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瑩
摘要: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文人畫每個歷史時期的繪畫風格都強烈反應了當時的時代特性。明清時期的文人畫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世俗化傾向。許多新派大師靠繪畫為生,文人的繪畫倒成了宮廷院派的風格?,F(xiàn)當代文人畫的窮途末路又給文人畫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關鍵詞:文人畫 ? 世俗化 ? 分裂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3-0053-03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士夫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作者一般回避社會現(xiàn)實,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發(fā)個人“性靈”,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標榜“士氣”“逸品”,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并重視書法、文學等修養(yǎng)及畫中意境之表達。[1]
那何為“士夫”?孔子在《孔子家語·五儀解》中記載:“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边@里指出:士人應該是心中有信念有原則,有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淡泊名利,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稱得上“士”??梢娫诟拍疃x上,士人注重內外雙修。陳師曾在《文人畫之價值》中提到:“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2]
一、變質的“文人畫”
在明代晚期之后,文人畫則出現(xiàn)了:“畫是文人畫,但人卻非士之人”的現(xiàn)象。
董其昌是明朝著名的書畫家,《明史》稱譽他的畫作“非人力所及也”。身為翰林院院士,文采超群,又因當過皇長子的老師,在文人圈中頗有名望,文人因得到他的字畫而感到榮耀,也正是因為求畫之人絡繹不絕,于是董其昌就找了“代筆”,他的代筆在明代書畫家中可能是最多的。朱彝尊在《論畫絕句十二首》之一“隱君趙左僧珂雪,每替容臺應接忙,涇渭淄澠終有別,漫因題字概收藏。”講到董其昌因疲于應酬找人代筆作畫,但書款自提。
文人畫家找代筆的又何止董其昌一人。
文徵明。明代著名的書畫大師,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字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與沈周共創(chuàng)“吳派”。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這樣一位“大家”在其所處的社會中免不了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種社交活動。中國美術史研究專家柯律格先生就從“社會藝術史”的角度重構了文徵明的一生,將文徵明還原到其所處的社會關系之中,不究其作品本身的好壞,只把作品當做純粹的物質放入作家所處的社會關系中去進行研究。重新審視作品中被后人所推崇的“士氣”“逸品”??侣筛裣壬跁幸灿兄v到文征明的代筆,主要是他的兒子文彭與文嘉還有他的弟子錢轂。
王羲之身為著名的“藝術家”。其藝術作品與政治環(huán)境息息相關。身為東晉時期朝廷的高官,在“王與馬,共天下”的門閥政治社會中,王羲之的書法怎么可能會遠離政治?他最著名的涉及政治的作品是他的草書《百姓帖》,體現(xiàn)了其憂國憂民的政治家情懷。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本身就是符合政治上需要的。顏真卿亦然。顏真卿的《爭座位帖》 是斥責郭英義獻媚宦官的一封信件草稿,表現(xiàn)了其剛正不阿的品質。
倪元璐歷官至戶,禮兩部尚書;畢懋康攥《軍器圖說》;徐光啟,優(yōu)秀的科學家,“中西交流第一人”。徐光啟、顧炎武、方以智、畢懋康和倪元璐他們都是“實學”派,且他們都是政府官員,但他們也在業(yè)余時間進行繪畫,也都為文人。他們從身份上講并非“士夫”,但所畫卻都為文人畫。
二、市場下文人畫的世俗化
隨著新的經濟因素的不斷發(fā)展,明代的商品經濟呈現(xiàn)出異常繁榮的景象,城市化進程也加快了許多。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明代的市民階層也在不斷發(fā)展壯大,逐漸成為一支影響力日盛的新階層。這一時期陸王心學取代了程朱理學。晚明時期,李贄對于心學的發(fā)展在藝術上體現(xiàn)在他“主張不應以群體倫理觀念為藝術的,而應以個人的自然性情為藝術的根據”。經濟與心學的發(fā)展對于封建社會倫理的沖擊導致明朝中期以后中國畫內部開始出現(xiàn)了“分裂”?!霸S多新派大師靠繪畫為生,文人的繪畫倒成了宮廷院派的風格”[3]。
