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教育學段的銜接活動十分重要。有效的銜接活動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學習行為、學習方法等變得連貫,根據個人認知發(fā)育情況開展相應的學習思考,切實積累有效的學習經驗。其中,幼小銜接是教育銜接工作的基本組成部分,關系到幼兒的終身發(fā)展。所以,幼兒教師要提前完善幼小銜接教學改革活動,針對幼兒的未來發(fā)展完善活動計劃,讓幼兒順利進入小學,適應小學生活。本文以當前幼小銜接教學問題為切入點,從做好習慣教育的銜接指導、培養(yǎng)紀律意識的銜接指導、豐富學習行為的銜接指導三個角度分析幼兒教師應該如何有效推進幼小銜接工作,以期為一線幼兒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教育;幼小銜接;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6-0062-02
引 言
眾所周知,幼兒教育重視保教結合,不僅要通過豐富的園本課程、主題活動和區(qū)域活動發(fā)展幼兒的行為能力、認知思維、豐富的情感等,還要照顧幼兒的生活起居,讓幼兒在園內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等?,F階段,早齡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幼兒園是實施早齡教育的基礎機構,與小學教育同屬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幼兒教育、小學教育的班級環(huán)境、教育方式等都有所不同[1]。例如,幼兒教育的保育功能較為突出,教師對幼兒整體要求不高,幼兒在區(qū)域環(huán)境中的行為比較自由,以趣味性的游戲活動為主要教育方式。但是小學教育則要求學生系統(tǒng)學習學科知識,遵守班級制度、課堂紀律等。因此,幼兒教師必須主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以便讓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的生活環(huán)境。從目前的幼小銜接教學實施情況來看,其還存在諸多問題,影響了銜接教學的有效實施,阻礙了幼兒的繼續(xù)發(fā)展。本文將詳細介紹當前幼小銜接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指導意見,為一線幼兒教師提供幼小銜接教學經驗。
一、幼小銜接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方面
教師是實施幼小銜接教學的組織者,其教學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小銜接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幼兒教師和小學低年級教師學習了先進的教學方法,樹立了新的教學理念,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沒能將這些理念落到實處,影響了教育教學的發(fā)展[2]。以幼兒教師為例,盡管部分教師重視幼小銜接教學,且樹立了幼小銜接教學理念,但是其儲備的幼小銜接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有限,在實踐活動中,沒能從習慣教育、紀律意識等方面有效地實施銜接教學,導致幼兒在多方面存在問題,對幼兒的繼續(xù)發(fā)展產生消極影響。
2.家長方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廣大家長的美好心愿。他們覺得實現如此心愿的途徑是引導孩子體驗不同的學習活動,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從小學進入中學,再從中學進入大學。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幼兒實現繼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存在明顯的差異。一些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順利進入小學,甚至害怕在學習小學知識的時候跟不上教學進度,由此對孩子在幼兒階段的學習產生焦慮。他們希望教師能在幼兒教育時期根據小學教學內容,實施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學。殊不知,如此愿望,無形中會帶給孩子學習的壓力,甚至會產生拔苗助長的效果,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消極影響。此外,為了使幼兒順利地進入小學,家長會利用課余時間,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引導他們學習語文、數學等,這樣做不僅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甚至有可能使一些孩子在還沒有進入小學的時候,就對知識學習產生排斥心理,影響繼續(xù)學習目標的實現。
3.幼兒方面
幼兒是參與幼小銜接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意識、行為直接決定幼小銜接的教學效果。在執(zhí)教過程中,筆者通過詢問幼兒對小學的看法,發(fā)現大部分幼兒對小學的學習生活感到迷茫,有的則對其產生畏懼心理,害怕自己無法適應未來的新生活。在如此憂慮的心情影響下,他們參與幼兒教育活動的效率會大幅度下降,影響幼小銜接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幼小銜接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在實施幼小銜接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從幼兒方面著手
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實施離不開幼兒的參與。當幼兒做好充分的準備時,他們可以以積極的心態(tài)應對幼小銜接教育活動,在多方面獲得發(fā)展。為了實現這一點,在實施幼兒教育活動的時候,筆者首先將小學學習、生活場景以多媒體的方式展現給幼兒,使他們在視覺的作用下,建構對小學學習、生活的認知。幼兒本就對新奇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通過觀看視頻,他們會對小學學習、生活產生興趣。立足于幼兒興趣,筆者會將小學階段涉及的部分內容展現給幼兒,下面將對此作出詳細說明。
2.從教師方面做起
(1)做好習慣教育的銜接指導。習慣教育是指針對幼兒的行為意識與動作規(guī)范進行的教育指導活動。陶行知先生指出,學習本身就是習慣的養(yǎng)成活動,所以不管是幼兒教育還是小學教育,都需要積極組織豐富的習慣教育指導活動。為此,幼兒教師可以利用主題教育活動促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減少幼兒的無意義行為,初步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以便讓幼兒在未來的小學生活中展現出良好的個人風采。例如,教師可在大班下學期開展“我要上小學”主題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感知小學生活,然后了解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最后對小學生活產生興趣。同時,教師要與家長配合,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作息習慣,以及按時上學、認真學習的好習慣[3]。
