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胡燦明
摘? 要:每一部文學作品賞析,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其所傳達的文化內(nèi)涵,不僅傳播了民族文化,而且為后世文學研究奠定了基礎。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發(fā)展的結(jié)晶,通過文學作品賞析,可以了解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對于文學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介紹了文學賞析的文化價值,論述了文學賞析中的文化研究意義,并且具體分析了文學賞析中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文學賞析;文化內(nèi)涵;文學形象;文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0-0-02
前言:
語言屬于文化,是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文學作品的載體,文學作品通過語言表達內(nèi)容,進而塑造一個個文學形象。從古至今形成了海量的文學作品,中國是擁有長遠歷史的大國,其傳承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shù),每一部文學作品都具備文化內(nèi)涵,通過作品閱讀與賞析,可以發(fā)現(xiàn)作品傳遞的情感,以及存在的文學價值。本文主要從文學形象、文學語言方面分析文化內(nèi)涵,從而促進中國文學的發(fā)展。
一、文學賞析的文化價值
文學賞析可以理解為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對文學作品內(nèi)容的審美,屬于一種精神活動。文學作品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塑造人物、景觀、環(huán)境等藝術形象,描繪一個真實的或者是虛幻的社會,進而展現(xiàn)作者的精神世界。閱讀是理解內(nèi)容,賞析是在閱讀的基礎之上,感悟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情感,從而總結(jié)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1]。例如,《白鹿原》的文化價值,文學研究者習慣通過作品賞析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反思,《白鹿原》的每個人物都反映了中國封建主義社會,體現(xiàn)了封建思想的一代代影響。其從各個方面展示了中國文化,反映了中國的歷史與封建思想,是我國歷史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的證明,具備較高的文化價值[2]。
二、文學賞析中的文化研究意義
(一)弘揚民族文化
研究文化是文學作品賞析中必不可少的,通過分析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探索中國的歷史發(fā)展,對于民族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新時期背景下,對于新的一代要注重民族文化傳播,而重要的途徑就是文學作品閱讀賞析。近年來,中國語文教材滲透了古典文學作品,作品的一詞一句無不述說著民族文化,陶冶了中國學生的情操,升華了學生的文化思想。不僅弘揚了民族文化 ,而且起到了教育意義[2]。通過文學賞析,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使得思想得到提升。當今社會道德問題日益嚴重,文化研究可以弘揚崇高精神,對于改善當今社會現(xiàn)象,提高民眾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開辟文學賞析的新領域
文化研究可以開辟文學賞析的新領域,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學者進行研究,獲得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而存在的不同正是賞析的新領域[3]。文學作品的價值,通過賞析過程進行挖掘,采用新的視角對作品進行分析,可以重新總結(jié)作品的人物特征與文化特色,提高了作品賞析的價值。文學發(fā)展從未停止腳步,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歷史,不斷豐富我國知識文化,需要開辟文學賞析的新領域,使得我國文化具有新穎性與代表性,從而推動中國文化進步。文學賞析不是一層不變的,通過研究作品的文化,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賞析,升華了文學作品的研究價值。
三、文學賞析中的文化內(nèi)涵分析
(一)文學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
1.色彩形象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
文學形象是作品賞析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通過形象可以了解人物的特征與時代的特點,在作品中,經(jīng)常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塑造形象,使得形象具備獨有的風格與情感[4]。通過文學形象可以透視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色彩是文學中表達民族與情感的元素,不同顏色在不同民族代表的意義不同,傳達的文化內(nèi)涵也不同。文學作品習慣用色彩去聯(lián)系生活,進而表達人物心理與情感。例如,在西方國家,白色代表了純潔快樂。托馬斯·哈代對于作品主角苔絲的形象塑造選擇了白色,從姑娘出場到最后被送往絞刑架,整個過程都用她穿著一襲白色長衫為襯托,表達了苔絲的純潔,使讀者可以通過色彩形象對主角產(chǎn)生惋惜、同情的情感。在中國白色代表凄涼、痛苦、冷清等,中國古代戰(zhàn)爭投降都會通過舉白旗的方式進行示意,例如,古代詩人王昌齡的“黃塵足古今,白骨亂蓬蒿”,通過白色塑造形象,給人一種凄涼、衰敗之感。例如,《水滸傳》中,潘金蓮在給武大郎戴孝時,一身白色的喪服之下露出一抹紅色的衣角,此種色彩形象塑造,烘托了整體故事情節(jié),也為武松覺得哥哥死亡有詐做了鋪墊[5]。不同國家文學作品色彩形象塑造文化內(nèi)涵不同,賞析中國文學作品,要了解中國的色彩形象文化,才能深刻理解所傳遞的文化情感。
2.植物形象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
植物形象屬于文學形象研究內(nèi)容之一,通過文學賞析可以發(fā)現(xiàn),諸多植物形象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而且此種象征意義被人們接受認可。例如,在俄羅斯,白樺樹是國家的象征,是當?shù)氐膰鴺洌艿饺藗兊淖鹬嘏c愛戴。在俄羅斯的文學作品中,常用白樺樹形象表達魅力、堅強、純潔、真誠等,例如,文學作品《姐妹》中,有一段對話是:
“你愛我嗎?達莎?”
