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山東省平邑縣人民醫(yī)院,山東臨沂 273300)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為婦產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疾病發(fā)病和妊娠、分娩因素密切相關;比如在分娩的影響下,易導致孕產婦的盆底組織受到損傷,還易發(fā)生盆腔器官脫垂;如果產后盆底損傷沒有得到有效恢復,會進一步導致患者出現(xiàn)壓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器官脫垂等并發(fā)癥, 從而嚴重影響產婦的產后康復效果。為了使女性盆底功能障礙得到有效醫(yī)治,需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法[1-2]。 近年來,國內有學者表示,預防性盆底康復治療方法的應用,可促進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盆底肌力的改善, 并降低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進一步促進患者產后康復[3-4]。 鑒于此,該課題將該院于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分析探究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采取產后預防性盆底康復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一共納入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80例,均知情簽署相關醫(yī)治同意書,且均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此外,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嚴重精神障礙及不配合該次實驗者。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40例中,年齡跨度為25~39歲,平均年齡為 (30.8±1.2)歲; 孕周為38~42 周, 平均孕周為(40.5±0.3)周;陰道分娩18例、剖宮產22例。 對照組40例中,年齡跨度為26~38歲,平均年齡為(30.9±1.1)歲;孕周為38~42 周,平均孕周為(40.6±0.2)周;陰道分娩19例、剖宮產21例。 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的價值。
1.2.1 對照組 該次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康復治療方法,即實施常規(guī)訓練康復治療方法,合理應用陰道啞鈴,對患者進行縮肛運動指導訓練,使患者的肌肉系統(tǒng)收縮功能有效喚醒;與此同時,對患者進行盆底肌肉系統(tǒng)訓練,1 次/d,15 min/次, 將訓練治療時間維持在3 個月。
1.2.2 觀察組 該次觀察組患者采取產后預防性盆底康復治療方法,涉及的具體內容如下。
(1)臀部訓練。 指導患者平躺于病床上,緩慢進行臀部肌肉收縮練習,將雙腿夾緊,在感覺到陰道有上提感為宜,每一組動作維持在10 s,反復進行4 次練習。
(2)胯部訓練。 對患者進行指導,緩慢外轉臀部,然后對臀部進行朝上提拉,并行扭胯動作,使胯部朝一側維持傾斜,每組動作維持在10 s,重復進行4 次練習。
(3)全身訓練。 指導患者保持站立位,然后有意識地將盆底肌肌肉放松,然后進行下蹲、起立訓練。
(4)提肛訓練。 指導患者通過小步與大步跳躍,原地沖刺等方式,進行提肛動作練習;產后1~6 周以臀部、胯部訓練為主,將每次訓練的時間維持在15 min左右,3 次/d;產后7~11 周,則以臀部、胯部以及全身訓練為主, 將每次訓練的時間維持在20 min,3 次/d;產后第12~16 周,則指導患者進行臀部、胯部、全身以及提肛訓練,將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20 min,3 次/d。
此外,兩組進行康復治療3 個月后,比較康復治療效果[5-6]。
(1)康復療效標準:①顯效:經(jīng)積極治療后,患者的盆底肌收縮自如,可持續(xù)對抗能力強,可維持>5 s,機體抵抗力好;②有效:經(jīng)積極治療后,患者的盆底肌收縮能力理想,可輕微對抗,次數(shù)為2~4 次,時間可維持2~4 s,機體抵抗力較好;③無效:均達不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前兩項有效率之和,即: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2)比較兩組治療后盆底肌力情況,I~V 級,級別越好,代表患者的盆底肌力越好。
(3)比較兩組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
(4)根據(jù)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焦慮、抑郁心理癥狀進行評分;評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越輕[7-8]。
該次使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數(shù)據(jù)采?。ā纒)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取百分率(%)表示,進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康復總有效率上,觀察組為95.00%,與對照組的75.00%比較明顯更高,兩組之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在康復療效方面的比較[n(%)]
經(jīng)積極治療后,觀察組40例患者,盆底肌力I 級2例(5.00%)、II 級4例(10.00%)、III 級8例(20.00%)、IV 級15例(37.50%)、V 級11例(27.50%);對 照 組40例患者, 盆底肌力I 級10例(25.00%)、II 級12例(30.00%)、III 級14例(35.00%)、IV 級4例(10.00%)、V 級0例(0.00%)。 結合數(shù)據(jù)可知,觀察組盆底肌力改善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0.283,P<0.05)。
觀察組40例患者,發(fā)生壓力性尿失禁2例,發(fā)生率為5.00%;對照組發(fā)生11例,發(fā)生率為27.50%;結合數(shù)據(jù)可知,觀察組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273,P<0.05)。
觀察組,治療前HAMA 評分為(19.7±1.3)分、治療后為(7.6±1.1)分;治療前HAMD 評分為(17.6±2.1)分、治療后為(8.3±1.2)分;對照組,治療前HAMA 評分為(19.1±1.5)分、治療后為(12.8±1.2)分;治療前HAMD評分為(17.4±2.3)分、治療后為(13.0±1.1)分。 結合數(shù)據(jù)可知, 觀察組治療前HAMA、HAMD 評分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283、1.248,P>0.05);經(jīng)積極治療后,觀察組上述兩項心理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6.239、7.245,P<0.05)。
女性盆底功能性障性疾病會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 對于該類患者,產后如果康復治療效果不佳,則易誘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 常見的有壓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脫垂以及焦慮抑郁等。 為了改善女性盆底功能性障礙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促進產后康復,采取有效的康復治療方法非常關鍵[9-10]。
臨床以往針對女性盆底功能性障礙疾病產婦采取的常規(guī)康復方法較為片面,缺乏針對性,因此在改善產婦產后盆底功能方面效果不佳,因此不宜提倡使用。 而在該次研究過程中,針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疾病患者,重點提到產后預防性盆底康復治療方法的應用,包括對產婦實施臀部訓練、胯部訓練、全身訓練以及提肛訓練方法, 并且這些康復治療訓練方法的應用,需分時段進行,其中產后1~6 周主要進行臀部及胯部訓練; 產后7~11 周則在臀部及胯部訓練的基礎上,配合全身訓練;產后12~16 周,則進一步添加提肛訓練。 對于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治療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產后盆底肌力功能的改善,并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7-8]所以,初步建議,產后預防性盆底康復治療方法的應用具備可行性及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次研究期間,針對觀察組盆底功能障礙疾病患者,重點提到產后預防性盆底康復訓練方法的應用,結果顯示患者的康復總有效率高達95.00%, 明顯高于采取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對照組的75.00%;同時,觀察組治療后盆底肌力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僅為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50%;從中可知,產后預防性盆底康復訓練方法的應用價值頗高,這與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較為相似, 近年來國內有學者表示,采取預防性盆底康復訓練方法,患者的盆底肌力改善效果明顯,且可降低壓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器官脫垂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其中, 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可降低在10%以下[11-12],該次觀察組的5.00%<10.00%,說明預防性盆底康復訓練方法的應用價值頗高。 此外,在預防性盆底康復治療期間,還有必要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對疾病、醫(yī)治方案的了解程度,然后進行心理疏導及健康宣教,提高患者配合度,降低醫(yī)患糾紛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針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采用產后預防性盆底康復治療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降低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因此,具備在臨床醫(yī)治工作中推廣及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