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盧澤明
那種適合你的、伴隨你一生的、唯一屬于你的滋味,在父親手上變幻而出,是一種絕大的快樂、亦是幸福。
父親去世十一年了,時常想起他在廚房的情景。
1970年代,物質(zhì)匱乏,特別盼望過春節(jié),因為一年中最豐厚的吃食就會隆重登場。記憶中,總是和父親的好友一家人一起過春節(jié),我們四個孩子歡天喜地,父親卻在廚房忙碌著,他是當(dāng)仁不讓的主廚,比母親更擅長烹飪,熱情也更高漲。
父親不是廚師,似乎也沒有專門學(xué)過烹飪,做的菜卻很好吃。我不知道他的廚藝從何而來。他在四川中南部一家三線企業(yè)工作,后來當(dāng)上了總務(wù)科的副科長,主管廠里的食堂。這不是一個好差事,因為廠里有兩千多員工,大多數(shù)老員工來自北方(工廠自北京遷來),而年青一代,已經(jīng)徹底本地化了,更何況新進(jìn)廠里的本地人??谖峨s七雜八,難以周全??蛇@樣一個難辦的職工食堂,卻成就了父親美名。無論是面食,還是川菜,都搞得遠(yuǎn)近聞名。
主管食堂的那些日子,父親訂閱了《四川烹飪》一類的雜志,可算作他唯一的專業(yè)學(xué)習(xí)。彼時,我近而立之年,在人海中沉浮,對烹飪之類的俗事小事,了無興致。
父親退休后,和母親一起搬來成都居住,他對烹飪熱情依舊。每周我都要吃幾頓父親做的飯菜。那種適合你的、伴隨你一生的、唯一屬于你的滋味,在父親手上變幻而出,是一種絕大的快樂、亦是幸福。只有當(dāng)他不在人世了,你才知道那份平常之味的珍貴。
父親也是要做回鍋肉的,說來奇怪,他做回鍋肉很少用青蒜苗。夏季,他會用大紅椒、仔姜切絲或切片做回鍋肉的輔料。豆瓣醬也用得很少,有時幾乎不用,起鍋時放一點醬油,提味并上色。吃起來也不錯,有一種淡淡姜汁覆蓋下的肉之干香。
回鍋肉決定性的調(diào)味來自郫縣豆瓣醬,所謂醬香軟糯,需要豆瓣醬的滋潤與滲入。地道的回鍋肉當(dāng)然以青蒜苗為輔料,蒜苗有解膩之效,同時增香。蒜苗炒回鍋肉,是原配,也是絕配。盡管現(xiàn)在四季都有蒜苗,但還是以冬春季為佳。所以,回鍋肉誕生于清明節(jié)的說法自有道理。
不同的季節(jié),配以不同的輔料炒制回鍋肉,也是可以的。比如夏天的青辣椒、冬天的蓮花白,還有蒜薹、鹽菜、干豇豆等等。
回鍋肉雖然不是什么大菜,卻是川菜中的第一菜,可見受歡迎程度。最近幾年,成都忽然出現(xiàn)直接以回鍋肉為招牌的餐館,回鍋肉更加風(fēng)光起來。這樣的餐館,我去吃過幾回,感覺不算太好,究其原因可能恰恰是因了做頭牌的緣故,使原本平常的制作,畫蛇添足,花里胡哨,搞過了頭。比如,蒜苗回鍋肉里,竟然還有姜絲和青辣椒?;劐伻鈩僭趩我慌淞?,豆瓣醬之香、肉香和配料之香,在火候的配合之下,巧妙融合而成。配料多了、味雜了,菜也砸了,過猶不及。
一次,和成都金牛賓館的大廚同桌吃飯,他講了一段親歷的事關(guān)回鍋肉的故事:一位高官吃了金牛賓館做的回鍋肉,甚為不滿,說不正宗嘛!看看人家某某賓館(也是五星級),用料是五花肉!你們用的什么肉?!不是五花肉嘛!高官見多識廣,社會又視權(quán)力為權(quán)威。大廚不敢有半句辯白。可畢竟是正宗川菜科班出身,內(nèi)心難以服氣:回鍋肉用料最佳該是二刀肉,我這用料沒錯??!
許多餐館炒回鍋肉用五花肉,這是真的;許多人認(rèn)為用五花肉炒回鍋才正宗,這也是真的。但是,老的川菜譜說,回鍋肉主料要用二刀肉,這是正宗的根據(jù)。為什么是二刀肉呢?來理解一下成都人稱回鍋肉為熬鍋肉的道理吧。意思是煮過的肥瘦相連帶皮的肉,要在鍋里熬制一下,要略略出油,直到奇跡出現(xiàn)——肉片起卷,成都話曰起了燈盞窩兒,這樣形態(tài)的回鍋肉才是熬鍋肉,也才配稱真資格的回鍋肉。五花肉呢?橫在肥肉中的五道瘦肉條,猶如扎起的籬笆,任你怎樣熬制,也不會起卷!所以,五花肉雖然越來越貴了,但真不是回鍋肉的首選。
坐墩肉、后腿肉,都可以炒回鍋肉。當(dāng)然你要用五花肉,也可以,但味道、形態(tài),就不是正宗的樣兒。倘若已經(jīng)做了五星級賓館的主廚,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至于在家中弄個家常便飯,怎么折騰怎么外行,都無關(guān)緊要。比如我父親的那道回鍋肉就很不正宗,卻不妨我們一家人津津有味吃了幾十年。
現(xiàn)在,我有了一點閱歷,心生飽經(jīng)滄桑的意味,也好起美食來。想到父親在廚房揮汗如雨,忽然痛感遺憾,因為在父親眼中,我沉默寡言,其實,廚藝該是一個多么好、多么言之不盡的話題呀!但父親在世的時候,我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