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蕾
兒子一邊心不在焉地練字,一邊問在院子里勞作的姥爺: “姥爺,你小時候的暑假都做什么???”父親回答說: “那時候我天天開演唱會,在哪里演出都是主角?!眱鹤勇犃藷o限羨慕和好奇,讓姥爺趕緊講講他神奇的暑假……
父親生于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中原農(nóng)村,小學和初中都是全校第一,初中語文老師是北大下放來的教授,夸他天賦異稟。在 “春漏雨,秋入風,冬天卷成一團團”的課室里,父親經(jīng)常鎮(zhèn)定自若、慷慨激昂地替老師給同班同學上課。初二剛開學,公社里欲組織個唱戲班,來初中學校里挑人:平時訓練吊嗓子,暑假農(nóng)忙時節(jié)下到田間地頭給農(nóng)民唱戲祝興,促生產(chǎn),鼓干勁;不用交學費,管一日三餐,還算成年勞力的工分。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 “美事”啊。貧寒至極而又目光短淺的奶奶堅決讓父親退學唱戲,語文老師來勸阻,奶奶卻說:“就算上了高中,最后還是回家種地掙工分。俺家是外來戶,推薦上大學這樣的好事不會輪到俺的。”從此,父親唱了八年的戲,造化弄人。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很多高中生參加考試改變了命運。因公社不放人, “唱戲班”的父親沒有考試資格;人民公社解體那年,國家號召高中畢業(yè)生參加 “援藏”“援疆”工作五年,然后調(diào)回本縣做干部, “唱戲班”出身的父親初二都沒有畢業(yè)……父親繼續(xù)刨土種地、挖石扒泥、開荒耕田,在泥濘的土地上去掙一家人的口糧,中間的艱辛苦楚無法言說。 “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被钪厝耸?,父親常年不足一百斤。盡管父親伺候莊稼是一把好手,卻也僅能解決溫飽問題。小時候家里很窮,兄妹三人生日時每人會有一個水煮蛋,那是我一年中僅有的三次吃雞蛋的機會。
我上小學時,有一次家里很稀罕地收到了一封掛號信,里面有一張父親扶犁揮鞭趕牛耕地的照片,寫信人是他初中同學,后來上了高中參加高考,如今在我們市地委上班。信上大意是,那天他到我們鄉(xiāng)檢查工作,遠遠望去,感覺耕田的人是父親,但因為工作時間不允許細聊,只好拍照留念,信上還說最近一個月他都住在我們縣政府招待所,請父親去敘敘舊……那晚,從不沾酒的父親喝了點酒,他酒量很淺,兩小杯下肚,就又唱又哭,我也是那次才知道父親原來會唱戲。記憶中這是第一次,另外一次是收到大哥因?qū)掖翁訉W被學校勒令退學的信,父親又大哭一場。直到最后,父親也沒去找同學,母親對此略有埋怨,說去了說不定同學能幫我家點什么忙。成年后,我稍許理解了父親,或許這就是一個人生失意者的自卑與自尊吧。
父親錯失了讀書的機會,也錯失了另一種人生。所以,他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我讀初中時,他不惜高昂的費用把我送到縣城上學,而不是在我們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學生吃飯交糧食就可以了,縣城中學是給現(xiàn)金,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農(nóng)民,掙錢難??!也有人問他,咋不送兒子進城上學,卻送了兩個女兒,父親回答,不分男女,誰愿意讀就送誰去。
如今的父親會在每年暑假我們攜家?guī)Э诨厝ト氯伦屗兑皇謺r,或者自娛自樂逗弄兒孫時,偶爾唱兩嗓子。時過境遷,很多事情或許早已看淡,或許早就與命運妥協(xié),畢竟沒有人愿意背著十字架負重前行。但父親的前半生是充滿了辛勞與遺憾的,沒有聽他怨恨過奶奶,也沒有聽他抱怨過生活,這只是時代潮流下的個人悲劇吧。
