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是初中學科中考驗學生“讀、寫、聽、說”多方面能力的綜合性學科,是初中學生最難攻克的學科之一。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效率低下,學生聽、讀、說、寫能力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頻頻暴露。在此情況下,需要引入課堂導入這一策略來改善教學問題。課堂導入策略主要是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來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教學目標。課堂導入策略與教學的完美結合,是靈活、有效、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的體現(xiàn)。本論文將針對課堂導入的基本要求和實際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李淑飛(1989-),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樓塔鎮(zhèn)初級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課堂導入的基本概念與作用
1. 課堂導入的基本概念。課堂導入是用生動的導入語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激勵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或者高亢的心理狀態(tài),是為課堂主體教學過程作的一項準備工作。從以上關于導入語的概念分析可知,課堂導入的實現(xiàn)關鍵在于導入語。在現(xiàn)今信息技術發(fā)達的時代,“導入語”的概念也被進一步擴大,它可以指口頭表達、書面表達或用多媒體展示的文字語言,也可以指生動豐富的肢體語言。在具體的教學方式中,多種語言表達方式還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運用。
2. 課堂導入的實際應用。導入語的直接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學習熱情,讓學生完成從下課狀態(tài)到上課狀態(tài)的過渡。而學生狀態(tài)調整的效果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效率。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痹诓换钴S、不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下,學生難以進行有效率的腦力勞動。作為學生第二外語的英語學科賦予學生的思考量大、難度更高,需要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教學過程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學好這門與母語的表達方式、語法現(xiàn)象存在差異的語言。英語學科的性質和教學要求決定了英語教學引入課堂導入策略的必要性和功能性。另外,英語教學通常是一個目的性極強的過程,除了教學有明確目的外,還需要讓學生明確教學目的。導課的過程中,在學生思維狀態(tài)活躍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預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自覺的控制自己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注意力。
總的來說,課堂導入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安定學生情緒、激發(fā)學生興趣、交流師生情感、明確教學目的。課堂導入的針對對象是學生,它服務于英語課堂主體教學。所以在實際課堂導入策略的運用中,教師需要切實地從學生和課堂教學內容這兩個角度出發(fā),認真考究課堂導入策略的使用要求和實際運用的技巧。
二、課堂導入的原則
1. 貼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jù)課堂導入概念中激發(fā)學生思維興趣的目標來確定課堂導入的首要原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地開展??傮w上說,初中的英語學習課程涵蓋面廣、內容形式多樣,兼具一定的趣味性。教師應該善于把握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中的趣味之處,并與當下學生關注的熱點結合,巧妙地將其轉化成簡潔、有趣味的導入語。另外,教師要嚴格控制課堂導入的時間:一概而過的導入語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長篇大論的導入語又會影響到教學主體課程的講解,合理時長的導入語才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助推作用。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合理設計導入時間、善于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充分地發(fā)揮課堂導入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的多重魅力,真正地愛上英語,把英語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2. 注重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堂導入的設計同樣是對教師課堂設計能力的一種考察。同一個班級的不同學生英語基礎不同,同一個學生對不同的知識點的掌握度也是不同的。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語時要緊貼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還要統(tǒng)籌兼顧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需要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進度有一個盡可能詳細的了解,設計導入語時還要注意語言的通俗易懂,導入的知識點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聽懂。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導入融入課堂學習的氛圍中。
3. 設計合理的教學問題。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彼季S是從問題開始的,疑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合理設疑這一導入方式。以問題作為課堂導入和課堂教學的分界線,不僅可以使學生達到對教學內容的探究欲望,還可以鼓勵學生們專心聽講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要合理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不能太過簡單無法打開學生的思維,也不能太過晦澀難懂,讓學生望而卻步,澆滅學生的學習熱情。設計合理的教學問題也是在啟發(fā)性學習的原則下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長期的啟發(fā)下,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愈來愈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大幅度提升,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也將更加的融洽。
三、課堂導入的方法與英語教學的融合
在了解課堂導入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教師應該系統(tǒng)地學習課堂導入的方法,并將之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課堂導入與初中英語的實際結合在原有的導入方法上會有所創(chuàng)新和改進。
1. 設計情境導入。情境導入是目前學科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是指教師通過一定的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正式的課堂教學中。情境導入的教學通常具有生動、有趣的特點,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占據(jù)優(yōu)勢。如在教學關于“coach potato”一課的內容時,在課堂起始詢問學生“Do you watch TV for a long time when you at home?(你在家的時候會長時間看電視嗎?)”“想象一下,有一個人一整天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吃零食,他會變成什么樣子?”“他會不會變胖,像一個土豆一樣?!鼻榫硨肟梢越柚嗝襟w上的圖片、音樂、錄像和老師形象的肢體動作,讓學生通過圖片和肢體語言盡可能地融入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中。情境導入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創(chuàng)造了更加融洽和具有凝聚力的課堂。
2. 設置懸念導入。設計懸念導入的方法與論文中課堂導入要設置合理的教學問題這一原則相符。懸念導入要求教師在課堂導入的課程中設置具有懸念性的問題,比如,“大家平常上學的時候都是乘坐公共汽車、小轎車,或者騎自行車等方便又快捷的交通工具,那大家知不知道有的學生上學路上會遇到湍急的河流,上述交通工具無法使用,而且他們地處偏僻,沒有安全的船只供他們使用,這個時候他們會如何去上學呢?”懸念性的問題往往會超出學生平常的認知,然后激起學生的疑問與思考,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啟迪學生思維。教師設置的懸念要適度,緊貼教學內容。
3. 復習過渡導入。復習過渡導入的使用主要針對新課與舊課之間具有聯(lián)結點的情況,是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復習與新課有關的舊課知識點,順理成章地引出新課的一種方法。它巧妙地由已知導向未知,由學生熟悉的內容過渡到新的內容,讓學生在一種更加放松的狀態(tài)下完成學習的熱身。復習過渡導入的方法更加的合乎邏輯,適用于前后連貫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內容。特別是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一個課程通常需要花費好幾個課時講解不同的部分,但是不同的部分包含有相同的主題或者知識點。復習導入的方法可以作為英語教學中sectionA和sectionB的過渡,讓學生的學習更具有連貫性,對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也可以進行整體地把握。
4. 聯(lián)合實際生活導入。英語是一門貼近日常生活的學科,雖然學生目前在生活中使用的機會不大,但是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英語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循循善誘,教育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教師要把英語學習盡可能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在進行課堂導入時學會引入生活素材。如在學習關于“飲食習慣的討論時”,教師可以挑選一組同學進行英語對話交流,使雙方互相詢問對方的飲食喜好,自由地交流對答。這種聯(lián)系實際生活的導入可以創(chuàng)造生活的氛圍,體現(xiàn)英語的實用性;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認真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四、結語
從以上論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知英語課堂導入的重要性和實際意義。作為課堂最開始的環(huán)節(jié),課堂導入做好,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所以,教師應該重視課堂導入的工作,明確課堂導入的基本原則。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靈活選擇適合的課堂導入方法與自己的主體教學工作結合。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課堂設計能力,靈活選擇設計情境、懸念,引入生活素材等方法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課堂導入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是有技巧可循,教師之間也需要多互相學習和交流,探究英語創(chuàng)新、高效課堂的建設方法。
參考文獻:
[1]姚文霞.試論高中英語教學的課堂導入[J].課程教育研究,2019 (32):128-129.
[2]趙亮萍.對新課改下初中英語教學課堂導入的研究[J].學周刊, 2019(36):45.
[3]蔡艷梅.探究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課堂導入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 2019(3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