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wèi)紅
我國政府十分關(guān)注兒童的未來,保護兒童的權(quán)益。1949年12月23日,當時的政務(wù)院規(guī)定每年的6月1日為華夏兒童的節(jié)日。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于1979至2019年發(fā)行的金銀紀念幣上,涌現(xiàn)出眾多華夏兒童的形象。這些金銀幣雖在圖案設(shè)計上有所不同,但皆活潑生動、寓意深遠。其不僅蘊含兒童代表著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重視兒童的培養(yǎng)、關(guān)心兒童的成長之主題,而且還覆蓋了重大紀念性事件、繪畫藝術(shù)、傳統(tǒng)文化、民間神話、奧林匹克體育等題材,并有著十足的童真、童趣味道。
1979至1994年金銀幣上的華夏兒童
1979年,央行發(fā)行我國第一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紀念金幣”后,同年又發(fā)行了第二套“國際兒童年紀念”金幣(圖1)、銀幣各1枚。其中兩幣背面,均以新中國兒童精心澆灌花朵的畫面寄托著一種希望,寓意孩子們在黨的陽光下茁壯成長。幣面中男童扛著鐵鏟低頭張望,女童提著噴壺彎腰澆花,兩人的眼神都聚焦在向日葵上,盡顯專注與關(guān)切。代表新中國所有兒童的兩位少先隊員友好協(xié)作松土、灑水,將中國傳統(tǒng)的吃苦耐勞與團結(jié)友愛的精神作了適當?shù)暮霌P,同時全面寄托著祖國對兒童們的美好祝愿。盡管我國早期的鑄造技術(shù)還不成熟,但由設(shè)計師手工浮雕出來的幣面人物形象依然惟妙惟肖,衣裙皺褶、鞋襪形狀以及頭發(fā)線條都十分真實自然;且孩童的神態(tài)淳樸憨實、天真無邪,與幣中向日葵的舒展昂揚交相輝映,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意境應(yīng)運而生,令人感受到祖國的花朵正在健康地成長、盛放。
1989年,央行發(fā)行“國際拯救兒童基金會七十周年金銀紀念幣”。套幣從“拯救”的角度呼吁關(guān)愛兒童,為世界兒童爭取權(quán)利,并提供必要的服務(wù)、援助。國際拯救兒童基金會由成立于1919年的“國際拯救兒童聯(lián)盟”演變而來,是一個為兒童權(quán)利奮斗的獨立的慈善組織,其所開展的國際項目遍及全球120多個國家與地區(qū)。圍繞著這個主題,金幣(圖2)以“放風箏的女孩”為畫面,營造了一個自由飛翔的大境界。小女孩雙手揚線,興致勃勃地放著風箏,就像放飛心中的夢想,釋放著自由與歡樂。該畫境很好地對應(yīng)著“國際拯救兒童聯(lián)盟”的宗旨:致力于建立一個尊重兒童、認可兒童價值的世界;一個傾聽兒童聲音,向兒童學習的世界;一個所有兒童都享有機會、充滿希望的世界。而銀幣(圖3)的畫面中小男孩斜挎書包、半跪于地、手捧青竹為小熊貓喂食的情景十分感人,以柔性的藝術(shù)體現(xiàn)了“拯救”的含義。幣中小男孩以一種最誠懇真摯的援助方式,讓小熊貓感覺溫暖,讓人們感到真誠,是“實干”最直接的體現(xiàn)。靜謐的竹林旁,小女孩橫笛輕吹,似在為小男孩的義舉歌唱,令幣面彌漫著悠然的溫馨,深化了主題思想。
兒童的世界天真無邪、充滿陽光,這種爛漫的童真童趣早在繪畫藝術(shù)中表現(xiàn)無遺。1994年,央行發(fā)行的“中國古代名畫系列(第二組)金銀紀念幣”背面圖案,即選用了宋人畫選中的數(shù)幅“嬰戲圖”為題材,以四季孩童的活動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嬉笑玩鬧、天真爛漫的意趣童真躍然幣上;除各局部精細斗繪、造型姿態(tài)掌握得當外,更值得稱慕的是傳神的技巧與意境的呈現(xiàn)。這套幣有5金6銀共11枚。其中“子孫和合圖”銀幣(圖4),描繪了三名孩童在花園中戲水船,他們的身邊荷花正盛。主題擷取童“子”“荷”花的諧音而成“子孫和合”之寓意,透露出人們追求“福多子多”的吉祥意義。在雕刻過程中,設(shè)計者將原畫中的柳樹、月季、嫩竹等剪除,僅余數(shù)叢雜草點綴,使幣面簡練中顯得更加飽滿,有力地深化和強調(diào)了“子孫和合”的主題。而“夏景嬰戲圖”銀幣(圖5)和“秋景嬰戲圖”銀幣(圖6),分別刻畫了三位孩童于兩季在花園中嬉鬧玩耍的場景。有趣的是從孩童的發(fā)飾、造型、神態(tài)乃至山石花木來看,儼然“秋去冬來,物非人是”的滋味。
