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平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為了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具備良好的寫作素養(yǎng),教師不僅需要傳授學生寫作技巧,同時應該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可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將課堂與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用生活化視角分析作文題目,提升作文水平。
一、教學環(huán)境生活化
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要求,關注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并秉持現代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方法,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營造生活化課堂,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研究表明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極大,為此,教師需要整合教育資源,按照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成長經歷,在課前尋找學生感興趣的元素,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圖片、聲音等多種資源的幫助下,以生活視角分析課文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建立生活化意識,靈活地將生活場景提煉成作文素材,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比如,教師在講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十課《在牛肚子里旅行》時,便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小學生認知能力不足,對課文中的部分詞語難以快速理解,教師構建多媒體環(huán)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目中“旅行”的意思。題目中所指的旅行與常規(guī)意義不同,而是紅頭進入牛嘴后,通過反芻回到牛嘴中的整個過程,教師播放圖片幫助學生分析課文內容,同時還應指點學生,擬這個題目的好處,引導學生從寫作的維度分析課文,這對學生日后擬制作文題目,提升寫作素養(yǎng)有極大的益處。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在當前階段的生活閱歷和學習能力,并在此基礎上調整作文教學難度,盡量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目,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另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在理解文題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作文大綱并填補內容。寫作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教師必須保持耐心,關注學生成長情況。閱讀與寫作息息相關,為此,教師在平時講課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指點學生,使學生用寫作視角審視課文內容,深入分析課文,理解作者想要借助文字表達的內容,從深層次感悟課文,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打破教學與生活的界限,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掌握寫作要素,使學生在生活化角度下寫作。
比如,教師在講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十六課《金色的草地》時,應該幫助學生掃清課文的生僻字,并在此基礎上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本文所描述的場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引導學生在生活化視角下分析課文內容,使學生聯想生活場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朗讀第三自然的內容,讓學生聯想文字描述的畫面,鍛煉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并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寫作方法,為以后的寫作服務。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
語文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關注學生作文學習進度以及表現,同時應該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小學生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教師需要靈活選擇教學方式,挖掘學生的潛能,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學生在接受知識后,能夠根據需要創(chuàng)新,靈活利用知識解決問題,并根據近階段學習的修辭手法以及課文架構編排方式,結合教師布置的作文任務,設計寫作大綱,通過文字表達真情實感。學生具備了生活化意識,能將自己的生活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
比如,教師在講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十八課《富饒的西沙群島》時,需要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西沙群島的自然風貌,如果只從文字角度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分析文中寫景的方式時會存在一定的難度,采用多媒體設備展現西沙群島的自然風貌,并展示此地的鳥類、海參、海龜等生物,分析其所處的地理位置,采用提問的方式,詢問學生文中用什么方式突出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引發(fā)學生深思。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戶外采風,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借助生活化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這對學生的日后學習發(fā)展有不可估量的好處。
小學作文教學需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考慮學生的成長背景,并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保證學生在有限的語文課堂學有所獲。與此同時,為了強化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并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進行寫作教學,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