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香玲
(濮陽惠民醫(yī)院內二科,河南 濮陽 457000)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種發(fā)病機制與致病因素較為復雜的臨床癥候群,多種心血管疾病以CHF為結局。房顫是另一種常見的心血管流行病,臨床實踐發(fā)現CHF與房顫常合并出現,且兩者相互促進,造成死亡率增加[1]。臨床研究[2]表明,醛固酮的過量分泌與逃逸,在CHF的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故螺內酯作為一種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在CHF的治療中有重要價值。鑒于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探討螺內酯治療CHF伴房顫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濮陽惠民醫(yī)院收治的CHF伴房顫患者7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45~70歲、平均(63.89±5.13)歲,體質量指數(BMI)19~25 kg·m-2、平均(22.56±2.26)kg·m-2;對照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齡48~70歲、平均(64.26±5.25),BMI 20~25 kg·m-2、平均(22.48±2.11)kg·m-2。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符合CHF診斷標準[3];2)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診斷為慢性房顫[4];3)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急性心肌梗死、甲狀腺機能亢進者;2)合并高血壓、糖尿病且控制不佳者;3)惡性腫瘤、血液病、感染性疾病者;4)超聲心電圖顯示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大于40%者。
對照組予以利尿劑、強心劑、血管緊張素酶抑制劑(ACEI)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螺內酯片(南京瑞年百思特制藥有限公司),20 mg·次-1,1 次·d-1。所有受試者以上用藥療程均持續(xù)1個月。
比較2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運動耐力(6MWD)及血清生化指標水平變化情況。
1)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深圳邁瑞)測量患者心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
2)采用6 min步行試驗(6MWD)評估患者運動耐力[5]:指導患者在指定范圍內來回走動,根據自身體能情況調節(jié)步伐速度,測試人員對其6 min內步行距離進行統計;測試期間由測試人員每2 min報時一次,并觀察患者胸痛、心慌等不適感,體力不支時暫停休息或終止試驗。
3)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B型尿鈉肽(BNP)水平,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尿酸(SUA)和C反應蛋白(CRP)水平。
4)療效評估標準[6]:心功能指標、運動耐力改善70%以上為顯效;心功能指標、運動耐力改善30%~70%為有效;心功能指標、運動耐力改善小于30%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LVEF均顯著升高,LVEDD、LVESD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上述各項指標變化幅度均顯著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6MWD顯著大于治療前(P<0.001),對照組和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6MWD明顯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1個月后血清BNP、SUA、CRP水平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上述各項血清生化指標降幅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CHF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參與的臨床綜合征,因此其治療也較復雜。房顫是CHF進展過程中常見的心律失常癥狀,臨床常將其作為CHF病情惡化的標志之一。傳統觀點認為,CHF與血流動力學改變有密切關系,因此藥物治療以改善血流動力學為重點[7]。隨著學者們對于該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發(fā)現了醛固酮拮抗劑在治療心衰中的作用。
表3 2組治療前后運動耐力比較
表4 2組治療前后血清生化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螺內酯是一種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目前研究[8]已證實該藥物可有效降低CHF患者死亡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心功能指標以及運動耐力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陳澤芳等[9]的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提示螺內酯應用于CHF伴房顫患者的治療可提高療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分析其可能機制如下:CHF的發(fā)病過程中,血管緊張素水平上升,誘導醛固酮大量合成,另一方面,醛固酮可在肝臟中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被降解,而心衰可影響該降解過程,進而使血液中醛固酮水平上升。CHF發(fā)生時,醛固酮短期內代償性的增加可提高心排量,但長期含量增高可導致電解質紊亂、水鈉潴留、心肌纖維化,加重CHF病情。臨床常用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可使機體醛固酮短暫性地下降,但長期而言,即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完全抑制,也無法徹底、有效降低醛固酮含量,造成醛固酮逃逸。螺內酯的化學結構與醛固酮相似,可競爭性地與機體鹽皮質激素類受體結合,抑制醛固酮受體復合物的形成,因此其在ACEI等常規(guī)藥物的基礎上使用可抑制醛固酮的病理作用,改善CHF伴房顫患者的心功能。
另外,CHF伴房顫患者常出現代謝失衡。其中,已有研究[10]表明機體SUA水平的增加與患者病情惡化程度有密切關系,且與運動耐力下降等癥狀有一定相關性,因此臨床將其作為評估CHF預后的重要指標;BNP是心衰的另一重要標志物,可定量評估患者心功能;CRP亦是反映心衰嚴重程度的簡單且靈敏度較高的指標?;诖?,本研究通過檢測患者上述指標,以評估疾病的進展程度以及臨床療效,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可進一步證實螺內酯治療CHF伴房顫患者的療效。
綜上所述,在ACEI等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螺內酯,可增強CHF伴房顫的臨床療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但由于本研究樣本數量以及觀察時間有限,因此長期應用螺內酯對于減少病死率的作用尚無法驗證,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