這套幣中最為經(jīng)典的當推“冬日嬰戲圖”銀幣(圖7),描繪兩個兒童在花下嬉戲的情景:初秋的庭園,假山旁蜀葵與菊花、野草盛開,兩個滿臉稚氣的小孩在舞動手中旗桿,與頑皮的小貓嬉戲。男童正俏皮地斜睨一瞥,全神貫注注意著貓的動向,沉浸其中,動作笨拙而虎頭虎腦,逗人喜愛。旁邊頭梳發(fā)卷的女孩像他的姐姐,正用手指輕輕阻擋著,以防男童貿(mào)然行動,一邊還舉著旗桿,故作老成的動作卻不由讓人開懷一笑,揭示出她稚氣未脫、天真爛漫的童心世界。鑄幣大師運用線條的功力深厚,富于輕重、長短、轉(zhuǎn)折、頓挫的變化,從弟弟上衣篤厚、方正的刻畫,到姐姐紗裙流暢圓潤的行筆,假山錯落結(jié)合,石質(zhì)顯得堅厚濕潤而有立體感?;ɑ芙怨蠢站珓?,雕刻極為精細,展示了在這方面的高深造詣,充分發(fā)揮了原作的優(yōu)勢,亦通過錢幣鑄造的特殊工藝,進行了最細致的詮釋,通體透出憨厚、意趣的孩童世界,給觀者最純粹的美學享受。
1997至1999年金銀幣上的華夏兒童
1997至1999年,央行發(fā)行了“迎春系列金銀紀念幣”。其中1997年發(fā)行6枚(金銀幣各3枚),1998年發(fā)行3金2銀共5枚,1999年還發(fā)行兩種彩色銀幣。該系列紀念幣的正面圖案均為宮燈,背面圖案則選取了“迎春圖”。其中1997年“迎春圖”金幣(圖8),幣面為一群孩童相約戶外放鞭炮,慶祝春節(jié)的到來。畫面中一位頭戴絨帽的男童俯身斜跨,小心翼翼地伸出持著火種的左手,欲點燃地上的紅鞭炮。其身后一手持燈籠的男童臉帶喜悅,饒有興趣地張望著,旁邊還有一扎著雙髻的女童弓身緊張地向鞭炮方向注視,并用雙手掩耳,等待著鞭炮爆破的一刻。掛燈籠、放鞭炮是民間最常見的迎春習俗,這個“放鞭炮”的場面帶著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輕易勾起人們對春節(jié)的向往之情。特別是通過天真無邪的孩童呈現(xiàn)出來,更具節(jié)日氣氛;同時孩童的活潑增添了節(jié)日的活力與激情,令畫面更顯藝術(shù)張力。設(shè)計師除了對人物惟妙惟肖的刻畫外,還注入了春燕和紅梅這兩種人們熟悉的元素為背景,詮釋“春”的概念。紅梅不僅是報春花使,而且在傳統(tǒng)文化中它還象征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zhì),為此幣鐫上了極具民族特色的“中國印”。
1998年“迎春圖”銀幣(圖9),背圖為三孩童放風箏迎春的情景。放風箏迎春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一種習俗,早在唐宋年間已成為百姓迎春祈福的民俗活動,如今在我國北方地區(qū)較為流行。這套幣圖案設(shè)計十分簡潔、平凡,就像定格著一幅孩童郊外放風箏過程中的一個小鏡頭?!安蓍L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碑嬅嬷忻枥L的正如清朝詩人高鼎《村居》詩中所含意境,在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孩童結(jié)伴同行,放飛風箏放飛歡樂。從各種形狀的風箏,可見中國民間手工藝的精巧,深化了民俗的主題。而三孩童臉上均洋溢著笑容,裝點著春節(jié)的喜慶氛圍,讓我們感受到了節(jié)日的祥和與歡樂。
