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河慶,韓 帥,吳 婕,席亞東,唐 麗,張澤錦,李洪浩
(1.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所,四川 成都 610066; 3.蔬菜種質與品種創(chuàng)新四川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
萵筍霜霉病是由萵苣盤霜霉(Bremialactucae)侵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病害,從萵筍苗期到收獲均可侵染,可通過風、雨、昆蟲等途徑傳播[1,2]。發(fā)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褪綠小斑點,嚴重時葉背面產生白色霉層,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發(fā)病后期病斑連成片導致植株死亡[3]。四川高海拔地區(qū)年平均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適宜萵筍反季節(jié)栽培,隨著四川高海拔地區(qū)萵筍種植面積擴大,萵筍霜霉病發(fā)生危害越來越嚴重[4]。目前國內正式登記在萵筍霜霉病上的藥劑只有三乙膦酸鋁1個,當地菜農常用烯酰嗎啉、銀法利等化學藥劑防治,可選防治藥劑比較單一,存在病菌產生抗藥性風險。
木霉菌是一類普遍存在的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生防菌,木霉菌可以有效地防治灰霉病、番茄猝倒病、辣椒疫霉病等病害[5-8]。目前開發(fā)的木霉菌制劑大多分離于自然界中,本試驗采用的木霉菌T2562為哈茨木霉菌與鉤狀木霉菌原生質體融合改良菌。為評價木霉菌T2562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篩選出更多防治萵筍霜霉病效果好、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為萵筍生產提供科學依據,我們開展了萵筍霜霉病田間防治試驗。
687.5g/L氟菌·霜霉威SC(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50%烯酰嗎啉WDG(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學有限公司)、10%氟噻唑吡乙酮OD(美國杜邦公司)、100g/L氰霜唑SC(日本石原產業(yè)株式會社)、木霉菌T2562(由本實驗室通過哈次木霉菌與鉤狀木霉菌原生質體融合改良獲得)。
1.2.1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9年在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山巴鄉(xiāng)進行。試驗萵筍品種為“二青”,試驗共設7個處理(詳見表1),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16m2,小區(qū)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布。
1.2.2 施藥時間 2019年8月21日第1次施藥,2019年8月29日第2次施藥。
1.2.3 施藥方法 采用臺州路橋綠禾的電動噴霧器(3WBD-20)莖葉均勻噴霧。
1.2.4 調查方法 萵筍霜霉病發(fā)生嚴重程度參考《NYT 1464.39-2011 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 第39部分:殺菌劑防治萵苣霜霉病》進行調查。每小區(qū)隨機5點取樣,每點調查2株。每株調查全部展開葉片,根據葉片上病斑面積占整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記錄調查總葉片數、各級病葉數。萵筍霜霉病發(fā)生嚴重程度分級標準如下:
0:無癥狀;
1: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5%以下;
3: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5%~10%;
5: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10%~25%;
7: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25%~50%;
9: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50%以上。
調查時間:2019年8月21日施藥前調查,2019年8月29日藥后第1次調查,2019年9月5日藥后第2次調查。
表1 試驗處理設計
試驗數據在excel 2010中整理,并通過spss16.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在萵筍霜霉病發(fā)病初期進行萵筍霜霉病防治試驗的第1次施藥,試驗田萵筍霜霉病發(fā)生嚴重程度較低,病情指數在1.74~1.93之間。第1次施藥后8d,T1(10%氰霜唑SC 1875倍液)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56.17±5.41%),T5(3.5×108CFU/g改良木霉菌T2562 100倍液)和T2(10%氟噻唑吡乙酮OD 3000倍液)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次之;T4(3.5×108CFU/g改良木霉菌T2562 500倍液)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44.00±8.56%);萵筍霜霉病的總體嚴重程度較低在7.10~16.75之間。經方差分析可知,第1次施藥后8d各處理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無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各處理對萵筍霜霉病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第2次施藥后7d,T1~T4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T5的;T1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達到74.36±5.99%;T2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次之,為72.02±4.31%;T4經10%氰霜唑SC 1875倍液處理后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達到了70.24%與T1的無顯著差異,而兩次均由3.5×108CFU/g改良木霉菌T2562 100倍液處理的T5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36.19±9.71%)。
試驗過程中各處理均未觀察到藥害現象。
第1次施藥后8d,各處理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總體偏低,且無顯著差異;萵筍苗期霜霉病發(fā)生嚴重程度處于較低水平,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僅為16.75±1.11,導致防治效果偏低。第2次施藥后7d,空白對照區(qū)萵筍霜霉病的嚴重程度達到了較高水平(30.95±1.21)。T5(3.5×108CFU/g改良木霉菌T2562 100倍液)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顯著低于其它處理的;而T4(第1次使用3.5×108CFU/g改良木霉菌T2562 500倍液,第2次使用10%氰霜唑SC 1875倍液)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與T1、T2、T3的無顯著差異。說明在萵筍苗期霜霉病發(fā)生嚴重程度較低的情況下,使用改良木霉菌T2562防治萵筍霜霉病,效果與化學農藥的相當;而隨著霜霉病發(fā)生嚴重程度升高,使用改良木霉菌T2562防治效果差,顯著低于化學農藥的,且第1次使用改良木霉菌T2562不影響第2次使用化學藥劑的防治效果。
通過本試驗可知,川西高原萵筍在苗期霜霉病發(fā)生嚴重程度較低時,可以使用改良木霉菌T2562替代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且不影響后期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當萵筍霜霉病發(fā)生嚴重程度較高時可用10%氰霜唑SC 1875倍液,或10%氟噻唑吡乙酮OD 3000倍液,或50%烯酰嗎啉WDG1500倍液+687.5g/L氟菌·霜霉威SC 600倍液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