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楊楊 李欽峰 趙麗 廉佳
1天津市兒童醫(yī)院皮膚科300134;2天津市兒童醫(yī)院病理科300134
患兒女,87 d齡,出生后發(fā)現(xiàn)右側軀體片狀紅色斑塊伴同側肢體畸形于2012年1月至我科門診就診?;純撼錾鷷r右下腹、右側會陰部及右下肢片狀紅斑,逐漸增厚形成肥厚性斑塊,表面附黃色鱗屑,右足趾畸形?;純焊改讣懊妹脽o類似疾病或遺傳疾病史。
體檢:生命體征平穩(wěn)。因患兒年齡較小,體檢配合度較差,未行雙側肌力及肌張力檢查。皮膚科檢查(圖1):皮損僅累及右側軀體,右下腹、右臀部、右側會陰、右腿及右足部見紅色斑塊,表面附黃色鱗屑,邊界清楚,無明顯滲出及異味。右下頜、右頸部及右腋下可見片狀淡黃色疣狀增生性斑塊,右手第1、2、3、4指背側見條帶樣疣狀增生性斑塊,指甲甲板發(fā)育正常。右下肢較左側略粗大,雙下肢長度無明顯差異。右足第2、3、4趾只有1個趾間關節(jié)且甲板缺如,余右足趾均發(fā)育不良,但仍存在甲板。毛發(fā)未見明顯異常。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脂均未見異常。心電圖、心臟超聲、腹部超聲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
右下肢紅斑組織病理檢查(圖2):表皮角化過度,角化不全,棘層肥厚,表皮突不規(guī)則延長,表皮下散在或灶狀慢性炎癥細胞浸潤,偶見嗜酸性粒細胞。免疫熒光檢查:IgG、IgA、IgM、C3均陰性。
診斷:先天性偏側發(fā)育不良伴魚鱗病樣紅皮病及肢體缺損綜合征(CHILD綜合征)。
治療經過: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予患兒間斷口服阿維A膠囊(0.3 ~0.5 mg·kg-1·d-1),外用凡士林、他卡西醇軟膏、弱效糖皮質激素軟膏6年余,治療過程中部分皮損有所改善,停藥后易反復。2018 年1 月至今外用自購的辛伐他汀軟膏。
隨訪:2015年11月,患兒4歲,體檢:右側肢體活動較左側略遲緩,右側肢體肌張力略下降,肌力較對側稍弱,智力正常。皮膚科檢查(圖3A、3B):右下頜、右頸部皮損消退,余皮損及右足畸形仍存在,皮損隨年齡增長等比例擴大,原皮損基礎上出現(xiàn)數個黑斑?;贾^健肢略長,粗細程度基本一致。復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脂均未見異常。頭顱MRI、胸部X線、心電圖、心臟超聲、腹部超聲及眼科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右足X線片提示右足畸形及部分骨質缺損(圖3C)。下肢多普勒超聲提示患肢血供較健側豐富,血流速度相對較快。
2018年1月,患兒6歲,皮膚科檢查(圖4):右腹部及右下肢黃色鱗屑較2 年前部分消退,右足部黃色鱗屑仍較明顯,患肢較健側稍長,其余皮損與前次隨訪時基本相同。此后,患兒改為外用自購的辛伐他汀軟膏治療。
2020年1月,患兒8歲,皮膚科檢查(圖5):右腹部及右大腿皮損較前減輕,原黃色鱗屑大部分消退,基底紅斑存在;右手第1 ~4指背側皮損大部分消退,右手第5指出現(xiàn)新發(fā)帶狀疣狀增生性斑塊,表面附著淡黃色鱗屑;右小腿皮損較前稍好轉;右足畸形存在,患肢較健側肢體長約4 cm,原右足1、5足趾甲板脫落。患兒無其他系統(tǒng)受損表現(xiàn)。
討論:CHILD綜合征是一種以先天性偏側發(fā)育不良、魚鱗病樣炎性表皮痣、同側肢體缺陷為特征的罕見X 連鎖顯性遺傳性疾病,可累及神經系統(tǒng)、骨骼、內臟等。還原型輔酶Ⅱ類固醇脫氫酶樣蛋白(NSDHL)基因是CHILD 綜合征的致病基因,其突變致膽固醇合成所需的3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功能喪失,引起膽固醇合成障礙從而致?。?-2]。由于基因缺失對男性胚胎具有致死效應,因此存活患者幾乎均為女性,但也有男性患者的報道[3]。本病例已隨訪8 年,對疾病的發(fā)展及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進行了隨訪評估。
