,使我們能夠有效融入課堂學習。——學生25號。
閱讀圈分配任務之后,使每一個人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分工主動去完成自己所需完成的任務,提升了積極性與參與度,主動完成的部分也能夠記憶深刻?!獙W生27號。
根據(jù)學院教學質量調(diào)查問卷,近50%的同學認為班級氛圍非常積極活躍,50%的同學認為課堂氛圍積極活躍;82%的學生表示對任課教師“非常喜歡”,“18%”的學生表示“喜歡”。由此可見,閱讀圈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效地改善師生關系。
2. 閱讀態(tài)度。筆者發(fā)現(xiàn)閱讀圈可以推進文本閱讀,并使深度閱讀成為可能。但是近80%的同學反映文本閱讀是因任務而生,并非積極主動。由此可見,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雖有原來的不情愿到現(xiàn)在的愿意閱讀,但是仍屬被動接受。
我們每個人所負責的那部分任務對我們的學習幫助很大,因為我們仔細閱讀了文章,并進行了深入思考,而未負責的部分則了解不是很多?!獙W生12號。
閱讀圈能夠改變閱讀態(tài)度。經(jīng)過訓練,我在閱讀時不再煩躁,而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獙W生29號。
3. 批判思維能力。筆者發(fā)現(xiàn)閱讀圈能夠促進學生的思考。陳則航(2010)指出閱讀圈是由個體的讀與思以及小組的討論與分享組成,思是閱讀圈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但是整體而言,學生的思辨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記憶和理解兩個較低認知層次;分析、綜合等較高認知層次的思辨能力仍需有待培養(yǎng)。
自覺或不自覺地記憶了許多英語知識,而且在口語討論中增強了對話能力,同時對所學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記憶和理解?!獙W生21號。
閱讀圈教學,可以讓我們更明確地掌握各個部分,既提高了課堂參與度和思考能力,也對課文的掌握更加熟練,加強了對課文的深度理解。——學生2號。
由此可見,閱讀圈可以有效應用于大學英語精讀教學,其最大貢獻就是明顯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改善了課堂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伴隨著課堂參與度的提高,學生閱讀態(tài)度、思辨能力均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五、結語
閱讀圈憑借多元任務角色使學生多角度、深度研讀文本成為可能。通過本次行動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閱讀圈教學模式或者說閱讀圈多元角色理念可以充分借鑒到以教材為導向的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控好任務角色、教學過程及教師角色,以便閱讀圈得以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Furr, M. Stories for reading circles (Bookworms Club Bronz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陳則航,羅少茜,王薔.語言教學中的兒童文學——從德國Hildesheim國際學術會談起[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0(06): 1-4.
[3]李夢茹,李怡然,翟書娟.“閱讀圈”模式下英語人文課自主學習活動的設置與開展[J].英語廣場,2017(11):62-64.
[4]劉嵐.大學英語教學中閱讀圈模式的創(chuàng)建與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7):162-163.
[5]王薔,敖娜仁圖雅.中小學英語繪本教學的途徑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7(04):68-73.
[6]王新,曹佳蕾.從閱讀圈視角看任務型教學在大學英語精讀課中的應用[J].現(xiàn)代交際,2018(15):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