知乎上有人問:夏天三寶是什么?答案是空調(diào)、wifi、西瓜。而我,整個求學生涯的暑假都在和西瓜打交道。
小學時候的暑假,父女二人經(jīng)常天微亮時出發(fā),走20多里路去縣城賣西瓜。父親拉著裝滿西瓜的人力架子車,我在旁邊幫扶推車,并防止西瓜掉下來。一天早上,我肚子疼得頭上不停冒汗,對父親說我生病了。父親要我等一等,說先賣點瓜才能帶我去看病。快十點才賣了第一份瓜,收了五塊錢,父親買了一份水煎包給我吃,吃完肚子也不疼了。原來,病是餓出來的,我們空著肚子離家,居然沒帶一分錢。
中學時候,人力架子車被農(nóng)用四輪車取代了,村子附近也出現(xiàn)了一個專業(yè)西瓜市場。但那里是批發(fā)價,去縣城賣的是零售價,每斤大約高兩分錢,一車瓜能多賣將近200塊錢左右,所以我家總是去縣城零賣。一車瓜大約要賣兩天,出發(fā)時帶著被褥,晚上就睡在西瓜車里。我們摸索出來了賣瓜經(jīng)驗:在某個小區(qū)門口碰見好說話的保安,就給人家抱兩個西瓜,討好一下,便可安營扎寨賣幾個鐘。有人買瓜,我們是要送貨上門的,那時候縣城還沒有電梯房,住頂樓也要給別人背上去。因我不認秤,顧客也不放心一個小女孩子稱秤,只能父親守瓜車,我送瓜。常見場景是顧客在前面帶路,我背著五六十斤西瓜在后面跟著,有點屈辱,但當時哪里顧及這些, “心憂炭賤愿天寒”,只盼把這一車的瓜盡快賣掉。我不想說縣城小市民的壞話,但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尊重的。有的人為了讓我送瓜,謊稱就兩三分鐘的路程,很多次我差不多走了20分鐘。有一次我給人把五個西瓜背到了7樓,應(yīng)該是35塊錢,進屋她只給我30塊錢,說就這么多錢了,嫌少就把瓜背走,年少氣盛的我真的把瓜背走了,一邊下樓一邊流淚,不是因為辛苦,不是因為屈辱,只是因為難過。經(jīng)歷過的都懂得,人最渴的時候不想吃西瓜,只想喝水。有一次我給人送瓜到樓上后,向主人討碗涼水喝,那老太太鄙視“鄉(xiāng)下人”的神情,猶能清晰憶起。
后來縣城管理嚴格,不允許瓜車出現(xiàn),我們也只能去瓜行賣。但瓜行的價格隨時都有變動,接到消息說瓜價漲了,家里人就需要趕緊摘瓜運去,不管是凌晨還是深夜。因為會開農(nóng)用車的男性勞力都在瓜行賣瓜,摘瓜的重任就落在我們這些老弱婦孺身上。待所有的西瓜都從田間運到地頭車邊,就剩下裝瓜了。裝瓜是個技術(shù)活,那時我年少不會,就只好在車下送瓜,彎腰低頭,抱起一個20多斤的西瓜,挺直腰板伸長胳膊遞給車上的人,再彎腰低頭抱起下一個西瓜。印象深刻的某個下午,16歲的我遞了三車瓜,一萬多斤,那時候我的體重才80斤左右。晚上,飯都沒吃,躺在床上哭起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哭,反正就是忍不住哭了。
暑假沒有所謂的閑暇時光,只意味著繁重的體力勞動,那勞累滲透到骨髓。假如我有選擇的權(quán)利,我寧愿不要暑假。曾經(jīng)我滿懷悲憤地問母親: “我們什么時候能不種西瓜?不賣西瓜?”母親說: “等不用給你們交學費的時候。”每年暑假開學,班主任看著我們這些黑彤彤的臉說: “考出去,不想一輩子種地,就往死里學?!痹挷诶聿徊?,我的老師沒講教育的大道理,但我們都聽進去了,高考改變了很多我們這些農(nóng)家子弟的命運。
至今我在小攤點買東西,從來不還價,不看秤;若是看到帶孩子賣東西的婦孺商販,會盡量停下來買些東西。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摘西瓜、賣西瓜的日子已經(jīng)過去十幾年了,如今,父母已年邁不能耕地,我們姊妹也都各自有謀生方式。暑假是水果的盛夏,但西瓜我從不主動買,只因有些回憶不愿勾起。