1999年“迎春圖”彩色銀幣(圖10),背圖與1997年相同,不過鑄造工藝卻作了改變,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彩色移印工藝。受限于當時的生產(chǎn)條件,這套紀念幣委托瑞士造幣廠鑄造,盡管成本較高,但為后期中國彩色鑄造工藝的發(fā)展鋪開了一條創(chuàng)新之道。在彩色工藝的渲染下,孩童的盛裝、燈籠的精巧、梅花的紅艷均得到了很好的展現(xiàn),色彩斑斕的畫面十分貼切地體現(xiàn)了中國民間春節(jié)習俗的豐富多彩,使得方寸中的“迎春圖”以最親和的畫面呈現(xiàn)出來,讓我們沉浸在和諧歡樂的節(jié)慶氛圍中流連、沉醉。
1997至1999年,央行還發(fā)行了“吉慶有余系列金銀紀念幣”。其中1997年幣全套有3金7銀共10個品種,背圖來源于中國民間傳統(tǒng)年畫,但經(jīng)過了綜合性再創(chuàng)造。當中的彩色銀幣(圖11)還是我國發(fā)行的第一枚彩色幣。幣面上一個胖娃娃盤坐在蓮葉上,懷抱一條大紅鯉,背后插一把玩具戟,旁邊還有盛開的蓮花。圖中的“戟”喻“吉”“磬”寓“慶”“魚”諧“余”。中國古人以戟避邪,磬為喜慶奏器之一,魚被視為富余、吉慶之象征,故以此圖借喻“吉慶有余”。童子抱魚再配上蓮花,“蓮”喻“連”,又可借喻“連年有余”。這兩層意思都代表了勤勞淳樸的人們對來年的良好祝愿和祥瑞裕余生活的向往。此幣的背圖與原圖相比遠超其上,處處可見匠心獨運。
繼“吉慶有余”發(fā)行后的1998年,央行又發(fā)行“吉慶系列”第二組“萬象更新金銀紀念幣”。全套幣有1金4銀共5個品種,背面為中國傳統(tǒng)楊柳青年畫“萬象更新”圖。與第一枚“吉慶有余”不同,該套幣是對年畫的完全克隆。其中的彩銀幣(圖12),幣面左側(cè)是馱著萬年青的白色跪象,神態(tài)安詳而溫順,寓意“萬象”。白象在南亞國家被視為神佛的化身,如來佛的降生都與白象有關(guān)。象背上的萬年青葉肥果豐色紅,生機盎然。萬年青又名千年菖,民俗視為祥瑞之物:遷居寓順遂,嫁娶寓如意,生子寓長壽;古代皇家喜用桶栽萬年青,寓意“一統(tǒng)萬年”。幣面居中是觀音菩薩的侍童善財童子,手捧插著水仙花的花瓶,倚象而坐,與跪象對應(yīng),畫面和諧而溫馨。幣面上童子的位置比原圖略下移,使人頭與象頭更近,人眼與象眼笑眼互映,也比原圖更具親切感和立體感。水仙花是點綴元旦和春節(jié)的冬令時花,代表美好時光和欣欣向榮。花瓶寓意“太平”。整幅畫面組合起來便是“萬象更新”,寓意美好事物長久不衰,新生事物欣欣向榮。
1999年,央行再次發(fā)行“吉慶有余”系列第三組“富貴有余金銀紀念幣”。
全套幣有3銀,背面也是天津楊柳青年畫的綜合性再創(chuàng)造。當中的彩銀幣(圖13),幣面上方是童子高舉的大紅鯉魚。這條大紅鯉魚與“吉慶有余”幣中的那條有異曲同工之妙,向上飛翹的魚須更把鯉魚襯托得活靈活現(xiàn)。一對花瓶分立兩旁,左邊一個插滿姹紫嫣紅的牡丹花。從上面的兩幅富貴有余年畫中我們看到都畫有牡丹,可見國人慣以牡丹花來寓意“花開富貴”。右邊花瓶插著蓮葉與蓮花,與鯉魚組合成“連年有余”;花瓶喻“太平盛世”。幣面居中是該幣的點睛之筆:極具民族風格而又表情純樸可愛的小童。但見他身著中式綠襖紅褲,身披大紅綢飄帶,梳個中式童子頭,一雙戴著鐲子的胖手把大紅鯉魚高舉過頭,笑逐顏開,蹬踏跳躍;紅綢隨舞翻飛飄拂,與小童的眼睛共映出一幅極其靈動的“富貴有余”喜慶畫面。
另外在1999年,央行還發(fā)行“希望工程10周年”紀念銀幣(圖14)1枚。在此幣的背圖中,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斜背著小書包,面對面站著,他們正一起用雙手共同舉著一個寫有“希望小學”的大大的牌子,牌子的頂部還用大紅花和綢帶裝飾著,由此可見這是一所新開辦的希望小學的校牌。幣面上兩位少先隊員面帶天真的笑容,正興奮地抬頭看著這塊牌子,眼神里充滿了感激和珍惜之情。在他們的身后站著一排學生,正舉著右手行隊禮,而在他們身后則是新建設(shè)好的教學樓,周圍還有樹木作為裝飾??v觀整個背圖,場景甚是溫馨、和諧。這豐富的畫面內(nèi)容,不禁讓人體會到了社會愛心的巨大力量,也反映出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對祖國未來的熱切關(guān)注。
2002至2019年金銀幣上的華夏兒童
