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璇 畢浩桐
摘 要:認知翻譯學是基于認知語言學所建立起來的翻譯學,它將翻譯視為一種認知活動,從而彌補將翻譯過程僅僅視為“語言轉換”這一傳統(tǒng)觀念的缺陷。本文基于認知過程的隱喻、轉喻環(huán)節(jié)來詳細分析翻譯過程,希望能在認知翻譯學的理論中進一步探索翻譯過程,嘗試為認知翻譯學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認知翻譯學;隱喻;轉喻
1 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由喬治·雷可夫、馬克·約翰遜及朗奴·蘭蓋克創(chuàng)立。認知語言學將這一體驗哲學的觀點總結為“現(xiàn)實?—認知—語言”,即:語言和現(xiàn)實之間的過程即為“認知”,從注重我們必須從通過認知過程來感受和解釋語言,通過認知能力幫助我們研究語言,人們認識世界的經(jīng)驗以及在這過程中形成的認知系統(tǒng)對于語言的形成有關鍵性的作用。認知語言學主要理論方法主要有“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認知語法”(Cognitive Grammar);“認知語義學”(Cognitive Semantics);以及“認知語言學”(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
2 認知語言學與翻譯學
2.1 認知翻譯學的興起
1995年召開了“口筆譯認知過程”國際研討會,1997年出版了同名論文集,這標志著“翻譯與認知”的跨學科研究正式開始。(王寅,2012)。2010年,Shreve與Angelone編著的論文集《翻譯與認知》。在該文集中,Halverson正式提出“認知翻譯學”與“認知翻譯學者”的概念。西班牙翻譯家Martin使用了“認知翻譯學”這一術語,但她認為當前“認知翻譯學”作為學科尚處于起步階段,尚屬于“前范式(Pre-paradigm)”階段(王寅,2012)。
2.2 認知語言學下的翻譯觀
認知語言學的中心觀點是“現(xiàn)實—認知—語言”,語言為認知的產(chǎn)物。如果我們只研究語言表層,不探索“認知過程”,就不能完全表達語言的含義,就像我們只看到了水面上的浮游,卻看不到水面下的生物。基于認知語言學創(chuàng)建的 “認知翻譯學”同樣采用認知過程的原理,也就是將翻譯過程視為認知過程內(nèi)在的、深層的運作。翻譯過程涉及語言翻譯后的“認知”、“現(xiàn)實”兩個要素。翻譯過程重要考慮認知過程,也要考慮認知背后的現(xiàn)實情況。如下所示:
翻譯的認知過程不僅是處理文字表面,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和智力的活動,其中蘊含很多我們看不到的認知方式。這種過程是原文譯文雙向的,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互相影響。
3 翻譯的認知語言學模式
“認知翻譯學”是基于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原理產(chǎn)生的翻譯學。譯者的翻譯必須服從于文本,不可過分夸大。翻譯是模仿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模仿意味著現(xiàn)實體驗過程,創(chuàng)造則意味著主觀的認知過程,相同的體驗會影響不同文化的互通性,使得可以在不同語言之間進行翻譯過程。為跨語言之間的理解交流提供基礎。但由于譯者主觀性的存在,對同一文本不同的譯者還是會提供不同的譯文,因此完全對等的翻譯是不存在的,“翻譯語言學”的出現(xiàn)正彌補了這一不足。翻譯認識過程的主體包括作者、譯者、讀者。翻譯的認知過程涉及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作者、文本、讀者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考慮體驗和認知要素的制約作用,處理好各要素間的互動關系,實現(xiàn)“解釋的合理性”和“翻譯的和諧”。如下圖所示:
4 認知翻譯學視角下的轉隱喻翻譯
4.1 隱喻式翻譯
近年來,從認知角度研究概念隱喻代表人物為G.Lakoff & M. Johnson,他們與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被認為是這一領域研究隱喻的經(jīng)典著作。隱喻類型包括:結構型、方向型、本體型。翻譯中的隱喻的使用被看做是一種翻譯方法, 內(nèi)容就是用隱喻手段來實施翻譯過程。
翻譯過程中,隱喻的應用是建立在源語言與目標語之間的,需要譯者對喻體有共同的認知概念。隱喻本質就是用一種事物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隱喻式翻譯的顯著特征是語言交際功能對等,手段表現(xiàn)為:直譯法、意譯法、歸化法、異化法。
4.2 轉喻式翻譯
概念轉喻的基本觀點是人類在表達概念時是有選擇的,選擇整體表達部分或者選擇部分表達整體,或選擇整體中的部分表達另一部分。轉喻的核心概念是“鄰近”,鄰近關系存在于與語言表達相關的一系列概念中,包括語言、現(xiàn)實、概念三者內(nèi)部的或者之間的關系有三種情況;喻體相同、喻標相同;喻體相異、喻標相同;喻體空缺、喻標相同。
而翻譯中的轉喻也是如此,翻譯一方面在原文和譯文之間建立了銜接關系。人類在表達概念時,往往不是一對一的,而是有選擇的,選擇整體表達部分或者選擇部分表達整體,或選擇整體中的部分表達另一部分。譯者可以采用相應的翻譯轉換策略,1)對于喻體相同、喻標相同,可以采用目的語的對應喻體,也就是直譯法;2)對于喻體相異、喻標相同,可以采用目的語的特有喻體;以便向目的與作者傳遞相同或相近的信息;3)對于喻體空缺、喻標相同,有三種選擇:為了保留源語言的文化特色,可以采用“源語喻體+喻標”。即在直譯源語喻體的同時,將源語言的喻標翻譯出來;4)對于民族文化色彩濃重的轉喻用法,當不足以將源語的文化信息傳遞出來時譯者應該改用“源語喻體+注解/譯者按語”的方法;5)由于英漢語言表達習慣不同,兩種語言之間在轉喻用法上存在不對稱的情況,即目的語中沒有與源語言相對應的轉喻形式。這時可以采用舍棄源語的喻體,直接將源語言的喻標翻譯出來的方法。
5 結語
認知翻譯學認為,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本文在對國內(nèi)外認知語言學研究、認知分析過程、翻譯的認知語言學模式、認知翻譯學的應用,例如隱喻翻譯、轉喻翻譯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認知翻譯學的應用過程,為更好地建構和實踐認知翻譯學帶來了啟發(fā),提供了參考。我們在進行翻譯研究時,也要不斷完善其學科體系,認知翻譯的深入研究必將會有力推動我國翻譯學和語言學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中國翻譯,2005.
[2]王寅.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
[3]Bell,R.Translation & Translating:Theory & Practice[M].London & New York: Longman.1991.
[4]Danks,J.,G.Shreve,S.Fountain & M.McBeath.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Thousand Oak: Sage.1997
[5]Shreve,G.& E.Angelone.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 Recent development[A].In G.Shreve & E.Angelone(eds.).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0
[6]李定坤.漢英辭格對比與翻譯[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王子璇(1995-),女,漢,碩士研究生,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qū)華北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畢浩桐(1990-),男,漢族,河北唐山,碩士研究生,2013年畢業(yè)于西華大學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工程專業(yè),獲工學學士學位,2019年畢業(yè)于華北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專業(yè),獲工程碩士學位,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qū)華北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自動控制、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