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菡
家譜,又名族譜、宗譜,宋代起以私修為主。歐陽修、蘇洵二人分別修成家譜,并且申明體例、內容,所謂“是不可使獨吾二人為之,將天下舉,無不可也”,旨在成為后世法式。憑借二人文名,此兩種譜式流傳不輟,后世修譜多引以為法式。明丘云:“有廬陵歐陽氏、眉山蘇氏二家譜,今世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為之?!爆F(xiàn)存明、清舊譜,往往提及“本歐、蘇譜式”,可見二譜影響深遠。通行之說認為家譜體例存在“歐式”“蘇式”之別,歐式世系“橫行”,蘇式世系“直行”。那么這種“歐式”“蘇式”之分是否合理,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歐式”“蘇式”之間是否存在區(qū)別,又是什么樣的區(qū)別?
通行“歐式”“蘇式”之分
通行之說認為,家譜體例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歐陽修所創(chuàng)的“歐式”,二是蘇洵所創(chuàng)的“蘇式”?!皻W式”“蘇式”間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世系上,即譜中反映家族成員的血緣承襲關系的圖表相異。
“歐式”又稱橫行體,特點是世代分格,從右向左橫行,五世一提。世系中每個人名的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載,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配偶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著重強調宗法關系。
一般認為,“歐式”是以列表形式,強調自右向左橫向排列一代信息,而“蘇式”是以系圖形式,強調自上向下縱向排列各代信息。
這種“歐式”“蘇式”之分,見于李洪才的《家譜體例的認識與應用》和高雅臣的《淺談家譜體式應用》《中華民俗文化大觀》《經(jīng)典小叢書·姓氏》《中國家族文化》以及眾多家譜編纂指南之中。顯然這種“歐式”“蘇式”之分,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并且應用到了修譜實踐中去。但是,歐陽修、蘇洵修的家譜之中,真的存在這種區(qū)別嗎?
“歐式”“蘇式”之分是誤解
歐陽修之譜、蘇洵之譜至今仍見傳世,分別收在歐、蘇二人文集之中。下文通過總結二譜體例、特征,分析二譜編寫思想,驗證通行“歐式”“蘇式”之分是否存在。
1.歐陽修之《歐陽氏譜圖》
歐陽修之譜,見于《歐陽文忠公集》卷七一,包括三個部分。其中《歐陽氏譜圖序》介紹本族簡史;《譜圖》介紹本族成員世系、行事,包括世系、小傳兩個部分;《譜例》介紹修譜原則。
《譜圖》中的“世系”,通過表格形式,列舉族中各代姓名?!笆老怠敝幸还灿浻卸迨溃ㄆ渲惺乐潦劳鋈保?。因為“自景達以后始得其次序”,故“世系”以“景達”作為一世。表中分為五個橫格,自上而下分別列舉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五世構成一圖。一圖中的五世,無論直系旁系,信息求全求備。姓名下面小字注明“無子”或“生幾子”,信息缺失則曰“某”或“闕”。某人之子,悉數(shù)列于某人之下,自右向左,先記長子,再記次子、三子。五世之后,另起一圖,最上一格重記五世名字(僅錄直系一支),二格以下排列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同樣,二圖中的五世(五世至九世),無論直系旁系,信息也是求全求備。合起來算,二圖一共排列九世。以此類推,歐式“圖表”共有四圖,依次排列,直至當世。
《歐陽氏譜圖》中的“小傳”附在“世系”后面,按代排列(列畢一代,再列下代),一人一個條目,記載名字、職官、行事、婚配、生卒日期、葬地。如果信息缺失,則在名下書“闕”。歐氏主張“譜隨親疏,宜有詳略”。因此五代之內,人人有傳。五代之上五代,只有直系祖先有傳。十代以上,就不再有傳了。
