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摘要:新課程改革推行以來,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工作,以前的小學語文的課堂是教師在做主要工作,而現在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做主要工作,教師為學生安排學習任務,或者利用某種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作為一線教師,仔細觀察自己的學生是最基本的要求,對學生的錯誤及時予以正確指導,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得到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
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性無法正確理解教師的想法。這就需要小學老師通過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順利入境,真正意義上感受到授課教師所要表達的教學內容。小學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多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形式,解決學生在主動學習語文知識方面的障礙,更可以讓學生通過主動融入課堂陶冶情操,汲取高貴的思想和智慧。
一、采用寓教于樂,進行趣味教學
游戲化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寓教于樂,使孩子們在輕松、快樂的游戲氛圍中習得新知識,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從沉悶的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例如,在教學《口耳目》識字內容時,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識讀和拼寫口、耳、目、手、足、站、坐這七個生字詞。為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筆者首先教授學生認讀這幾個生字詞,并設計了一個游戲——你拿我做:筆者根據這幾個生字詞制作出了多張卡片,學生會根據筆者拿出的卡片上顯示的漢字的意思,做出相應的動作,如,筆者拿出目這一張卡片時,學生需要指指自己的眼;筆者拿出足這個卡片時,學生要抬抬自己的腳;筆者展示站這個字時,學生要馬上站立起來。聽明白游戲規(guī)則后,筆者宣布游戲開始。只見學生認真地關注著筆者拿出的每一張卡片,并根據卡片內容做出相應的動作。在此過程中,有些學生手忙腳亂,出現了很多問題。見到大家出現了這么多的錯誤,筆者一方面放慢了出示卡片的動作,延長學生反應時間;另一方面,筆者還加上了簡單的動作,起到引導示范作用,提高學生識字、寫字的正確率。最終,順利地完成了此次的識字寫字教學任務。[1]
二、制定教學計劃,明確教學任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出來,深入了解文章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教師在教學應制定教學計劃,明確教學任務。
一個明確的目標可以讓人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是如此。教學計劃制定的科學合理,對于教學任務的安排十分具有指導意義。小學生學習語文,首先是為了擁有各種語境下正確理解和運用母語的能力,其次是為了提高思想水平、文化素養(yǎng)和情感理解能力,然后是為了通過閱讀教學認識和掌握語文思維,最后是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當中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語文閱讀學習習慣。
例如,在《寓言兩則》中包含《亡羊補牢》和《偃苗助長》兩篇。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完成這兩篇寓言的講解,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文預習、閱讀課文,師生交流互動、課文精講和課后作業(yè)以及課后反饋等環(huán)節(jié),在短時間內很難一蹴而就,因此,教師需要制定明確的教學計劃,不斷細分教學任務,讓學生能夠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所指定的教學任務,學生通過完成教學任務來掌握本課的教學。
三、巧妙課堂提問,突出思維過程
過去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講授、分析通常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卻很少有獨立思考、分析與探究的機會,從而導致學生的思維被束縛,閱讀教學效果也很差強人意。針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適當地放手,通過突出提問環(huán)節(jié)來突出學生的思維活躍過程。具體而言,教師應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結構來巧妙設計問題,并以巧妙的方式向學生進行提問,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問之后,教師還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并帶著疑惑進行閱讀,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父親、樹林和鳥》內容時,筆者便以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這篇課文雖然以父親和鳥命名,但是,并沒有直接寫父親與鳥之間的事情,所以,筆者抓住課文的這一特點,設計問題,啟發(fā)學生想象。問題如下:課文主要講述了什么事情?通過課文題目,大家猜想課文內容會會與鳥有關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知鳥愛鳥呢?問題提出后,筆者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根據問題的引導,深刻感悟課文內容。基于此,筆者通過巧妙提問,突出了思維形成的過程,促進了學生語文的積累。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實施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順應時代和課程改革的趨勢,不斷地思考與探索,改變教學觀念與方式,以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與改革,最終構建起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2]
參考文獻
[1]梅興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136.
[2]張玲.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