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勇 薛潁平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qū)人民醫(yī)院東區(qū)骨科 漯河462003)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種臨床極為常見的肘部關節(jié)骨折,多發(fā)于5~12歲的兒童,約占兒童肘部骨折的70%, 克氏針固定是目前臨床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常用手段,但在復位時采用切開復位或是閉合復位目前尚無定論,且手術方案的相關對比報道較少[1~2]。 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肘前側小切口切開復位固定治療的臨床療效。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8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對照組男23例, 女19例; 年齡5~13歲, 平均年齡(6.94±2.04)歲;骨折位置:左側20例,右側22例。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4~13歲,平均年齡(6.87±1.98)歲;骨折位置:左側21例,右側2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臨床資料完整;年齡≤14歲;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肱骨髁上骨折;新鮮骨折,骨折發(fā)生24h 內入院治療;單側骨折;骨折類型為Gartland Ⅲ型;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嚴重臟器功能障礙; 開放性骨折;陳舊性骨折;同一肢體存在其他類型骨折;病理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經損傷;免疫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精神障礙;過敏性體質。
1.4 手術方法 對照組行閉合復位克氏針固定治療, 患兒取全身麻醉, 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屈患肘約90°,握住患側上臂遠端和近臂前端后縱向牽引以復位骨折部位,并旋轉前臂以糾正畸形。然后進行近端牽引以糾正遠端后移,經C 型臂X 線機確認復位良好,與肱骨干軸線成40°角穿入1枚克氏針(直徑1.5mm), 另在肱骨小頭處平行肱骨干再置入1枚克氏針,確認固定效果良好后剪斷克氏針末端,若固定效果不佳可置入第3枚克氏針, 術后乙醇敷料包扎,并曲肘90°行石膏托固定。 觀察組行肘前側小切口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治療, 前期準備與對照組一致,麻醉生效后在肘部前骨折處作橫向切口,切口長度為2~4mm, 切開并分離皮下組織以保護血管和神經,通過肌肉間隙進入,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清除斷端間的軟組織和淤血后推開骨膜, 進行骨折復位,然后在切口經皮處穿入1枚克氏針(直徑1.5mm),并穿透對側皮質,在肱骨小頭處平行肱骨干再置入1枚克氏針,被動屈伸肘關節(jié),確認復位、固定良好后剪斷克氏針末端。術后包扎、石膏托固定方式與對照組一致。 兩組術后均持續(xù)隨訪6個月。
1.5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2) 比較兩組術后影像學指標和肘關節(jié)活動度, 術后3個月影像學復查, 影像學指標[攜帶角(CA)、前傾角(BA)、線角(TA)]、肘關節(jié)活動度(屈伸度、伸展度);(3)比較兩組術后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 術后3個月使用Flynn 評分評估兩組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CA 角和肘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5°為優(yōu);CA 角和肘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5~10°為良;CA角和肘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11~15°為中;CA 角和肘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15°為差。(4)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感染、骨筋膜室綜合征、肘內翻、神經損傷)。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均較對照組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骨折愈合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424239.98±4.2343.51±4.59 tP 44.53±4.7650.28±5.175.3030.0003.6650.000
2.2 兩組術后影像學指標和肘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術后3個月,觀察組CA 角高于對照組,而TA 角和BA 角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屈伸度和伸展度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影像學指標和肘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影像學指標和肘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
肘關節(jié)活動度屈伸度 伸展度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影像學指標CA 角 TA 角 BA 角4242 tP 6.57±0.688.49±0.9110.9530.00018.26±1.3715.40±1.1910.2140.00076.93±7.1471.29±6.833.6990.000128.45±11.37140.23±13.494.3270.0003.49±0.315.09±0.5316.8880.000
2.3 兩組術后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術后3個月,觀察組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7.14%, 低于對照組的23.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解剖學髁上部位于松質骨和皮質骨交界處,其前后方分別為冠狀窩、鷹嘴窩,兩窩交界處為應力薄弱點,該部位在兒童時期最為薄弱,故兒童在遭受肘外傷時極易引發(fā)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會導致骨折部位腫脹和劇烈疼痛, 影響患兒手肘活動功能, 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還可導致肘部變形,從而影響患兒遠期生活質量[3]。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關鍵為有效恢復患兒肘關節(jié)功能。 骨牽引固定和手法整復外固定是臨床常用的保守治療方案,其屈位固定時間較長、早期無法有效進行肘關節(jié)功能訓練會影響患兒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 骨折部位再位移也會提高畸形愈合風險, 故保守治療并不適用于GartlandⅢ型骨折患兒[4]。 閉合復位克氏針固定是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案, 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點,患兒術后可進行進行肘關節(jié)功能訓練,但閉合條件下復位難度和穿針難度均較大, 反復穿刺操作可能會加重對軟組織損傷,且患兒術后關節(jié)僵硬、骨筋膜室綜合征、骨化性肌炎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仍較高[5]。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影像學指標和肘關節(jié)活動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 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原因可能為通過肘前側小切口入路可在直視條件下復位骨折端,能清除血腫和壞死的組織,有利于提高復位效果;直視條件下操作還能有減輕術中組織、神經損傷風險,從而進一步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6]。 但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均長于對照組,這可能與切開復位操作難度較大,而切開組織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局部血供, 從而延長患兒骨折愈合時間。綜上所述,肘前側小切口切開復位固定治療肱骨髁上骨折臨床療效較好, 有利于患兒術后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