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婷鉦
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氣候的不斷變化,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率也越來越高,慢性支氣管炎是呼吸道疾病最常見的疾病之一[1]。慢性支氣管炎是由于各種因素引起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癥狀主要為連續(xù)兩年以上,每次持續(xù)三個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氣喘等癥狀[2]。疾病繼續(xù)發(fā)展可發(fā)展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源性心臟病,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3]。在臨床護理中筆者體會到由于很多患者對疾病知識知曉性差,對治療護理配合度差,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發(fā)癥高發(fā)。因此本院在護理工作中有意識地加強了患者疾病健康教育,配合以簡便易行的縮唇式呼吸訓練,對患者起到了良好的護理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2018年2月—2019年4月間82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jīng)過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診斷標準確診;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臟器重大疾病患者;不配合治療者;認知障礙者。根據(jù)隨機分配原則分成常規(guī)組41例和研究組41例。常規(guī)組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齡平均值為(57.85±3.86)歲;患慢性支氣管炎年限平均為(4.77±1.76)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初中以上11例;用藥依從性:完全依從15例,部分依從26例;研究組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平均值為(57.27±3.64)歲,患慢性支氣管炎年限平均為(4.29±1.53)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初中以上9例;用藥依從性:完全依從16例,部分依從25例。兩組患者間文化程度、用藥依從性、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常規(guī)組接受一般護理和常規(guī)疾病宣教,包括為患者安排各項常規(guī)檢查,作好排痰護理、口腔護理,預防感染,加強飲食營養(yǎng),為其講解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因、病理、藥物治療的目的、服藥注意事項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健康教育和呼吸訓練干預,首先根據(jù)不同的患者病情差異和文化程度的不同,予以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計劃制定,講解時語言應讓患者感到通俗易懂,講解慢性支氣管炎是如何形成、如何一步步發(fā)展的,重要的是讓患者意識到防止慢性支氣管炎加重的必要性,指導患者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管理事項,幫助患者自護能力提高,對日常飲食加以悉心指導,讓患者認識到清淡飲食的益處,掌握平時以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為主的重要性,并使患者知曉多飲水對于改善病情的意義,囑患者平時戒煙、限制飲酒量,每周堅持輕-中度有氧運動至少150 min,督促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分析該組患者的心理特點,予以實施針對性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向其引介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告知病情的改善情況等,從而緩解其負性心理,令心態(tài)保持樂觀積極。對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的中老年患者,積極指導其加強肺功能鍛煉方可有效改善不適狀況,諸多鍛煉方法中,縮唇呼氣+腹式呼吸訓練可增強胸、膈呼吸肌的強度和耐力,又簡便易行,掌握方法后患者隨時可自己進行訓練。縮唇呼氣是指用鼻子吸氣,呼氣時腹部收緊,胸朝向前傾,縮緊嘴唇呈吹口哨樣,呼出氣體由縮緊的口唇通過;吸氣相時間:呼氣相時間=1∶2,或者1∶3[4]。吸氣應深、快,呼氣時應淺、慢,縮唇不宜過于費力,每分鐘重復7~8次,每日進行2次訓練,每次大約10~20 min。同時配合以腹式呼吸訓練,患者可采取半臥位,半屈膝關節(jié),以松弛腹肌,雙手分置于胸與上腹部,緩緩吸氣,此時膈肌處于松弛,患者置于上腹部的手產(chǎn)生一種上抬感覺,但置于胸部的手仍處于原位置不變;到呼氣時腹肌開始收縮,置于上腹部的手向下沉降?;颊呙咳占右跃毩?,逐步形成平、穩(wěn)、緩慢的腹式呼吸習慣,練習時保持呼吸深長、緩慢,以鼻而非用口呼吸;通過腹式呼吸訓練,患者可增加肺通氣量,咳嗽、咳痰能力也有一定提升,可使呼吸困難癥狀得以緩解[5]。
進行3個月的隨訪,患者填寫我院自制的疾病知識知曉的調(diào)查問卷,包括診斷標準、疾病治療、疾病危害及注意事項四項內(nèi)容,滿分為100分,每項滿分為25分,≥20分表示對該部分知識掌握良好,<20分表示未完全掌握,每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每項的疾病知識知識掌握良好的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和并發(fā)癥(肺氣腫、肺動脈高壓、肺心?。┌l(fā)生情況。
兩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研究數(shù)據(jù)均被錄入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各項疾病知識知曉率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詳見表1、表2。
慢性支氣管炎是指感染或者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黏膜和周圍組織發(fā)生的慢性炎癥,主要臨床癥狀主要是連續(xù)兩年以上,每次持續(xù)三個月以上的咳嗽、咯痰或氣喘,這種疾病主要發(fā)生在冬天,中老年人更多見,男性較女性高發(fā),寒冷的晚秋和冬季是慢性支氣管炎多發(fā)季節(jié)[6-7]。隨著時間的推移,本病還會導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嚴重者可能會引起呼吸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8-9]。為了預防和減少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提高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進行合理的護理干預是非常重要的[10]。健康教育主要通過各種方式幫助患者掌握疾病知識和自我保健,健康宣教雖然也可使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但未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出針對性的護理,從而導致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知曉率不高,未按照醫(yī)囑進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鍛煉,使治療效果未達到預期的效果[11]。陳玉玲[12]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能夠引發(fā)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思考和重視,隨著患者對疾病知識的進一步了解,對飲食和用藥知識的掌握,可促進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摒棄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通過針對性的心理健康宣教,可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況,促使護患間構建和諧關系,提升本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易玲[13]研究結果表明,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堅持進行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訓練,通過患者自主呼吸功能鍛煉可加強胸肌、膈肌等呼吸肌的耐力,從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幫助患者加快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讓患者生活質(zhì)量得以提升。通過良好的健康教育,還可消除一系列危害健康的危險因素,有助于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防病、強身作用。
表1 兩組疾病知識知曉率對比 [例(%)]
表2 兩組并發(fā)癥對比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實施干預并隨訪3個月,研究組患者各項疾病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這與羅艷紅[14]的研究結果一致;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這與白海芬[15]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說明采取科學合理的呼吸訓練和健康教育,能夠明顯提升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并有助于減少臨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