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朝鎮(zhèn)
很多新接手三年級的教師會發(fā)現,中年級學生在剛開始寫作文時總有畏難情緒,感到頭疼。筆者在仔細觀察并與一些學生交流后,發(fā)現“頭疼”的原因主要有:其一,學生升入三年級以后,很多家長總會多交待一句:要寫作文了,你可要加把勁啊。這樣的叮囑,學生就會理解為:這個作文肯定是一只“攔路虎”,再看到一些哥哥姐姐們寫作文時咬筆冥想的情景,畏難情緒從心底產生了。其二,剛升入中年級,學生的書面語言還不夠豐富,詞匯量較少,心中有話筆下無內容可寫。其三,教師要求過高。雖然《大綱》要求:三年級學生主要練習寫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段,而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寫整篇的文章,不僅要求內容具體,還要有布局謀篇的意識。這與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不符,也是造成學生害怕寫作文的原因之一。
學生害怕寫作文,卻喜歡說話,喜歡說故事,喜歡與人辯論,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也能很快地接受別人的建議。為此在作文課時,筆者大膽嘗試采用讓學生先議論,再寫作的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白h論”和“討論”有些不同,討論,有多人共同解決問題的意思。而“議論”是指對人或事物所發(fā)表的評論性意見或言論,更多地有自由發(fā)表見解的意思。所以在作文指導課上,我提倡學生根據寫作主題,積極參加到“議論”中來。實踐表明,議論在啟蒙作文中,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寫作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一、議論,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第一節(jié)作文課,學生正襟危坐,等候教師講解寫作的奧秘。而教師則請一名學生先講個故事,或是背一首古詩,或是把自己的尺子、鋼筆拿出來,和大家說說其與眾不同的地方。學生們興致盎然。然后,教師告訴他們:把剛才說的內容有條理地寫下來,就是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學生們聽了很激動,這就是爸爸媽媽口中的“攔路虎”?這只老虎不過如此嘛,沒有什么可怕的。課堂氣氛漸漸開始活躍,學生的大腦加速運轉。
寫命題作文時,學生的思維處于發(fā)散狀態(tài),很容易脫離主題,發(fā)生跑題現象。而教師針對題目,拋出一根主線,讓學生圍繞這根主線,通過補充等方式展開課堂議論。例如在《我的植物朋友》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列出了“形狀、顏色、作用”這三個詞語,讓學生圍繞這三個詞語在四人小組中議論,并適當發(fā)揮想象。教師再請出一個學習小組,請他們說出整個議論的過程,發(fā)現小組中人人都能把自己觀察到的特點說出來,而且小組中還有人不斷糾正錯誤的表達。這樣,每個小組里都有一篇較為理想的文章。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能說出一段簡單完整的話,經過教師及時鼓勵,學生覺得寫作文并不難。
二、議論,鍛煉了學生口頭作文的能力
口頭表達是書面語言的先導。如果學生能把話說得有中心、有條理、通順完整,那么在此基礎上適當加工即可以成為書面語言。顯然,學生的口頭作文能力提高了,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這也是作文啟蒙教學的一個重點。作文課上,筆者采用“三議”法,每一議都有具體要求,循序漸進。
“一議”:有觀察、有補充
在作文教學中,為訓練學生“言之有物”,訓練內容多以寫身邊人、身邊事為主。出示題目后,教師先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觀察,去思考,這樣才能準確描述出物體的形狀、顏色,人物的外貌、衣著和動作。如在“我的同桌”的作文教學中,同桌可以互相觀察,共同補充。一人說,一人補充,兩個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一個人,會有更多的新發(fā)現,避免了無話可說、內容空洞的現象。這樣的表達和配合,加上教師及時的鼓勵,學生的寫作興趣高漲,再加上積極參與的心理作用,學生便不會再抵觸作文了。
“二議”:有特點、有順序
“一議”時,學生看到什么說什么,大膽地說出來就可以了。“二議”時,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說,并詳細說出自己認為最突出的特點。還是以“我的同桌”為例,就說外貌,哪個部分最能顯示出個性呢?同樣有著大大的眼睛,有的人眼中總是閃著疑問,這是個愛鉆研的人;有的人眼中總是漾著一絲絲的笑意,特別愛幫助別人;有的人眼中帶著威嚴,比較嚴肅。學生在得到提示之后,很快就有了下面的精彩表達:“同桌的眼睛雖然小,但是笑起來會瞇成一條線,特別可愛?!本o接著有同學補充:“這么可愛的小眼睛看著你,會給人一種暖暖的感覺?!薄斑@么可愛的小眼睛里聚著智慧的光。”幾回合下來,一段段生動、有趣的短文就產生了。
“三議”:有詞匯、有情感
對于一些基礎較好、課外知識豐富的學生,如果僅僅讓他們圍著教師轉,僅從教師一個人的語言中得到啟發(fā),會抑制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妨礙這部分學生進一步提高。因此,在議論的后期,教師可以讓基礎好的學生盡情發(fā)揮,既給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也給其他學生示范。
三、議論,提高了各層次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文課上,議論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狀況,便于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提高?;A差的學生只要能說清楚一段話,寫正確即可?;A好的學生則要求說得生動,寫得完整有序,重點突出。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的精彩之處當場給予表揚。遇到教學難點,要及時解決,因勢利導,幫助學不斷提高,引導他們的思維走向一個新臺階。例如:同樣以“放風箏”為寫作主題,甲同學說:“小明把風箏高高舉起,邁開大步向前跑去,接著順著風勢把風箏往天上一拋,風箏就穩(wěn)穩(wěn)地飛上了天?!边@段話中,“舉、跑、拋”這幾個動詞,形象地描述了小明放風箏的過程。教師及時點出這幾個動詞的準確性,其他學生在后面的表達中也會學著使用,并且知道了用詞準確可以形象地寫出事物特點,使文章更加生動。
作文課上的議論有其明確的目的,給了學生更多發(fā)揮的空間和自主學習的機會。但是學生的年齡較小,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的時候還要注意:
1.議論要圍繞作文主題展開。學生很容易在無意中轉移話題或重點,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講清要求,啟發(fā)和誘導學生走回議題的軌道。
2.做好組織工作。二人同桌或四人小組是較為有效的議論形式,有的學生情緒會比較激動,有的學生會議論不休,難以“勒馬收韁”,教師應及時調整。
3.議論后要有歸納。這些歸納,實際上只是概括出來直接輸送給學生,是對優(yōu)點的肯定和對不足的補充。
實踐表明,經學生再三議論后寫的文章內容比較充實,個別學生還有出彩的語言。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圍繞中心寫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們紛紛表示:“作文再也不是攔路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