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輝
嚴復曾對“人學”有過一個定義。他認為,“人學者,群學入德之門也。人學又析而為二焉:曰生學,曰心學。生學者,論人類長養(yǎng)孽乳之大法也。心學者,言斯民知行感應之秘機也”。[1]就是說,人學分為生學和心學兩部分,分別是對人的生命有機體和精神的研究。
“人學”作為一門學科新興于21世紀,由于研究起步較晚,“人學”的理論體系尚未建立完整,許多相關(guān)問題仍具有探索性。對于人學概念的理解,現(xiàn)在學術(shù)界也是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把各種看法綜合來說,人學就是指對人的研究,主要包括人的本質(zhì),人的形成和進化,人的存在和發(fā)展、人的現(xiàn)在和未來等問題。
人學作為對人的哲學思考,它在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隨著人的成長過程而進行著演變。中國的人學思想比較偏重于倫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禮樂文化。哲學家們通過對天人關(guān)系、人性論和理想人格等問題的探討,漸漸開始發(fā)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動物本質(zhì)上的不同,從而創(chuàng)立自己的人學思想。比如,中國哲學自古便有“以人為本”的傳統(tǒng),孔子主張“愛人”,孟子以此為基進一步提出了“民本”思想,肯定了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還有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道家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等,無不表明人本思想的重要性。但我們從中亦可看出,中國古代人學還是比較偏重于人的群體性的。即使提倡“以人為本”,人的身上還是有封建倫理綱常的桎梏。到了清朝末期,封建帝國由盛轉(zhuǎn)衰,加之西方入侵,國家陷入一片危機之中。與社會腐朽相伴的還有人的墮落,因此,建立中國近代的人學體系在此時尤為重要。
鴉片戰(zhàn)爭前夕,清王朝的國勢已經(jīng)急劇衰微。在對當時社會的批判中,龔自珍提出了提倡個性解放的人學思想,這標志著近代個性對封建束縛的掙脫,“自我”意識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人文主義的開端。
(一)眾人之宰,自名曰我
龔自珍強調(diào)人的作用,他提出“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圣人所造?!薄氨娙酥?,非道非極,自名曰我。”[2]從哲學的高度推崇“自我”,認為世界就是由無數(shù)的“自我”創(chuàng)造的,“我”就是創(chuàng)造世界一切的原動力。人和神的地位是平等的,所謂的神鬼不過是人的顯現(xiàn)罷了,人本身就有無盡的力量。龔自珍反對了以往以天理圣人為尊的思想,突出了“自我”的創(chuàng)造價值。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禁錮民眾的思想,用一系列神話使人們相信自己受命于天,肆意主宰人的命運,壓抑人的個性發(fā)展。他們的專制統(tǒng)治都是對眾人的“心”,即真實的“我”的扼殺。龔自珍的“自我”思想,開創(chuàng)了近代哲學中人性解放的先河。
(二)性無善惡,人情懷私
人性無善無惡。龔自珍的“自我”思想落實到具體的人的身上首先表現(xiàn)為人性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所謂的善惡都是人后天形成的。性中無善,則可能成為桀那樣的人;性中無不善,則可以成為堯那樣的人。但是,為善,性中不會斷絕惡的可能性;同樣,為惡,性中也不會斷絕善的可能性。人性本無善惡之分,所以也不會先天的有多善少惡,多惡少善,或者只善無惡,只惡無善。龔自珍通過告子的杞柳之喻提出,用柳木可以做出不同形狀的器具,但是柳木本身并不知道自己發(fā)生了變化,柳木依然是柳木,不會因為它的形狀改變了就改變其作為柳木的本性。人之性也是如此,一些外在的環(huán)境或教化可能會使人為善或為惡,但這只是改變了人性的外觀,并不能改變?nèi)诵缘谋旧怼?/p>
人皆有私。除了性無善惡外,龔自珍還認為“人情懷私”。龔自珍認為,人皆有自私之心,這始于天地日月之私?!皢栐唬焊覇査秸吆嗡家??告之曰:天有閏月,以處贏縮之度,氣盈朔虛,夏有涼風,冬有燠日,天有私也;地有畸零華離,為附庸閑田,地有私也;日月不照人床闥之內(nèi),日月有私也?!?sup>[2]在自然角度上肯定了“有私”的天然存在,以此說明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合理性。因此,人亦不免懷有私情。即使是圣帝哲后所祈求的也是保我國家,庇我子孫,而不是他人之國,他人之子孫。正是因為有私,才形成了社會中各種倫理道德關(guān)系,才會有忠臣、孝子、貞婦,這些倫理道德規(guī)范其實都是對自身利益和社會各階級利益的維護。龔自珍還認為,禽獸之間的交往才能稱為“無私”。因為禽獸不分親疏,不知父子朋友,一視同仁,只有人之間的交往才會有親疏厚薄之別。可以說,“私”是分別人和禽獸的一條重要標準,人不應該諱私。