圖1 CHILD綜合征患兒初診時(87 d齡)右下腹及右下肢可見明顯紅斑,表面附著淡黃色角化鱗屑,右足趾畸形 圖2 右下肢紅斑組織病理 2A(HE×100)、2B(HE×200):表皮突不規(guī)則延長,表皮角化過度,角化不全,毛囊角栓,表皮下散在或灶狀分布慢性炎癥細胞浸潤,偶見嗜酸性粒細胞
圖3 2015 年11 月隨訪患兒皮損變化及右足X 線片 3A、3B:右下肢及右腹部紅斑、黃色鱗屑仍存在,皮損隨年齡增長等比例擴大,皮損上可見數個黑斑;3C:右足正位X線片提示右足畸形,跖趾骨形態(tài)不規(guī)則,部分骨質缺損
圖4 2018年1月隨訪患兒(6歲) 右腹部及右下肢黃色鱗屑部分消退,患肢較健側稍長,右足部黃色鱗屑仍較明顯 圖5 2020年1月隨訪患兒(8歲) 5A:右腹部及右大腿皮損較前明顯好轉,右小腿皮疹及右足畸形仍存在,患側下肢較健側長約4 cm;5B:右手小指出現(xiàn)新發(fā)帶狀淡黃色疣狀增生性斑塊
本病皮損常持續(xù)存在,表現(xiàn)為偏側分布的魚鱗病樣片狀或線樣紅斑損害,中線清晰,左右側均可受累,極少數雙側同時受累,可累及多個部位,以皮膚皺褶處為著,面部受累相對少見,皮損常伴微黃、蠟樣鱗屑,隨年齡增長紅斑逐漸增厚,常無明顯自覺癥狀,部分可有瘙癢、滲液等[4-7],與本例皮損特點基本相符。CHILD綜合征患者同側肢體缺陷程度不一,輕者發(fā)育不良,重者完全缺失,患肢多短小,而本例患肢較健側肢體稍長,相對少見,僅有2 篇類似文獻報道[8-9],可能與本例患肢血供較健側豐富,且血流速度更快有關。部分患者可有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內臟器官受累,視神經亦可受累[10],本例患者隨診8年,未發(fā)現(xiàn)神經及內臟系統(tǒng)受累。本例患者右下頜及右頸部、右手第1 ~4指皮損隨訪4 ~8 年基本消失,考慮與上述部位皮損范圍較小、程度較輕有關?;純? 歲左右皮損處出現(xiàn)數個點狀黑斑,外院行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色素痣,CHILD綜合征合并多發(fā)色素痣未見相關報道,其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CHILD綜合征的組織病理學特征為表皮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其最顯著的特征是乳頭狀真皮內充滿泡沫細胞[2],但并非所有病例均具備上述典型病理特點。典型CHILD綜合征患者根據臨床特征不難診斷,鑒別診斷主要包括表皮痣綜合征、皮脂腺痣綜合征、炎性線狀疣狀表皮痣、X 連鎖顯性點狀軟骨發(fā)育不良、銀屑病、疣狀黃瘤等[1,11],必要時需行NSDHL基因分析明確診斷。
CHILD 綜合征皮損的傳統(tǒng)治療包括外用糖皮質激素、角質軟化劑、潤膚劑、維生素D3 衍生物和口服維A 酸類藥物、甲氨蝶呤等,但只能緩解部分皮膚癥狀,且耐受性差[11]。近年來有學者局部外用2%他汀類藥物(洛伐他汀或辛伐他?。┖?%膽固醇軟膏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加入乙醇酸可進一步提高療效[7-8,12-13]。此外,酮康唑可影響膽固醇的生物合成,2%酮康唑聯(lián)合氧化鋅油治療也可獲得良好療效[14]。本例患者前期口服阿維A膠囊,外用凡士林、他卡西醇軟膏、弱效糖皮質激素軟膏6年余,皮損易反復,且阿維A不良反應較明顯,因患兒血清膽固醇水平正常,后改用自購的辛伐他汀軟膏單藥治療2年余,總體療效尚可。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