“四王”在清朝時期被稱為正統(tǒng),他們把宋元時期的繪畫作為最高標準,模古、仿古并制定了一整套的規(guī)范。文人精神從這些號稱文人的工匠手里得到發(fā)揚,但儼然他們已變?yōu)榱吮J嘏?、畫院派。而揚州地區(qū)在這時是最早發(fā)展商業(yè)的一個區(qū)域,其繪畫的發(fā)展在經濟的帶動下出現(xiàn)了“怪趣”。
石濤晚年主要的活動地區(qū)就在揚州,和揚州八怪有共同的社會經濟背景——揚州的商業(yè)發(fā)展。不管是石濤還是揚州八怪在當時都是典型的商業(yè)畫家,以賣畫為生。石濤在揚州開設作坊賣畫,喬迅將石濤和倫勃朗相比,認為他們都是“藝術企業(yè)家”。喬迅從這個方面定位石濤的現(xiàn)代性——繪畫的商業(yè)性。另一方面是石濤繪畫的專業(yè)性,強調的是單獨的職業(yè)。石濤把自己當成專門的畫家,石濤繪畫的職業(yè)性正好與傳統(tǒng)文人相反,傳統(tǒng)文人畫強調的是繪畫的業(yè)余性,像是蘇軾等。他們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文人身份而非畫家身份,蘇軾提出“士人畫”也是為了要和當時的畫工區(qū)分開,強調自己的文人身份。蘇軾贊揚文同“吾將以此為襪”的行為,同樣也欣賞朱象先的“能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而已……”。不求功利,講求業(yè)余,追求士氣是傳統(tǒng)文人畫所強調的。像石濤這么天天畫畫在這之前就被稱之為畫工,這正是蘇軾,文同這些正統(tǒng)的文人所瞧不起的。而到了石濤,繪畫就變成了其職業(yè),這樣石濤從身份上講就不屬于文人范疇了。但出現(xiàn)“分裂”的是,石濤的繪畫風格卻是文人風格,單純從畫上看文人的各種修養(yǎng)都達到很高水平。
對于石濤和八大山人,人們似乎很愿意將他們放在一起比較,大多是因為他們都為“天潢遺胄”、社會的叛逆者。但仔細比較下來,石濤相對于八大山人來講,其作品更加的純粹。這與石濤的身世背景是分不開的。
石濤雖為明朝遺民畫家,但其父親朱亨嘉卻是被南明殺害,因此石濤對清庭并無太大惡感。他曾北上向“皇家問賞心”,希望可以在康熙那得到他的老師旅庵本月同樣的禮待,但“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五十孤行成獨往,一身禪病冷于冰”。于是便回到揚州,從此定居,以賣畫為生。所以相較于八大山人,石濤的畫并非大家所說“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寄托對故國山川的炙熱之情”。
八大山人對滿清王朝是恨的。《傳綮寫生冊》中的畫作《西瓜》上面題到:“從來瓜瓞詠綿綿,果熟香飄道自然。不似東家黃葉落,漫將心引補西天?!币脰|陵侯秦滅后在漢城門外賣瓜的典故來表達自己不屈的氣節(jié);在《古梅圖》中怒提三首詩,其中有:“梅花畫里思思肖”“ 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虜塵”。表達了自己對明朝的思念對清朝的憤恨之情。也因自己身份的緣故,八大削發(fā)為僧,靠賣畫終其一生。石濤、八大山人都是中國文人畫中的探索者、革新者,他們的繪畫也都是文人畫中的典范,但他們使繪畫成為了他們的職業(yè),以賣畫為生,這時他們的身份就已經與文人相違背了。文人畫但并非文人所作,這種怪趣現(xiàn)象在明清時期不勝枚舉。
三、社交下文人畫的世俗化
吳門畫派創(chuàng)始人沈周的《廬山高圖》筆法遒勁,用墨濃淡相間,氣勢宏偉,為山水畫的典范,這幅畫是他為老師七十歲壽辰所作,以表祝壽之意?!读秩咧隆分杏涊d,郭熙的《一望松》也是為高官文彥博祝壽所作。陳洪綬的《高士持蓮圖》構圖簡潔明快,筆法流暢有力,設色淡雅,里面包含了對受畫人的褒獎,是用來維護人際關系的。高居翰先生在《中國山水畫的意義和功能》一問中講到,單純的認為中國的山水畫是再現(xiàn)自然之景,這個答案是不充分的。它有時充當了慶生祝壽的角色,有時是友人之間離別的饋贈之物,又或是“財富山水畫”,或者只是“地圖”并無抒情之意。[4]
明末清初,西洋畫隨著傳教士的到來而傳到中國。但西洋畫起初對中國的影響并不大,對西洋畫進行宣傳的也只是一些畫工。明末董其昌不論當時是否見過利瑪竇,但都應該知曉廣交中國士紳的利瑪竇之種種事跡,但對于利瑪竇和西畫,董其昌卻不為所動,他一貫主張追隨傳統(tǒng),堅持書畫道理相通,尊崇內在氣韻高于形似刻畫。董其昌對利瑪竇與西畫的態(tài)度也或多或少的與其社會關系相關。董其昌與瞿汝稷為朋友,而瞿汝稷的弟弟瞿太素是一個敗家子,愛好煉金,他在無意中接觸了利瑪竇,本想跟他討論煉金技術,結果反被利瑪竇的學識打動,跟他學習起來,與之成為朋友。假設董其昌以這種方式了解到利瑪竇的話,想必其應該對利瑪竇興趣全無。
文人和職業(yè)畫家本來就是相對而言的,繪畫本就是社會交往的工具,并無差別。
