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凱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焦作454001)
鮑曼不動桿菌是引起ICU 醫(yī)源性感染最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因其易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生存,可定植于人體皮膚表面、消化道、呼吸系統(tǒng)等,粘附力極強,能夠粘附于各種醫(yī)療設備上,使得該菌可通過醫(yī)院工作人員及醫(yī)療器械進行傳播,進而在醫(yī)療操作時引起交叉感染[1]。 鮑曼不動桿菌可引起多部位感染,其中以血流感染最為嚴重,多繼發(fā)于呼吸道等部位感染及動靜脈置管等臨床留置導管,病死率較高[2]。本研究旨在探討ICU 重癥患者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于我院ICU 治療的17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包括惡性腫瘤35例、心力衰竭68例、呼吸衰竭69例,將其中合并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患者60例設為觀察組,未發(fā)生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患者112例設為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均于入住ICU48h 后行血培養(yǎng)示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陽性,并存在畏寒、發(fā)熱、中性粒細胞/白細胞升高,確診血流感染。 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患者或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入住ICU 前或者入住ICU 不滿48h 血培養(yǎng)示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陽性者、血培養(yǎng)結果為混合感染者以及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入組患者的病例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Ⅱ(APACHE Ⅱ)、血流感染前ICU 住院時間、血流感染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侵入性操作情況(包括機械通氣、深靜脈置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基礎疾?。ǜ哐獕?、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并進行單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研究所采集到的數(shù)據(jù)均錄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中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均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影響因素行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兩組性別、年齡、高血壓病、糖尿病、深靜脈置管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有惡性腫瘤率、APACHE Ⅱ評分≤19分率、血流感染前抗菌藥物使用>2種率、氣管切開率、機械通氣時間>7d 率、氣管插管率以及血流感染前ICU住院時間>7d 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s)
表1 單因素分析(±s)
因素 觀察組(n=60)對照組(n=112) χ2/t P性別 男女年齡(歲)高血壓病糖尿病合并惡性腫瘤APACHE Ⅱ評分≤19分血流感染前抗菌藥物使用>2種血流感染前ICU住院時間>7d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時間>7d深靜脈置管氣管插管34(56.67)26(43.33)61.03±19.7622(36.67)16(26.67)18(30.00)39(65.00)37(61.67)45(75.00)40(66.67)45(75.00)43(71.67)37(61.67)71(63.39)41(36.61)58.43±21.5433(29.46)32(28.57)17(15.18)40(35.71)41(36.61)60(53.57)34(30.36)39(34.82)87(77.68)28(25.00)0.4870.7760.6300.0084.52712.3318.9146.6709.93223.6590.47420.811>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2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PACHE Ⅱ評分≤19分、機械通氣時間>7d、合并惡性腫瘤、氣管切開、氣管插管以及血流感染前抗菌藥物使用>2種是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見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近年來國內外由于鮑曼不動桿菌引起的醫(yī)院感染暴發(fā)的報道不斷增加,成為醫(yī)院感染的重點關注對象。 鮑曼不動桿菌是血流感染的常見致病菌,由于近年臨床廣譜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耐藥率逐年增加[3]。 有研究表明[4],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死率極高,是非耐藥性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患者的3倍。 因此探究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相關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有惡性腫瘤率、APACHE Ⅱ評分≤19分率、血流感染前抗菌藥物使用>2種率、機械通氣時間>7d 率、氣管切開率、氣管插管率以及血流感染前ICU 住院時間>7d 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入住ICU 的患者病情危重,通常較普通病房患者抵抗力更低,且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機會更多,而機體正常免疫屏障的進一步破壞可導致血流感染發(fā)病率的升高,多重耐藥菌株長期定植。 有研究顯示[5],侵入性操作越多,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預后越差。 本研究Logistic 回歸方程結果顯示,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時間>7d、氣管插管、APACHE Ⅱ評分≤19分、合并惡性腫瘤、血流感染前抗菌藥物使用>2種是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時間>7d、氣管插管會導致呼吸道屏障破壞,防御保護功能降低,損傷氣道黏膜,使得氣道纖毛黏液系統(tǒng)的清潔能力被減弱,利于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持久定植及繁殖。APACHE Ⅱ評分為現(xiàn)階段國內外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危重病病情評價系統(tǒng),評分越高則病情越重,患者免疫力低下, 可能使得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概率增加。 惡性腫瘤患者在行放化療后會引起免疫抑制,加重免疫缺陷,給病原菌的侵入提供便利條件。 另外,多種類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可導致機體正常菌群被殺滅或抑制, 使得機體內菌群平衡被打破,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機會增加[6~7]。 血流感染前ICU 住院時間雖進入logistic 回歸方程,但結果顯示其不是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綜上所述,APACHE II評分≤19分、機械通氣時間>7d、合并惡性腫瘤、氣管切開、氣管插管以及血流感染前抗菌藥物使用>2種是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盡可能減少侵入性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