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棋 楊娟 盧秀儀 黃嫻 唐增奇(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人民醫(yī)院皮膚科 廣州5300;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皮膚科 廣東廣州500)
尖銳濕疣(CA)是性傳播疾病中較為常見且多發(fā)的一種,大多因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誘發(fā),HPV 有高危型及低危型之分[1]。 尖銳濕疣發(fā)病以低危型HPV 感染居多,其中又以HPV6/11型最常見。臨床有關CA 的治療方案多種多樣, 如角質溶解劑及細胞生長抑制劑等藥物治療,刮除術,液氮冷凍治療,電凝,咪哇莫特免疫治療以及激光治療等[2]。 但上述治療方案存在引發(fā)嚴重并發(fā)癥的風險,可引起治療部位功能及結構異常,如色素脫失以及形成瘢痕等,且存在較高的復發(fā)率,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較低, 而反復發(fā)作會對患者治療信心造成嚴重打擊, 因此有必要探尋一種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3]。 本研究采用5-氨基酮戊酸(ALA)光動力療法治療CA 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尖銳濕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9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有可比性(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s)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s)
組別 n 男(例) 女(例) 年齡(歲) 病程(月) 疣體直徑(cm) 疣體個數(個)治療組對照組t/χ2 P 292919 101.38±0.542.14±0.7918 111.42±0.682.05±0.860.0750.2480.4150.78529.86±8.4329.72±8.010.0650.9494.62±0.814.37±0.721.2420.2190.8050.680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電離子治療,局部浸潤麻醉完成后通過電離子手術將疣體去除。 治療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治療:治療前對疣體附近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 繼而將鹽酸氨基酮戊酸溶液(濃度為20%) 滴在棉球上, 然后將棉球敷在疣體上,避光3h 后應用光動力治療儀進行照射治療,波長選擇632nm,能量密度介于100~150J/cm2。 治療過程中若患者出現(xiàn)明顯疼痛情況可將治療儀輸出功率適當降低,但需保持在150mW 以上,并適當延長照光時間。 1次/周,共治療4次。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和治療3個月后HPV6/11型DNA 載量。 收集患者患處脫落表皮細胞并應用熒光定量PCR 法進行檢測[4]。(2)總體療效。治療3個月后對比兩組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疣體皆已全部消失且無復發(fā)視為痊愈;治療后皮損面積縮小60%~90%視為顯效;治療后皮損面積縮小20%~59%視為好轉;治療后皮損面積縮小幅度低于20%視為無效[5]。 將痊愈、顯效和有效計入總有效。(3)復發(fā)情況。對比兩組治療4、8、12周后出現(xiàn)復發(fā)例數,分別計算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HPV6/11型DNA 載量比較 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HPV6/11型DNA 載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HPV6/11型DNA 載量比較(×106 拷貝/ml,±s)
表2 兩組HPV6/11型DNA 載量比較(×106 拷貝/ml,±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對照組29298.63±4.310.57±0.318.29±4.182.13±1.26 tP 0.3056.4740.7628.02±3.957.88±3.640.1400.8890.000
2.2 兩組總體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總體治療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 治療組總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例(%)]
尖銳濕疣(CA)屬于皮膚黏膜贅生物,多發(fā)于肛門周圍及外生殖器部位。 相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6],患病人群中HPV6/11型感染占比在2/3以上,極少數是HPV16/18型及其他亞型感染。 高危型HPV 誘發(fā)的CA 皮損可導致角質細胞出現(xiàn)增生過度的情況,甚至存在引發(fā)癌變的風險, 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較大威脅[7~8]。 傳統(tǒng)治療方案會對患者帶來較大的創(chuàng)傷且復發(fā)率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為廣大醫(yī)患帶來了很大困擾。
光動力療法(PDT)的本質是一種光化學反應,其以光敏劑為介導發(fā)揮作用, 已經被成功的用在各種黏膜及皮膚病的治療中。 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是以此為基礎發(fā)展起來并應用于非黑素性類皮膚病治療的新方法。 ALA 本身并不屬于光敏劑范疇,是原卟啉Ⅸ(PpIX)光敏劑的前體物質,當人體中進入外源性ALA 后,活躍增生的細胞可對其進行選擇性吸收,并于細胞內將其轉化成卟啉類物質[9]。 此時細胞內產生的大量PpIX 為化學反應提供了光敏劑,在經過可見光(特定波長)照射后生成大量的活性氧及單態(tài)氧物質, 并有選擇性地將增生過度的細胞殺死, 從而在細胞內實現(xiàn)靶向性滅殺疣體組織內病毒的效果, 并且不會對其附近正常組織產生嚴重損傷。 目前,醫(yī)學界公認光源、光敏劑以及氧為光動力三要素, 將三者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地將光化學反應激發(fā)出來,誘導產生活性氧,殺死活躍增殖的細胞及腫瘤細胞, 同時對于亞臨床感染及潛伏感染的HPV 病毒也可發(fā)揮出同樣的治療效果,全方位抑制疾病的復發(fā)[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HPV6/11型DNA 載量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治療尖銳濕疣患者, 可顯著降低患者HPV 病毒載量, 保證治療效果實現(xiàn)最優(yōu)化,降低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