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長培
我國的石雕藝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載體之一,它以美觀的外型和豐富的的內涵,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與骨雕、木雕、磚雕等傳統(tǒng)雕刻藝術一樣,是一門古老的民間工藝。在人類發(fā)明文字之前,石雕就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早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就能用石頭制作石刀、石斧等工具捕豬,鑿石洞藏身。幾千年來,隨著人類的進化、社會文明的進步,能工巧匠們用一雙雙巧手賦予了堅硬無趣的石頭以較高的實用功能和觀賞價值,實現了由實用到美觀的發(fā)展。
傳統(tǒng)石雕在題材和內容上涉及面較廣,基本上區(qū)分為墓碑、宗教、工藝和建筑四大類,不同時期的石雕,記錄著不同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在造型刻畫上,體現以意成像,像而寓意的特征,所傳遞的是意境,充分反映著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上海石雕在開埠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初完成了由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變。以陳端友為代表的上海硯刻,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巧妙運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對象,結合造型設計,作品刻畫細致入微、惟妙惟肖、生動有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派風格,在我國石雕界“獨樹一幟”。
海派石雕取材廣泛,多以廣東端硯石、蘇州臒村石、甘肅洮石、安徽歙石等為原材料,采用的是寫實、部分鏤空技法,手工制作。通過獨特的構思、新穎的設計和嫻熟的制作工藝,雕刻的作品能夠使人眼前一亮,達到令人“意想不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具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和地域特征。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審美標準和精神需求在逐步提高,對石雕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實用性逐漸淡化,更加注重收藏品位和觀賞價值。
一件作品,首先要有顏值,能吸引人,才能刺激消費欲望,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時代不同了,我們要創(chuàng)作符合時代特征的作品,前輩們將一門工藝傳到我們手上,我們要努力把接力棒傳下去。我們主要學習的是制作工藝,和前輩們專注于做一件事的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工藝工藝,先有工后有藝,我們不拘泥于傳統(tǒng),也不能一味盲目地創(chuàng)新,就像嬰兒學步,尚未立穩(wěn),就想奔跑,那怎么行?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我們學習前輩的制作工藝和創(chuàng)作理念,不是簡單地復制前輩們的作品,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的消費群體,如果做和前輩們相同的作品,怎么會有市場?同樣的工藝、題材和圖案,可以呈現出不同的造型和寓意,人云亦云,只能產生審美疲勞。要搞清楚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要反映時代特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節(jié)奏,這就需要不斷提高我們的工藝水準、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素質。有些人說得頭頭是道,手上的功力不濟,明顯的眼高手低,有些人技藝達到一定的水平,但雕刻的作品式樣陳舊,沒有新意。為此,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積累經驗,積極參與跨界交流融合。與此同時手上的刀工是一定要有的,就石雕而言,我個人認為,不能過于依賴機器,它只能作為輔助工具使用,在我們處理外型、大面積開料出坯時,可以幫助我們節(jié)省很多時間。關鍵部位、細節(jié)的處理,它代替不了手工,手才是手藝人最好的工具。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作為雕刻手藝人,練就一雙巧手是必須的,手巧不巧,需要時間的歷練,作品會說話,能體現出來。既然選擇了做這一行,就要耐得住寂寞、不為利益所動,靜下心來先把手上功夫練好。
“玉不雕不成器”,石頭也一樣離不開人工的雕琢,好的工藝需要有人來傳承與發(fā)揚,石雕人要守護好、利用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同時發(fā)掘新的題材、創(chuàng)新新的表現形式,在觀念、材料、造型、工藝上要有所突破,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新意、地域特征的好作品。
