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小學基礎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高等教育的基礎。面對國家新時期發(fā)展的需求,我國教育體系確立了小學數學教育素質的提升目標。與傳統(tǒng)小學數學教育理念模式相比,對小學生邏輯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文章通過梳理基礎教育改革后“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育的創(chuàng)新要求,論述“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分析國內小學教育現狀,就新課改后小學數學教育中的素質培養(yǎng)展開相關教育實踐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數學基礎;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7-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7.019
隨著社會教育發(fā)展的改革,我國教育體系根據新時期的國家需求,對不同階段人才培養(yǎng)、中小學素質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國針對傳統(tǒng)課程設計進行“課程改革”。小學數學是我國小學階段教育體系及應試課題的重要組成,“課程改革”對于傳統(tǒng)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即:“數學基礎素養(yǎng)”教育。該教學方式及目的與傳統(tǒng)小學數學教育模式相比,聚焦于小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思維、創(chuàng)新性等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上,鑒于“數學基礎素養(yǎng)”的作用及目的,研究如何有效促進小學數學教育中核心素養(yǎng)的推行,對促進我國小學生素質發(fā)展,國家教育體系完善有重要的意義,對呼應國家“新課改”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小學“數學基礎素養(yǎng)”的教學內涵及價值
小學生數學基礎素養(yǎng)教育模式作為新課改后全新的教育目標,其主要目的是通過豐富的數學教學素材,完善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教育單一性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興趣,促進學生數學思維、邏輯思維、計算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發(fā)展及能力的提升。
“數學基礎素養(yǎng)”是指以主題、專題、特定題目為標準,對單元課題進行設定,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元化及多樣性的手段、方式,聯系該主題相關的課內外內容整理和歸納,附以實踐活動內容、習作內容等課外資源,從而形成整體小學數學素質教學。其中,數學思維及邏輯思維是“數學基礎素養(yǎng)”的核心內容,與傳統(tǒng)小學數學教育相比,“數學基礎素養(yǎng)”教育對數學教育主題、課外實踐資源的關聯與利用更為重視,凸顯了對課內外教育思想的關聯性及理解度,是數學教育的延伸。思維及邏輯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礎,而數學則是培養(yǎng)人與人之間溝通邏輯及思維方法的主要培養(yǎng)路徑。數學立人,關注小學數學素質及思維能力培養(yǎng)是幫助青少年兒童成長,使其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
通過小學階段“數學基礎素養(yǎng)”培養(yǎng),形成學生成長的核心動力。思維教育、生活實踐、數學計算等多元化組合密切關聯學生的社會經歷、日常生活和情感體驗,實現課堂的整體構建,從而激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
二、當前小學數學素質培養(yǎng)的現狀及問題
數學學科內涵界定及教育內容考量中,對小學數學提出了尖銳的問題:“數學是什么?”“數學代表什么?”數學作為理工學科的代表類科目,其實質包含了人類文明的“精神與經驗”,數學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思維能力”。馬克思從哲學層面論述數學時指出,數學是“思維本身發(fā)展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現要素”。 根據前人對數學內涵的歸納與總結,我們認為數學教育的最終目標為“個性化思維邏輯”培養(yǎng),“思維”與“立人”一體共生,因此在數學教育中,數學基礎學習對小學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一)數學與思維邏輯內在關聯被忽視
結合我國小學階段數學教育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育中,教材應用方面基本為每一單元對應不同主題,形成單元集合模式,且單元主題對單元中的數學思想具有明顯的有效引導與整合效應。但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的教育方式以“個人經驗”模式為主,忽視單元主題與單元教育內容的內在關系,導致數學思維教學理念推廣困難,教學實際效果偏離預期。
(二)單元教育間管理及數學教育體系不夠完善
單元主題教學的主旨是從整體出發(fā),根據數學教育的目標統(tǒng)籌單元內容,通過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潛在連貫性,完成數學整體教學。因此,單元主題設置是建構理論與基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具有較強的導引作用。各單元知識要素間的聯系通過“數學思維—數學能力學習—數學知識應用”等各項能力連貫實現基礎素養(yǎng)教育。但是,目前我國小學數學素養(yǎng)教育中雖然形成了較強的單元內容與整體教育關聯,但在單元與單元主題間的連貫性相對較弱,無法發(fā)揮整體效應。
(三)教學形式未形成有效體系
“數學素質培養(yǎng)”是新課改后小學數學教育理念的提升,其教育形式及模式還應積極探索,深入推進課程改革,以形成有效的課程重構與再造,結合當前已形成的“數學素質培養(yǎng)”模式(“1+1”系列:“1+1擴展”“1+1 習作”“1+1 學習”“1+1 組合”“1+1實踐”)可發(fā)現,雖然綜合實踐活動等得到了加強,但其目的性相對薄弱。
三、小學數學素質培養(yǎng)促進
(一)依托教材基礎,擴展文本