明代潑墨大寫意的鼻祖徐渭,他的大寫意的產生其實是受到西方的沖擊。作為擁有政治理想的文人,徐渭最開始的追求是不在于畫畫的。徐渭雖科舉屢試不中,但他的軍事才能卻受到了胡宗憲的賞識,隨后他便跟隨胡宗憲參與了平定倭寇的斗爭。明朝的倭寇其實是以中國人為主的,不只有日本的武士和浪人,更多是中國人。當時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就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去騷擾中國沿海地區(qū)。好景不長,胡宗憲之后受人彈劾,遭人誣陷在牢中自殺身亡。徐渭恐殃及自身安危,惶惶不可終日,多次自殺未遂但卻誤殺了自己的妻子,后在牢中度過了7年之久。出獄后,窮困潦倒只得靠賣畫度日,繪畫成了其精神治療的方式。所以徐渭這種橫涂豎抹的風格與其受到西方沖擊有很大的關系。
四、專制下文人畫的世俗化
中國的明清時期。由于封建文化專制制度的進一步壓制,畫家們對于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不可能進行深刻的分析與批判。但根植于社會現(xiàn)象的繪畫與文人畫所講究的“逸品”“情趣”卻恰好背道而馳。這些作品雖然表現(xiàn)了一系列社會的現(xiàn)實并帶有一定現(xiàn)實主義色彩,但卻是用暗示、映射的手法去表現(xiàn),不敢直接描述。
如清朝曾衍東的“今畫”,以真山真水,市井人物為題材。他善于畫人物,內容涉及市井風情、生活百態(tài)。他的畫風簡潔直率,就像今天我們常見的漫畫格調。在畫面上,他常常配以自作詩文。陳傳席曾說“齊白石的人物畫、山水畫都是學的清代曾衍東的”。也有很多學者都持此觀點,但都沒列出二人風格之間聯(lián)系的證據。其實從畫面特征上講,很容易看出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齊白石粗勁濃重的墨線與曾衍東直率的用筆極為相像,二者的繪畫都是寥寥數筆盡顯人物萬般風情,而且都喜歡在簡潔的畫面上配以遒勁的書體。從繪畫風格來看,齊白石曰:作畫妙在似與不似,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曾衍東曾說:“畫今人不可太工,太工則俗;不妨少野,少野則秀”??梢姸瞬粌H畫面特征相似而且對于繪畫的風格二人也如出一轍。
周臣的《流民圖》、陳洪綬為《西廂記》作的插圖、羅聘的《鬼趣圖》、李崇、曾衍東等畫家的一些畫作都影射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西方的1718世紀,也出現(xiàn)了一些暗示、映射社會黑暗的畫家和作品,如卡拉瓦喬和格列柯。
卡拉瓦喬和格列柯都是文藝復興期間的畫家??ɡ邌桃话惚焕斫鉃榘吐蹇水嬇?。雖然他的繪畫充滿戲劇性,形式很巴洛克,但他所表達的內容卻是現(xiàn)實的。古典藝術的外表下又有些現(xiàn)代性的內涵,所以我們把他稱為是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開創(chuàng)者。而格列柯的作品表面是宗教題材,但卻是在反映西班牙當時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舊貴族的精神危機。
五、結語
文人畫家本身的道德、人際關系、社會地位、家庭斗爭等等都勢必對其繪畫產生影響。明代后期的文人畫已經變了味道,開始出現(xiàn)了“分裂”?!拔娜恕辈辉贋椤拔娜恕?,文人畫不再符合其所鼓吹的精神價值。文人畫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套路。畫家們開始運用這些套路進行社交、買賣。如此,我們再一味的用文人的詩詞、文學的眼光去理解他們的繪畫是何其膚淺。我們應將繪畫看做是一種社會行為,它雖高于生活但它卻來源于生活。我們應該從古人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式中脫離出來,文人們所處的社會大環(huán)境已經遠離我們,如果我們還是堅持前人比我們高明,我們就會一直活在前人的光芒之下。應該放下對“文人畫”的固執(zhí),從一套套的形式框框中突破出來。
當下所發(fā)展的文人畫,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商業(yè)的碰撞。畫家們絕大多數都是職業(yè)畫家,他們一邊延續(xù)著古代文人的思維方式,強調畫面中的情趣與神韻,一邊又離不開商業(yè)文明帶來的利益。他們可以做到飽讀詩書,寵辱不驚但卻無法做到放浪形骸、與世隔絕。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下,誰都無法做到遠離世俗,我們既然無法做到古人的精神境界,就注定了我們無法直接延續(xù)以往的文人畫。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展望遠方,不能僅局限于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單純的延續(xù)。中國畫的未來絕不能只是空洞的精神口號、簡單的中西融合。必須以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為背景,讓藝術架起溝通過去與未來的精神橋梁。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陳師曾.文人畫之價值[J].大觀(書畫家),2017,(04).
[3]武麗生.1650至1850年間中國繪畫之延革[J].新美術,1992,(02).
[4]高居翰.中國山水畫的意義和功能[J].美苑,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