綜合《譜序》《譜圖》《譜例》來看,歐陽修的修譜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主張世系應當求實,從準確可考的一代開始,“姓氏之出,其來也遠,故其上世多亡不見。譜圖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其二,五世一圖?!蹲V例》云:“即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贝颂帯靶O”相對高祖而言,高祖下推五世,是高祖之玄孫?!皠e自為世”,是說五世之后別立一圖。其三,“詳近略遠”?!蹲V例》認為,“世久子孫多,則官爵功行載于譜者不勝其繁”,因此主張“凡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具體來說,就是“諸房子孫,各紀其當紀者”,“各詳其親,各系其所出”。通過各房家譜互見,從而得到一個完整的世系,以達到“詳者不繁,略者不遺”的效果。歐陽修的《歐陽氏譜圖》對于記敘一族世系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因此歐陽修云:“諸房譜皆以此圖為首?!?/p>
2.蘇洵之《蘇氏族譜》
蘇洵之譜,見于《嘉集》卷一三,包括六個部分,其中《譜例》介紹修譜意義;《蘇氏族譜》介紹本族成員世系、行事;《族譜后錄上篇》《族譜后錄下篇》介紹本族簡史、人物小傳,同時涉及一些修譜規(guī)則;《大宗譜法》是為統(tǒng)攝合族之中全部子、孫所立之法,只是一個設想,并未付諸實踐;《蘇氏譜亭后記》介紹了修建“蘇氏譜亭”的過程、意義。
《蘇氏族譜》作為主干部分,包括“小序”以及“世系”?!靶⌒颉苯榻B蘇氏源流,“世系”介紹本族成員世系、行事。由于“高祖之上不可詳矣”,因此“圖表”只列高祖至當世,一共六世,表格分為六行,自上而下分別列舉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某人之子,列在某人之下,自右向左,先記長子,再記次子、三子。若某人無子,則下注“無嗣”。直系祖先名前加一“諱”字,并在人名左側附上簡短小傳,說明官至某職、所娶某氏、卒于某日。不過《族譜后錄下篇》中有更具體的個人行事,可以看作“小傳”部分,但只涉及了五世之內的直系祖先。并非一人一個條目,而是通貫連綴,類似一整篇散文。
綜合來看,蘇洵的修譜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其一,“詳吾之所自出”“尊吾之所自出”,只有直系祖先才有小傳,名前才加“諱”字。其二,五世一譜。雖然《蘇氏族譜》中的“圖表”分為六行,列有六世,但是根據(jù)《族譜后錄上篇》所云“譜之所紀,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昆弟死而及昆弟之子”,“高祖”至“吾之昆弟”,正是五世??梢娙舭刺K洵原本設想,是五世一圖。其三,關于修譜方式。蘇洵提出,以后每世嫡子都應續(xù)修家譜,但是每世所修家譜只需詳記五世:高祖至當世,超出這一世系的通過后世保存前世所修之譜,從而實現(xiàn)世系信息連續(xù)、完善,“至于無窮而不可亂也”?!蹲遄V后錄上篇》云:“高祖之子孫,家授一譜而藏之。其法曰:凡嫡子而后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其高祖之父,世世存其先人之譜無廢也?!庇捎凇短K氏族譜》對于記敘蘇氏世系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因此蘇洵認為“存其所宗之譜,皆以吾譜冠焉”。
3.通行“歐式”“蘇式”之分是個誤解
對比《歐陽氏譜圖》《蘇氏族譜》可以發(fā)現(xiàn),二譜體式大致相同,雖然存在一些差異,但也絕不同于當今一般認為的“歐式”“蘇式”之分。正如明歸有光《譜例論》所云:“二家之書,小異而大同?!?/p>
(1)歐、蘇二譜相同之處。其一,從形式上來看,二譜世系皆以表格形式,主張五世一圖。自上而下分別排列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某人之子,分別系于某人之下。自右向左,由長及幼,分別排列長子、次子、三子。其二,從詳略上來看,二譜皆主“詳近略遠”。即后世各支,分別詳記直系祖先。通過各支之譜互見,從而得到家族世系全貌。