作為 “新客家人”,作為從農(nóng)村奮斗到城市里的第一代,個中心酸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向人道盡的。我這一代人吃過很多苦,所以不希望這種苦延續(xù)到下一代身上,無論物質(zhì)還是精神;我這一代人大多是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太知道學習成績的重要性,所以希望兒子在校也能出類拔萃;我這一代人從農(nóng)村出來,除了會考試之外才藝技能乏善可陳,每每遇到需表演節(jié)目的場合,只會鼓掌,所以不希望兒子才藝平平,期盼他能稍稍懂得琴棋書畫,寫一筆好字,打一手好球,下一手好棋,懂一門樂器……不為靠此謀生,不為他在這領(lǐng)域有何成就,只望他能略懂一二,與人溝通有共同話題;順便陶冶情操,培養(yǎng)氣質(zhì),做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兒子讀幼兒園中班時,給他報名學習圍棋,他很感興趣,且圍棋也能訓練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后來又和鄰家孩子一起結(jié)伴去學畫畫,這兩個興趣班就一直堅持了下來。后來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班都是坐下來的,男孩子還是應(yīng)該活潑好動一些,就開始送他去練習跆拳道。剛上一年級那會兒,兒子早上起床開口第一句話就是: “我不上英語課,我討厭英語課?!弊鰦寢尩牧⒖探箲]起來,趕緊培養(yǎng)英語興趣,試聽了幾個外教課,又增加了英語班。兒子就有四個興趣班了,周末兩天,正好每半天一個。偶爾他也感覺很累很煩,好在有的課程只要一個半小時,加上家長的連哄帶勸,興趣班就這樣有條不紊地堅持下來了。
暑假時間卻協(xié)調(diào)不好了,兒子的暑假比上班族都忙。圍棋要比賽升段位,畫畫要集訓考級,每天的時間表安排得滿滿當當,有時連早餐都是在上課的路上解決的。孩子很有成就感,但更多時候說自己很累。而且跆拳道和英語是常年班,一次性繳費,因?qū)W員個人原因不來上課的不予退費和補課,照扣課時。我就會在心里盤算,少上一次課就相當于損失了200塊,所以想盡辦法安排時間,讓兒子暑假也上課。
暑假,兒子這邊很忙很累,家鄉(xiāng)的老父母那邊等得焦急。
因寒假很短,春運一票難求,而且南方長大的兒子適應(yīng)不了北方的寒冷,所以我們基本都是每年暑假才回老家。暑假前一個月,老父親就會打電話不停問:今年幾時回?買票了嗎?土雞蛋已經(jīng)給你們攢了幾十個了,特意給你們種的甜瓜已經(jīng)掛花結(jié)果了,等你們回來正好熟透;今年的西瓜是新品種,你們在外面買不到的……絮絮叨叨,殷殷期盼。
第二個不回老家的暑假,父親得知后只是在電話那頭簡單說了句: “孩子的英語夏令營更重要?!蔽议_始自責,是否做錯了?我已三年沒有回老家,一千多個日子沒有見過父母了。晚上收到哥哥的信息: “爹娘一天比一天老,他們嘴上不說,其實很想你們。你算算還有多少機會能見到他們?”我醍醐灌頂,幡然悔悟,問兒子: “你暑假想回老家嗎?”兒子歡呼雀躍:“想,我想玩泥巴,我想上山放牛,我想下河抓魚!”好,今年暑假媽媽帶你回老家。
三代人的暑假,三個時代的縮影與烙?。簧鐣囊涣I?,個人頭上的一座山。所幸大時代總體是在不斷前進的,日子越過越好。如今,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豐富,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交通通訊越來越便利,親情牽絆卻越來越淡……作為子女的我們,給予父母最好的孝心就是深情陪伴,父母在時多回家看看;作為父母的我們,唯有不斷努力,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給孩子一個充實、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