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格,彭連雙
(1.趙縣疾控中心,河北石家莊 051530;2.趙縣中醫(yī)院,河北石家莊 051530)
腦卒中是我國目前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重,腦卒中的患病人數(shù)不斷增加。 腦卒中又可稱之為中風,是指由于各種病因作用下使腦動脈系統(tǒng)病變, 導致機體腦部血管突然發(fā)生破裂、阻塞等,導致血液無法流入大腦而使機體腦組織出現(xiàn)損傷[1]。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臨床對腦卒中的病死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腦卒中導致的殘疾人數(shù)卻在逐年增加。 近期有學者在研究報道中表明健康教育對腦卒中患者的應用效果明顯,可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增強對疾病的認知程度[2]。 基于此,該次研究針對該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腦卒中患者為例,旨在為臨床研究提高疾病患者的康復質量提供依據(jù), 現(xiàn)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86例腦卒中患者納入至該次研究,依照數(shù)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3例)與研究組(43例)。 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0~75歲,平均(57.46±3.27)歲;發(fā)病時長1.5~20 h,平均(7.24±3.15)h;疾病類型:缺血性腦卒中20例,出血性腦卒中23例。 研究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1~74歲,平均(57.28±3.47)歲;發(fā)病時長1.5~20 h,平均(7.34±3.16)h;疾病類型:缺血性腦卒中21例,出血性腦卒中22例。 兩組患者的年齡、發(fā)病時間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作比較。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 版) 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3];(2)該次研究獲得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86例患者及患者家屬簽字同意。
排除標準:(1)患有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3)意識不清楚,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
對照組接受一般護理,比如加強對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給予患者服用降顱內壓、調節(jié)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做好入院常規(guī)宣教工作等。 研究組則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行健康教育,具體措施為:(1)組建健康教育小組。 小組成員由疾控慢性病科長及院內該科室護士組成,慢性病科長擔任組長,定期對組員進行培訓,不斷提升組員的專業(yè)技能與業(yè)務水平;加強監(jiān)督,及時糾正組員錯誤的健康教育行為。 (2)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 利用晨晚間護理時間對患者進行口頭健康教育,向患者灌注腦卒中的碎片知識,加深患者對疾病知識的印象;通過示范幻燈片的方式仔細向患者介紹腦卒中相關知識,尤其是康復訓練對病情的影響,讓患者意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采用圖畫方式將腦卒中知識制成手冊,并在患者入院初期進行發(fā)放,叮囑患者在空閑時間翻閱手冊。 (3)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指導。 以親和的態(tài)度主動耐心與患者交流,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安撫與疏導;引導患者述說內心真實感受,找到其產(chǎn)生負性情緒的原因,做好安撫工作;多多與患者家屬溝通,讓其意識到患者內心的脆弱與不安,加強對患者的關心與包容,給予患者充分的家庭支持。 (4)加強對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 采用冷熱敷、推拿、輕敲等方法刺激患者的患肢,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引導患者對肢體進行簡單的伸展、擺動、彎曲等訓練,并逐漸練習吃飯、洗漱、更換衣物等基本生活動作。
(1)比較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評估標準參照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NIHSS)[4],輕度缺損(4 分以下),中度缺損(4~15 分),重度缺損(15 分以上)。
(2)統(tǒng)計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從疾病與治療、正確用藥、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評估,總計100分,完全掌握(85 分及以上),部分掌握(60~84 分),未掌握(60 分以下)。 掌握度=完全掌握+部分掌握。
經(jīng)護理干預后, 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明顯下降,且研究組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對比[(±s),分]
組別研究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NIHS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14.13±3.2814.11±3.230.0280.9773.25±1.035.72±1.369.4940.000
研究組疾病知識掌握度95.35%高于對照組83.72%(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對比[n(%)]
腦卒中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主要是由于腦血管出血等原因造成的患者腦組織損傷,導致腦神經(jīng)功能發(fā)生改變,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吐字不清以及半身不遂等癥狀,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5]。 腦卒中屬于一種危重癥,常常需對其進行急救,受疾病的影響,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昏迷等癥狀, 再加上臨床注重疾病治療而忽視了康復指導,導致患者錯過了早期康復治療時間,延長了患者的恢復時間與住院時間,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與生理負擔[6]。 因此,在給予腦卒中患者急救治療的同時,還需給予患者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
手術是腦卒中的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疾病治療時間較長,患者普遍對疾病知識了解較少,自我護理意識較低,導致治療效果下降,臨床開始重視治療過程中的健康教育[7]。健康教育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護理模式,通過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指導,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個性化、針對性的知識講解,體現(xiàn)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促進患者對腦卒中疾病知識、康復鍛煉等知識的了解,讓患者意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8-9]。與一般護理相比,健康教育護理的優(yōu)勢為: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促使患者獲得相關的健康知識與技能; 確保患者熟練掌握早期康復訓練的方法與技能,促使患者盡早康復;此外,健康教育還可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讓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10]。
劉嬋等[11]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這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NIHSS 評分(5.72±1.36)分高于研究組(3.25±1.03)分,進一步證實了健康教育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說明腦卒中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能夠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 在疾病知識掌握度上,對照組83.72%低于研究組95.35%,表明健康教育能夠增強腦卒中患者的疾病知識認知程度,讓患者意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促使患者主動配合訓練[12]。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對腦卒中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可增強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