2002年,央行發(fā)行“中國民間神話故事彩色金銀紀念幣(第2組)”。其中5盎司彩銀幣背圖為“哪吒鬧海”(圖15),生動再現(xiàn)了少年哪吒大戰(zhàn)龍王的場景。幣中哪吒一手高舉乾坤圈、一手執(zhí)著火尖槍、腳踏風火輪、身繞混天綾,英姿勃發(fā)地翻騰于大海的怒濤之上。精湛的彩色反噴砂工藝,呈現(xiàn)出他粉嫩肌膚,而一方大紅肚兜、兩只“把抓髻”顯示出少兒的活潑、可愛、稚氣。淺雕出的精細五官,鼻直口方、濃眉闊目,又呈現(xiàn)出英氣逼人的少年英雄之風姿。臂間大紅混天綾如影隨形、肆意張展,高浮雕的本色驚濤駭浪,極其張揚地渲染出一派勢不可當之氣,恰到好處地映襯出波瀾壯闊之中的天地英雄之氣象。
2004年央行發(fā)行的“元宵節(jié)”彩銀幣(圖16),背圖則有活潑可愛的孩童“阿?!薄V灰娝麅芍皇指吒吲e著燈籠,蹦蹦跳跳,眉飛色舞、神采飛揚的樣子煞是惹人喜歡。其頭戴色彩斑斕的虎頭帽,身著花肚兜、紅褂子、藍褲子,腳穿虎頭鞋,全身上下的裝飾都融合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包括他手上舉著的燈籠,燈籠上還掛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彩帶。而“阿?!钡闹車O(shè)計者選用了本色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作為背景。典雅的亭臺游廊與美觀的飛檐翹角組合在一起,處處都體現(xiàn)著我國傳統(tǒng)建筑之精妙。
2006年發(fā)行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金銀紀念幣(第1組)”,則以“兒童運動”為主題,拉開了奧運系列金銀幣的序幕。紀念幣采用先進的雙金屬鑲嵌、鏡面噴砂、反噴砂、邊緣滾字等造幣技術(shù)為一體,更加突出了幣面的藝術(shù)效果,人物景觀栩栩如生;再加上幣中融入了彩色移印工藝,增強了視覺色彩,令幣面顯得十分活潑,為童趣增色不少。設(shè)計者采用四枚一組的立意邏輯關(guān)系,舍棄傳統(tǒng)邊框,枚枚引用玉龍造型套住大半個圓周,充分體現(xiàn)出以中國龍為圖騰內(nèi)涵,貫穿了悠悠五千年華夏文明。再共同推出一群活潑可愛的中國兒童,進行著他們喜愛的放風箏(圖17)、跳山羊(圖18)、滾鐵環(huán)(圖19)、踢毽子(圖20)這些體育游戲。幣面中孩子們喜笑顏開,趣味無窮,展示著兒童的純真與夢想。同時設(shè)計者大膽舍去玉龍外卷鬃鬣,抽象地引用 C 字形作邊框,并在玉龍之首掛上一個民間特有的手工編制裝飾品“中國結(jié)”,以此象征著團結(jié)和力量。同時在右翼三分之一的畫面上,還別有洞天地配置上兒童喜愛的紙風車、泥塑兔兒爺、雙魚掛飾、布藝老虎這些彩色玩具造型,從而令幣面更有童真童趣的“中國味道”。
另外在2016至2019年發(fā)行的“吉祥文化系列”金銀紀念幣里,也有華夏兒童的身影。如2016年“年年有余”金幣(圖21),背圖是一憨態(tài)可掬的童子抱鯉魚,為畫面增添了“童趣”。童子后面則是一朵盛開的蓮花和一朵蓮花的花苞,蘊含著“蓮蓮有余”之意。2017年“年年有余”金幣(圖22),背圖是鯉魚之下一位天真活潑的女童,扎著兩股小辮,圓潤的身體穿著小肚兜,無憂無慮地開懷大笑。她手拿著一朵盛開的蓮花,表達了對富足生活的一種期許,由此勾勒出一幅“年年有余”的吉祥畫面。2018年“榴開百子”金幣(圖23),背圖是石榴樹下一歡快活潑的童子臉上掛著開心的笑靨,正手扳著石榴樹樹枝蕩著秋千,一幅天真活潑、生機盎然的景象躍然幣上。如石榴多籽寓意多子多福的話,此童子帶來的則是子女繞膝的快樂。而2019年“榴開百子”銀幣的背圖(圖24),則采用了傳統(tǒng)年畫風格:前景是兩個孩童,一個手捧成熟的大石榴、一個手舞足蹈,表現(xiàn)出喜悅之情;背景再輔以石榴輪廓和石榴、石榴花紋飾,將中國文化中的清雅、悠遠,融入原本喜慶、熱絡(luò)的吉祥文化幣中。
謹以此文,祝福華夏兒童健康快樂、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