(三)尊情重心,解放人才
尊情、尊心。在理欲關(guān)系方面,龔自珍提出了要“尊情”。他認為,“民飲食,則生其情矣,情則生其文矣?!?sup>[2]情是和飲食一同產(chǎn)生的,都具有其自然合理性。龔自珍把情比作物,也曾嘗試著將其“鋤”去,但發(fā)現(xiàn)做不到,只能反過來順應乃至尊崇它?!扒椤笔侨祟惒豢筛钌岬囊徊糠郑说南才返木唧w感情是值得尊重的。龔自珍并不贊同儒家傳統(tǒng)所提倡的“發(fā)乎情,止乎禮義”,他的“尊情”無疑是對宋明以來“存天理,滅人欲”教條的沖擊。
在尊情之外,龔自珍又進一步強調(diào)了心力的作用,提出了“尊心”?!靶臒o力者,謂之庸人。報大仇,醫(yī)大病,解大難,謀大事,學大道,皆以心之力。”[2]心力是人不可或缺的,是人要有所成就進而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根本力量。做到“心尊”之后,然后可以達到“人尊”?!靶淖?,則其官尊矣,心尊,則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則其人亦尊矣?!?sup>[2]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生活的晚清社會是一個正從昌盛走向衰敗的時代,是一個政治腐敗黑暗的時代,是一個人才遭受摧殘的時代。統(tǒng)治者們沉迷于繁榮浮華的假象中,醉心享受,為了維護自己的專制統(tǒng)治,大興文字獄,用各種嚴酷的手段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得朝中無真才之臣,軍中無真才之將,學校無真才之士,田間無真才之農(nóng),市肆無真才之工,路上無真才之商。國家不重視人才,會使得其政治越來越腐敗,社會也可能陷入動蕩。所以,龔自珍強調(diào)要重視,特別是要解放人才。不管是才臣才士,還是才農(nóng)才工,只要有出眾的才能都可算作人才。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寫到:“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在當時清王朝“萬馬齊喑”的社會中,龔自珍希望可以通過“不拘一格降人才”,讓人才得以解放,重新得到重視,來挽救社會危機,使國家興盛起來。
近代中國處于一個特殊的社會形態(tài),隨著西學東漸,新舊思想交匯,近代思想家們?nèi)诤现形髦畬W對當時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思考,建立了自己的人學思想體系,并各自以不同的觀點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這個時代課題。他們吸收西方近代的啟蒙思想,對封建專制制度,綱常名教進行了批判,高揚了人的價值和權(quán)利,要求打破封建制度對人的壓迫,實現(xiàn)人性解放,實現(xiàn)人的自由、平等。為近代中國重新發(fā)現(xiàn)人認識人作出不懈努力,起到了啟蒙思想,促進社會變革的重要作用,發(fā)出了時代最強音。龔自珍正是處于這個新舊交替的階段,他的人學思想成為近代其他哲學家們的發(fā)端,不僅在當時有進步意義,而且對整個近代哲學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龔自珍認為,人沒有先天的善惡,人性的善惡都是后來受到倫理道德的外在約束后產(chǎn)生的?!叭饲閼阉健?,社會的各種倫理道德關(guān)系的形成其實也離不開一個“私”字。人的自然情感和飲食等基本欲望都有其合理性,儒家所倡導的存心養(yǎng)性乃至寡欲,其實是對人性的壓抑。封建統(tǒng)治者正是利用這一點不斷壓抑人的個性,使人才無法真正一展所長,陷入對圣人的盲目崇拜。龔自珍的個性解放和自由思想對當時的晚清社會而言無疑是一股清新但猛烈之風,給人當頭棒喝,令人耳目一新。
總的來說,龔自珍的人學對傳統(tǒng)人學的改造和批判引領(lǐng)中國人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影響了近代其他哲學家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是重要的理論成果,是中國人學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嚴復. 嚴復全集(卷七)[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 龔自珍著,曹志敏注說:龔自珍集[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
[3] 于春梅. 龔自珍與傳統(tǒng)文化的轉(zhuǎn)折[J]. 學術(shù)交流,2006(05)
[4]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A],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冊)[M]. 北京:中華書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