在素材的選取上,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中尋求靈感,對傳統(tǒng)藝術形式進行反復研究、思考、比較,在此基礎上進行再設計、再創(chuàng)造,將傳統(tǒng)與現代、本土與泊來相結合,尋找到最佳契合點。材料的選擇要尊重自然,珍惜每一塊材料,因材施藝,把天然的形狀、色澤、紋理利用好,做到“物盡其用,物盡其美”。資源不可再生,不存在廢料邊角料,只要動腦筋,加上好的設計,也能變廢為寶。利用石料不同顏色、不同的形狀,通過巧妙的設計,將瑕疵化于無形,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近來我也在嘗試,用手指頭大小的石頭設計雕刻“小甲蟲”、印鈕、筆架等小件,用的材料都是以前被丟棄不用的邊角料,感覺效果也不錯。
在完成一件滿意的作品之后,那種喜悅的心情只有作者自己能體會,這個時候,再苦再累都不覺得了。好的石雕作品,離不開創(chuàng)作者自身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豐富的文化知識和高尚的美學追求,石雕從業(yè)者要多走多看、拓寬視野,跨界從其他藝術領域中吸收先進的創(chuàng)作理念,做好石雕工藝的傳統(tǒng)傳承與現代創(chuàng)新。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每一件優(yōu)秀的石雕作品的誕生,都傾注了創(chuàng)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大量的心血,從構思到作品完成,動腦費時耗力,長者多達數月,甚至一年,是作者文化理念和制作工藝的集中體現。制作過程艱苦,有時付出巨大的努力,不一定能有多么高的回報,年輕人不太愿意學,能夠堅持下來的少之又少。目前市場不景氣,又逢新冠疫情,危機四伏,手藝人面臨嚴峻考驗,好在行業(yè)和政府部門比較重視這一問題,積極開展對手藝人進行幫扶工作,鼓勵進社區(qū),進學校宣講授課,幫助藝人度過難關。
創(chuàng)新是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石雕未來的出路是既要傳承更要創(chuàng)新,傳承是創(chuàng)新基礎,創(chuàng)新是傳承的支撐,求新求變歷來是海派石雕的傳統(tǒng)。一百多年來,海派石雕的發(fā)展軌跡告訴我們,必須堅持海納百川、古為今用的開放理念,與時俱進地從生活中感悟、從身邊尋找創(chuàng)作的源泉,更新雕刻方法,創(chuàng)作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yōu)秀作品。
今天的手藝人在掌握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首先就是設計創(chuàng)新,避免作品老面孔,同質化,太傳統(tǒng)、太老舊,同一種題材也可以有很多種造型變化,如大、小、高、矮、粗、細等,不同的題材之間,通過設計,可以組合、鑲嵌、嫁接等,也能收獲較好的效果。
二、材料的創(chuàng)新,遵循尊重自然的原則,自然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總有用盡的一天,我們要積極主動去發(fā)掘利用尚未被開發(fā)的新材料、復合材料等,也可以多種材質組合使用,通過研究、設計、加工來滿足我們對材料的需求。
三、非遺衍生品、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也是創(chuàng)新。迎合市場,設計制作一些貼近百姓生活,價格親民,人人消費得起的“小掛件”、“小玩意”去適應市場,滿足市場消費需求。
四、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必不可少,關鍵是掌握所學技藝之后,如何突破,否則只能重復前輩做法。建議相關部門、行業(yè)協會搭建工藝平臺,跨界融合。比如工藝雕刻的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可以牽線搭橋與書法、繪畫的老師、名家合作,甚至拜師,這要比個人去做順暢得多,幫助雕刻工藝師們補上這塊短板,相信會有很大的提升。
五、還有就是經營模式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就有“坐商不如行商”一說,現今社會已是互聯網+時代,新平臺、新模式、新業(yè)態(tài)層出不窮,已顛覆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各行各業(yè)都能在這個平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手藝人應該主動出擊,緊跟時代的步伐,融入線上新經濟,特別是疫情當下,更要拓寬思路,危中尋機,相信只要轉變觀念,更新經營模式,積極應對,前景一定是美好的。最近我就發(fā)現有不少身邊的朋友、圈內的人士在抖音開直播,我覺得這是很好的嘗試,也是未來發(fā)展的大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次強調文化自信,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中華文化持有的堅定信心。我們海派石雕更要立足中華民族的制度優(yōu)勢、文化優(yōu)勢,揚長避短,創(chuàng)作具有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符合時代需求的石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