在幼兒園,筆者還通過區(qū)域活動發(fā)展幼兒的認知與行為能力。例如,在語言區(qū)設置漢字拼圖,讓幼兒將不同的偏旁和漢字拼組成新的漢字;在數學區(qū),提供“相鄰數”“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比大小”“按規(guī)律排序”等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認識數字,感知數的有趣。同時,筆者給幼兒提供田字格本和鉛筆,教會幼兒學習正確的書寫習慣和握筆姿勢;在建構區(qū)展示小學的圖片,引導幼兒自主加深對小學的認識,引導幼兒對小學生活產生向往。此外,筆者會讓幼兒自主整理個人物品,將各類活動素材擺放在固定位置,讓幼兒自主清理相應區(qū)域的衛(wèi)生,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整理意識。如此,不僅可讓幼兒在未來的小學生活中有良好的行為表現,還可讓幼兒受益一生。
(2)培養(yǎng)紀律意識的銜接指導。游戲化教學是學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幼兒教師須準備豐富的游戲課程來豐富幼兒的活動體驗,讓幼兒在游戲中發(fā)展個人認知,鍛煉行為能力。幼兒教育重視幼兒的自主、自發(fā)性行為,提倡解放幼兒天性,讓幼兒自由、快樂地成長。但是,解放天性不是要讓幼兒散漫、無序地參加游戲活動,而是要切實培養(yǎng)并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讓幼兒全面展現個人智慧,遵守游戲制度,懂得自我約束。這一點,在未來的小學班級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幼兒教師要積極完善紀律教育銜接工作,及時培養(yǎng)幼兒的紀律與規(guī)則意識,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做準備。
在組織游戲活動時,教師可反復強調游戲規(guī)則,一旦幼兒故意違反游戲規(guī)則,可取消幼兒的游戲成績。例如,在一次“木頭人過獨木橋”的游戲活動中,筆者設計了游戲規(guī)則,即在“木頭人”口號響起之前,幼兒可以沿著獨木橋行動,一旦掉落則須回到起點重新游戲;待喊出“木頭人”之后,幼兒便要靜止不動,否則也要回到起點重新游戲。在此過程中,筆者認真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通過吹口哨的方式提醒違規(guī)幼兒自覺遵守游戲規(guī)則,接受懲罰。如此,幼兒便會高度自覺,努力維護游戲紀律,遵守游戲規(guī)則。
(3)豐富學習行為的銜接指導。學習行為是指幼兒在學習活動中所展開的行為活動,反映幼兒所選擇的學習方式。目前,小學學校教育領域實現“生本教育”改革,教師會全面突出學習者的主體行為,使其自主建構相關知識體系。同時,幼兒教師也應該有意識地轉變并優(yōu)化幼兒的學習行為,使其將聽講、思考與表達結合起來,以便讓其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科學習特點。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要求。由此可見,教學要求的實現,是以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為保障的。因此,組織幼兒教育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盡量地給予幼兒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初步掌握學習主動權,并在不斷體驗多樣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積累學習經驗,增強學習能力,為適應小學教育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組織幼兒閱讀繪本內容時,筆者經常以4人小組合作的方式突出幼兒的閱讀自主性,讓幼兒積極交流,全面觀察繪本內容,分析繪本所展現的場景、主人公的行為活動等,自主梳理繪本故事線索,概括故事意思,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之后,各小組可積極展現繪本閱讀成果,共享繪本資源,以便切實豐富幼兒的活動體會。
3.從家長方面入手
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教育是必要的。尤其在新時期,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倡導實現家園共育。在幼兒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實施的幼小銜接教育內容是有限的,而且幼小銜接教育是一項具有系統(tǒng)性的活動,需要家長參與其中,在日常生活中多角度、多方面地指導幼兒,使幼兒通過與家長的互動實現多元發(fā)展。例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指導幼兒調整生活作息,自己吃飯、穿衣等。再如,在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應盡量減少報班行為,借由生活化的方式,指導幼兒學習不同的知識,如通過觀看電視新聞,指導幼兒學習漢字,利用購物場景,指導幼兒進行數學計算。借此使幼兒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積累學習經驗,儲備知識,為有效進行小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結 語
總而言之,完善的幼小銜接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關系著幼兒進入小學后的認知行為與交往行為,直接決定幼兒能否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因此,幼兒教師要積極參與幼小銜接教育教學活動,為發(fā)展幼兒的學習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胡俊.幼小銜接工作中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學前教育,2018(04):12-15.
王霽.幼小銜接之入學準備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3):379-380+384.
劉昭君.淺論“幼小銜接”階段的家庭教育問題[J].家庭生活指南,2018(11):43.
作者簡介:王菁(1990.8—),女,福建泉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