(2)歐、蘇二譜不同之處。歐、蘇二譜之間存在一些小的不同:其一,蘇譜世系之中,直系祖先名前加一“諱”字,并且附有簡要小傳。歐譜世系之中,僅注“生幾子”。其二,歐譜小傳一人一目,比較清晰,并且五世之內人人有傳。蘇譜《族譜后錄下編》中的小傳,綴在一起,類似一篇散文,并且五世之內只有直系祖先有傳。歐、蘇二譜最主要的不同,其實體現(xiàn)在修譜方式上:歐氏主張連續(xù)性的家譜,蘇氏主張疊加性的家譜。具體來說,在歐譜中,雖然主張“五世一圖,五世之后別自為世”,但是還是連貫性的通譜。在蘇譜中,也是“五世一圖”,但是一圖各為一譜,所謂“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其高祖之父,世世存其先人之譜無廢也”。蘇譜只是一個世系片段,只有通過疊加前代所修之譜,才能得到一個自古至今的完整世系。正如清萬斯大所云:“兩家所本則同,而其異者,歐譜則別為世者,上承高祖為玄孫,下系玄孫為高祖,凡世再別而九族之親備,是其譜世增而不世變。蘇法凡族人適子易世皆自為譜,同高祖者其譜同遷高祖之父,而世存先譜,子孫得合而考之,其譜世遷而世變。要而觀之,歐譜合收而易考,蘇譜散見而難稽。”歐陽氏主張各譜連續(xù)記錄世系,因此“合收易考”,蘇氏主張各譜僅取五世片段,因此“散見難稽”。
綜上所述,兩譜實為小異大同,與通行的“歐式”“蘇式”之分迥然不同。通行“歐式”“蘇式”之分的焦點在于,“歐式”世系“橫行”,“蘇式”世系“直下”。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世次、支派尚少,歐陽修的《歐陽氏譜圖》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明顯的“橫行”,蘇洵的《蘇氏族譜》中也沒有體現(xiàn)出明顯的“直下”。二譜中的世系,實際都是橫、縱結合,采用了“五世一圖”的表格形式。從某種意義上看,“歐式”未嘗不是“直下”,“蘇式”未嘗不是“橫行”,二者同樣強調宗法關系。而且通行說法認為“世系中每個人名的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載”也不符合《歐陽氏譜圖》的實際情況,譜中的“小傳”實際附在“世系”后面,而且只有關系近的祖先有傳,并非人人有傳。清郭嵩燾《巢氏族譜序》云:“歐陽氏譜、蘇氏譜編之文集,至今舉以為式。然二家之譜各有義例,世俗能知而辨之者,亦無幾焉?!贝_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那么這種通行的“歐式”“蘇式”之分,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通行“歐式”“蘇式”之分產(chǎn)生的原因
上文已證,通行“歐式”“蘇式”之分,并不見于《歐陽氏譜圖》《蘇氏族譜》本身,可以說是一個誤解。下文從“文本誤讀”“歷史原因”兩個方面分析這個誤解產(chǎn)生的原因。
1.文本誤讀
“歐式”“蘇式”之別,一直都是譜學界的熱點話題。至于為何偏向討論二者之別,而非偏向討論二者之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對蘇洵《譜例》中一句話的誤讀:“以為《蘇氏族譜》。他日歐陽公見而嘆曰:吾嘗為之矣。出而觀之,有異法焉。曰:是不可使獨吾二人為之,將天下舉,無不可也?!?/p>
一般認為,歐陽修的“嘆曰”,只有“吾嘗為之矣”五字。此種句讀方式見于曾棗莊、金禮成《嘉集箋注》、潘光旦《中國家譜學略史》、郭英德《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至于“出而觀之,有異法焉”八字,是說歐陽修出示其編修的《歐陽氏譜圖》,蘇洵看過之后,發(fā)現(xiàn)《歐陽氏譜圖》的體例與《蘇氏族譜》不同。如果這樣理解,那么蘇洵自身已經(jīng)認為與歐陽修的修譜體例不一,由此發(fā)揮下去,探討兩譜式之別自然也就成了一個熱點話題。