小學數學素質培養(yǎng)的單元主題教學與傳統(tǒng)數學形式比較,單元主題突出強調數學單元間的連貫性,以及課外學習資源的輔助性,凸顯了數學教材的關鍵作用。教材是教師組織教育教學的基礎及指導,同時也是一種知識的載體及表現,蘊含著大量學習元素及知識內涵,通過對我國小學數學教育體系、數學教材的觀察研究來看,數學素質教育中,每一單元都設立了針對性的特定主題,該做法有效地促進了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推進,因此,單元主題設定很大程度上為數學整體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現實的依據,有效的關聯了數學整體教育的意義及內容。同時,對單元主題展開研究后發(fā)現,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探索主題內在含義能夠衍生更多的課外知識。換言之,只有教師首先完成對教材主體內容的深入了解后,才能確定后續(xù)教學模式的相關設計。因此,在明確了教材主題編排規(guī)律之后,教師可通過擴展課外教育知識點,合理構筑數學教育課程體系。
結合以上研究,教師首先應充分研究分析教材中單元主題的內在知識含義界定,根據教材內容理解,擴展課外資料,通過合理的搜集歸納補充知識點,構建知識聯系實踐的教育體系,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加工,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
(二)以單元教育主題為切入點,探索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新教學流程當中,針對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提出改變教師以往借助知識分解的方式,從公式、例題等方面引導學生學習文本內容。避免小學生在數學教育中只能通過死板的計算感知數學思維教育,忽略數學興趣培養(yǎng)。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從小學生實際能力出發(fā),合理考量該階段學生認知、感知、興趣、思維的水平及能力,通過綜合審視正確定位數學教育內容,以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素質、素養(yǎng)為目的,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例如,組織小學數學單元主題教學活動時,應先觀察學生的思維及認知的實際情況,其中包括數學命題閱讀能力、理解力、精神集中度、數學興趣度,通過多維度觀察做出教育內容及教育模式的判斷,合理安排課程進度。
(三)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完成數學素養(yǎng)教育
數學素養(yǎng)教育不僅是數學教學的研究目標,也是教師藝術性教學的表現方式,對于小學生數學學習來說,更體現在數學思維及邏輯能力方面,促進小學生個人素質培養(yǎng),不僅需要知識的灌輸,還表現為知識的應用。雖然通過對數學思想內容的系統(tǒng)規(guī)劃激發(fā)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但未對小學生數學素養(yǎng)教育產生明顯的提升,因此當下小學生數學素養(yǎng)教育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借助多樣化的手段實現教育的藝術性,從而全面保障素養(yǎng)教育目標,提升小學生對數學思維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現代小學生數學教育可借助“舊知激趣”“多媒體激趣”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舊知激趣,激發(fā)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即通過對學生熟知的數學知識展開考查,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時補充溫習,同時結合時代教育發(fā)展特性導入新知識、新內容,保持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理,調動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溫習補缺的主動性,激發(fā)他們對已學內容的興趣。
2.深入文本,整體感知,突出難點。通過小學生總體瀏覽小學數學教材,使學生系統(tǒng)了解學期數學學習內容,然后自由發(fā)表閱讀想法,從而引出閱讀學習要點、目標等,促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進行有目標、有體系的閱讀學習。
3.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小學生數學素養(yǎng)教育。隨著第四次技術革命將互聯網、ICT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引入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融合型發(fā)展形態(tài),教育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在科技的背景下不斷創(chuàng)新,與信息化技術結合形成“互聯網+”教育模式。我國較早認識到互聯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未來教育的趨勢性,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完成深度結合。2000年,教育部針對互聯網教育提出“校校通”建設工程,并成立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旨在推進全國中小學?;ヂ摼W教育工作,并訂立了全國90%中小學校能夠參與其中的具體目標。2012年,國務院召開全國互聯網教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確立“三通兩平臺”的國家互聯網教育基礎建設目標,并結合此前“校校通”互聯網教育經驗,提出新一階段“班班通”“人人通”互聯網教育發(fā)展方向。此外,為更好地集中教育資源,國家針對全國師資管理提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結合完備的教育基礎設備,可根據數學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羅梓超,筱雪,吳瓊等.學會青少年教育及科普探索——以國外化學會為例[J].學會,2019(5).
[2]陳靜.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搭建主題閱讀平臺——實施“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方法與策略的實踐研究[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8(二),2018.
[3]李曉耘.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主題整合的閱讀教學實踐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
[4]鄭久安,冀前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整合教學探索——以圖形與幾何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9(9).
作者簡介:任彥龍(1979.12— ),男,漢族,甘肅靜寧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