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令
摘要:基于對我校一至三年級學生運算能力前期調查,在分析了我校學生運算能力問題的成因之后,課題組成員從學生的數學書寫習慣養(yǎng)成、優(yōu)化運算教學課堂結構和優(yōu)化練習方式三方面著手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關鍵詞:一至三年級 ?小學數學 ?運算能力
一、關于“學生運算能力實踐研究”的簡況介紹
(一)概念界定
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運算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而一至三年級學生運算能力具體指:1.能熟練掌握百以內的加減法、能正確計算并理解兩位數和三位數的加減法及簡單的多位數乘除法的算理。2.能達到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計算能力的評價要求,提高計算的熟練度和準確度。3.學會靈活運用簡便運算去解決實際問題。
(二)研究目標
1.探索出培養(yǎng)一至三年級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策略。
2.將探索出的策略運用于數學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數學運算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進行一至三年級學生良好書寫計算習慣養(yǎng)成的研究。
2.優(yōu)化計算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
3.優(yōu)化練習方式,提高學生運算能力的研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對課程標準的學習,收集整理有關優(yōu)化計算教學結構的理論和各類文獻資料,借鑒教育理論,為本實踐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2)個案研究法:針對部分學生出現(xiàn)的書寫不規(guī)范,數字、運算符號書寫潦草,經常誤看、誤寫等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和剖析,尋求養(yǎng)成一至三年級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方法。
(3)行動研究法: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結合實踐研究實施方案定期開展計算專題課例研究、速算比賽、錯題收集等,進行行動研究,總結和反思提升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
(五)研究的對象
本校一至三年級全體學生
二、有關“運算能力實踐研究”的開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落實情況
1.完成前期調研,形成開題報告。
我們根據一至三年級有關計算的內容分別編制了3套計算能力測試卷和1套計算習慣調查問卷。對錯題和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導致學生計算能力低下的原因是:(1)64.2%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具體為:①書寫不規(guī)范,經常誤看、誤寫;②學生審題習慣差,做作業(yè)態(tài)度不端正,沒有耐心、馬虎。③缺乏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2)29.4%的學生算理不清。
2.細化實施方案,分步進行實踐研究。
自2018年9月起,基于對以上的前期調查與分析,課題組成員深入開展“運算課”的專題研究。
(1)細化一至三年級學生書寫規(guī)范的標準,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養(yǎng)成。
(2)優(yōu)化課堂結構,重視運算算理形成的過程。
(3)通過靈活多變的練習方式,提高學生對運算的準確率和興趣。
(二)實踐研究開展情況
1.加強學習,促進教師成長。
為了進一步提升課題組教師的“運算教學”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理論水平。課題組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時間進行集中學習。從課程標準學習開始,接著關注“小學數學教學”網,研讀其中有關運算教學的重難點處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史寧中教授的有關書籍以及教育類雜志,豐富自身的理論水平;同時還分年級開展了計算教材研討、公開課課堂研討,通過學習、總結和反思,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2.深入課堂,開展課堂實踐活動。
課題組按照“確定主題,設計教案;實施教案,‘四磨課堂;反思跟進,形成教案”的步驟,開展了一系列“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研究課活動,深入探究一至三年級計算教學課堂教學實踐。
(1)確定主題,設計教案。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近30%的學生算理不清。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分年級進行課例研討。教案設計突出以下三點:①改變課堂結構,讓學生經歷算理形成的過程。②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留更多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中多說、多聽同學的發(fā)言和多書寫。③留10分鐘做作業(yè),及時鞏固所學,教師的巡視更有利于學生數學書寫習慣的養(yǎng)成。
(2)實施教案,“四磨”課堂。教案設計初步完成以后,課題組會組織無生上課,通過同伴聽課、議課對教案進行二次修改;然后再到課堂上實施,進行“四次磨課”。如此反復改進。
(3)反思跟進,形成教案。課后,課題組一起回顧一節(jié)課的研課、備課以及上課的整個過程,反思總結其中的得與失,并及時總結反思,不斷打磨,最后形成精品教案。
3.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
基于之前的問卷調查,我們從以下兩方面入手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習慣。
(1)制定一至三年級中每個年級的書寫標準;要求每一位實驗的老師要精心設計作業(yè),要適量布置作業(yè);每個年級都設有兩類作業(yè)本,一類為“課堂練習”本,一類為“錯題收集”本。作業(yè)本要求用鉛筆書寫,做到封面整潔、干凈,不卷邊、無破損。
(2)通過多種訓練形式,促使書寫習慣的養(yǎng)成。運算對于學生來說甚是乏味和枯燥。教師可通過變換訓練方式,來促使書寫習慣的養(yǎng)成,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三)階段性成果情況
1.促進了一至三年級學生運算水平的提高。
根據課題組老師對我校一至三年級學生計算測試的結果正確率分析,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所提升。具體數據對比如下:
一年級前期測試正確率79.47%,后期測試正確率84.9%,正確率上升了5.43%。二年級前期測試正確率87%,后期測試正確率89.15%,正確率上升了2.15%。三年級前期測試正確率85.8%,后期測試正確率87.4%,正確率上升了1.6%。
2.初步形成了培養(yǎng)一至三年級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策略。
針對教材,我們系統(tǒng)地研究了第一學段計算教學的全部內容,初步形成一至三年級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習慣培養(yǎng)為前導,課堂結構重主體,變換練習促提高。即:(1)習慣培養(yǎng)為前導。習慣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教學的始終,細化規(guī)范的書寫習慣的標準。(2)課堂結構重主體。形成注重教學過程,突出學生主體的課堂五環(huán)節(jié)。(3)形成較為豐富的練習方法。具體為:(1)小步快進式的課前3分鐘練習。一年級采用視算卡片練習,教師將口算題寫在卡片上,每堂課前3分鐘進行口算練習。二、三年級,教師給每位學生準備一個聽寫本,由教師報題,學生在聽寫本上記錄并準確計算。二年級學生偏重口算題的聽算練習。三年級學生可偏重筆算題的聽算練習。(2)A、B分層的過關練習。每上完一個單元,進行計算過關練習。(3)形式多樣化的比賽活動。每個年級定期開展書寫、速算等活動,給優(yōu)秀學生頒發(fā)獎狀和獎品。
3.教師團隊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得到提升。
課題的研究促使教師對第一學段運算教學進行了探索,有效培養(yǎng)了教師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實現(xiàn)了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教師的共同發(fā)展,提升教師理論水平、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其中,劉婷婷老師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一課,在廬陽區(qū)內展示交流,為區(qū)里聽課教師提供了計算教學的模板。
(四)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困難和后續(xù)打算
培養(yǎng)一至三年級學生運算能力的實踐研究以來,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還存在一些困惑:
1.在研究過程中,初步形成提高學生運算能力的策略,但還需通過實踐進一步檢驗和完善。
2.限于研究者都是一線數學教師,理論底蘊不夠,因此,對實踐研究的理論思考相對顯得薄弱。
3.加強計算教學課堂結構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