其實細考文意可以發(fā)現(xiàn),歐陽修的“嘆曰”,應該包括“出而觀之,有異法焉”八字。是說看過《蘇氏族譜》之后,歐陽修嘆息道:“我曾編過歐陽氏家譜,可是出去一看,其他人的修譜體例跟我不同?!毙枰⒁獾氖?,這里的“其他人”并不包括蘇洵。歐陽修的“嘆曰”,主要是為世人修譜方式皆與自己不同而嘆。如果歐陽修的“嘆曰”只有“吾嘗為之矣”五字,而不包括“出而觀之,有異法焉”八字,那么歐陽修為何而嘆就不明了。再者,下文所云“是不可使獨吾二人為之”,又云“并載歐陽氏之譜以為譜例”,可見蘇洵是將二人所修之譜看作同一體例而言,也能說明歐陽修的“嘆曰”應當包括“出而觀之,有異法焉”八字。如此看來,歐陽修、蘇洵二人本身應當認為二人所修之譜體例相同,而非相異,探討歐、蘇之別自然也就站不住腳了。
2.歷史原因
有明一代,新修家譜數(shù)量大幅上升,同時宗旨更加明確、理論更加系統(tǒng)、體例更加完善,中國家譜趨于成熟。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歐式”“蘇式”間的差異,主要是從明代開始討論。通行“歐式”“蘇式”之分,都能夠在舊說之中尋得蹤跡。
明史鑒《吳江張氏族譜序》云:“宋興,蘇氏、歐陽氏者出,創(chuàng)為譜圖。蘇氏則縱書所出,疏其下以聯(lián)系之。歐陽氏則仿史記表,橫上旁載。今之言譜者大抵不出二家之說也?!笔疯b對于兩譜做了區(qū)別,所謂蘇氏“縱書所出,疏其下以聯(lián)系之”,是說蘇洵《譜圖》父子之間相互系聯(lián),某人之子,一定列于某人之下。所謂歐陽氏“仿史記表,橫上旁載”,是說歐陽修《譜圖》仿照《史記》“十表”,使用表格形式,橫向排列世系。按照史鑒說法,歐、蘇二家之譜存在一定差異,簡而言之,“歐式”偏于橫向排列,“蘇式”偏于縱向聯(lián)系。
后來論及歐、蘇之別,基本是在史鑒之說上做進一步的申發(fā)。例如明李濂《族譜論》云:“然究其所以異,歐陽氏則世經(jīng)人緯,頗仿史漢年表之例,而蘇氏則聯(lián)系屬,若禮家所謂宗圖者?!崩钍贤瑯诱J為歐氏《譜圖》類于《史記》年表。所謂“世經(jīng)”,是指歐氏《譜圖》縱向分別排列“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所謂“人緯”,是說橫向排列一代信息。同時,李氏又將蘇氏《譜圖》比作禮家宗圖。禮家宗圖當是禮學上的一種圖例,用來說明大宗、小宗關系。李濂引之來比蘇氏《譜圖》“聯(lián)系屬”,旨在強調蘇洵《譜圖》之中,父子相承關系明顯,同時嫡、庶分明,血緣脈絡清晰。
“歐式”類似史家年表,“蘇式”類似禮家宗圖這種說法影響很大,后世談及歐、蘇之別多從此說。例如明王《陳氏族譜圖序》云:“歐陽氏則世經(jīng)人緯,取法于史氏之年表。蘇氏則聯(lián)系屬,如禮家所為宗圖者?!泵鲝埦诱段髁旰问献遄V序》云:“法史氏年表,為歐陽氏譜。法禮家宗圖,為蘇氏譜?!?/p>
現(xiàn)在通行之說認為蘇式是以連線的方式,縱向排列,是對已有的歐式“橫上旁載”“史家年表”、蘇式“縱書所出”“禮家宗圖”之喻的進一步引申。
結? 語
明代至于現(xiàn)代,譜學界的通行說法皆以為有“歐式”“蘇式”之分。至于“歐式”“蘇式”之分具體為何,雖然一直沒有準確的定義,但是基本形成了相對統(tǒng)一的觀點:歐式世系“橫行”,蘇式世系“直行”。然而追本溯源,《歐陽氏譜圖》《蘇氏族譜》本身無甚差異,某種意義上看,通行“歐式”“蘇式”之分并不存在,而是囿于錯覺、偏見、謬誤、傳統(tǒng),是在概念加工之后所產(chǎn)生的,或者可以說是憑空制造出的,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于“歐式”“蘇式”的理解也不盡相同?,F(xiàn)代修譜實踐之中,所稱“歐式”“蘇式”,已經(jīng)成為一種名詞,分別指代一種圖表式的家譜、一種系圖式的家譜。但是由于這種指代出自對于兩譜的一種誤解,而且本身定義模糊,采用“蘇式”“歐式”這種稱呼并不妥當。直接根據(jù)家譜格式,使用“牒記式”或者“垂珠式”這樣形象的稱呼更為準確一些。
——————————————————————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