“我愛你,直到種上的那棵白樺樹”
“什么?”
“你不知道嗎,人死后都會有墳,在墳周圍為死者種上一株白樺樹。”
在此段文學作品中,植物形象白樺樹的塑造,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是至死不渝的愛情。中國文學作品中常用??菔癄€表達堅定的愛情,通過植物形象帶給讀者內(nèi)心的震撼,這便是植物形象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例如,在西方國家,紅玫瑰代表愛情,此種文化思想幾乎被全世界接受,這來源于文化的融合,中國文學作品中也有用玫瑰表達愛情[6]。不同國家文學作品植物形象擁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白楊在中國代表了毅力、堅強、堅韌,白楊耐寒總是生長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可以在惡劣的環(huán)境生存,文化作品常常用白楊塑造堅韌不拔的形象。但是在俄語中白楊代表脆弱、膽怯,俄羅斯文學中通過白楊塑造的形象,通常是表達膽小、害怕。俄羅斯人不喜歡白楊,主要與其信奉的宗教有關,當?shù)厝嗣裥叛龌浇?,耶穌是吊死在白楊樹上,所以人們認為白楊不吉利。文學賞析中植物形象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充分地展示了文學作品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對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3.動物形象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
文學賞析中動物形象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無論是西方文學還是東方文學,都采用了大量的動物形象,例如,傳說、寓言、成語、詩歌等。中國古代著名的詩人李商隱常常用動物形象表達思念之情,“無題”中的倆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用春蠶吐絲這一現(xiàn)象,述說自己對于夫君的思念之情,表達了作者濃厚的情感。古詩采用了雙諧音手段,蠶絲的“絲”與思念的“思”諧音,比喻思想之情不會間斷[7]。中國近代文學將“蠶寶寶”比喻豐收、財富,常用采桑養(yǎng)蠶塑造勤勞致富的形象,讀者在閱讀時會產(chǎn)生好感。在西方國家,對于桑蠶吐絲的印象不佳,其認為是一種蟲子,不能理解為什么用來比喻愛情與致富。因此,外國人對文學作品賞析,研究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跋铲o”在中國被譽為吉祥鳥,人們對于這一動物具有好感,在傳統(tǒng)語言故事中,喜鵲常常出現(xiàn)其中,并且代表好的一方。而在國外,喜鵲代表搬弄是非,常常在文學中代表反派。例如,“龍”,在中國寓言故事中龍代表王者、力量、地位崇高,但是在西方國家,龍表示兇殘、邪惡。文學賞析不是一層不變的,通過研究作品動物形象,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賞析,升華了文學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
(二)文學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
文學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是復雜的,其所表達的情感是豐富的。通過文學語言塑造形象,從而表達情感、弘揚文化。其是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文學作品的載體,文學作品通過語言表達內(nèi)容,進而塑造一個個文學形象。不同民族的文學語言不同,對于文學賞析審美的定式不同。中華民族受到象形文字的影響頗深,文學語言表達善于形象思考,而西方民族受到形式化語言的影響,擅長邏輯性思維表達。因此,形成了文學賞析的形象美與邏輯美[8]。日本文學賞析,通過文學語言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是一個含蓄、不外露的國家,待人接物比較禮貌,性格屬于不善言語。例如,《源氏物語》中的主人翁,就是典型的這一形象。歐美國家生活方式開放,性格上樂觀、活躍、積極上進、崇尚民主,因此,西方文學語言特征是英雄主義、個人主義、理想主義等,通過文學語言塑造人物形象是自信的、率真的。中國文學研究價值極高,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古代文學語言代表是文言文、古詩詞,是我國文化的瑰寶。通過研究文學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可以發(fā)現(xiàn)文學賞析中不同民族的語言風俗、藝術、宗教、倫理等都不同。
結(jié)論:
文學作品通過語言表達內(nèi)容,進而塑造一個個形象,文化是精神文明的標志,通過文學賞析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從文學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文學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倆方面,論述了文學賞析中的文化內(nèi)涵分析,進而為我國文學研究提供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張紅燕.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特征探究[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05):99-100+109.
[2]王屹.英語語言教學和其文學文化內(nèi)涵探究——評《英語語言·文學·文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10):135.
[3]赫蘭國.古典園林中的文化內(nèi)涵與美學價值——評《園林文學》[J].中國食用菌,2019,38(09):44-45.
[4]譚德興.《放馬灘秦簡》樂學文獻的文化內(nèi)涵與文學批評意蘊[J].中國文學研究,2019(03):9-18.
[5]朱子琳.英美文學的特點及文化內(nèi)涵探析[J].北極光,2019(02):15-16.
[6]陳磊,李曉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詮釋和表達的茶文化內(nèi)涵[J].福建茶葉,2018,40(12):448.
[7]譚德興.貴州歷代詩刻的文化內(nèi)涵與文學意蘊[J].貴州社會科學,2018(11):36-42.
[8]易平,謝玓.中英茶文化內(nèi)涵在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差異[J].福建茶葉,2018,40(0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