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英語新課標要求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增強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初中學生正值叛逆期,思想活躍,樂于探索,獨立意識強。這一時期的學生對待問題不應該是簡單的全盤接受,而應該逐漸學會辯證分析。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地對文本所提觀點的判斷、分析和解決能力,即思辨能力。而在學生的閱讀活動中,批判性思維能力與教師的提問質量息息相關。教師合理又有創(chuàng)造性的提問能刺激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獲取獨立合理的判斷。文章以仁愛英語九年級閱讀課為例,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入手,探索批判性閱讀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設計策略。
關鍵詞: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提問;觀點
一、 批判性閱讀的必要性
英語閱讀的過程實際是讀者對語篇的或接受認同或質疑求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讀者與作者,讀者與文本之間必須進行積極深度的互動。它是讀者在對文本信息進行認知、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chuàng)造。而傳統(tǒng)形式下英語閱讀教學,教師為主體,側重講解語言知識,一篇完整的閱讀被分散成零散的知識點,大多數(shù)學生僅以獲取語篇的語言知識為主要目標,對文本中的觀點則不經過任何判斷、分析、質疑和評價,只是單純地接受。這種學生被動接受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沒有作用,只能讓學生成為存儲知識的容器。而批判性思維能讓一個人理智地決定該相信什么,該做什么。在批判性思維的引導下,學生有意識地帶著逆向思維和求異思維去閱讀,從多種角度去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從已有的知識定論中得出新的結論,從而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并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有利證據(jù)。
二、 批判性閱讀中教師怎樣提問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和社會性結合的學科。英語閱讀文本中的一些內容和觀點并沒有絕對性,它不屬于科學的范疇。這些文本是訓練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絕好工具。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教材所引申出的外延和理念,進行發(fā)散性和多元性思維。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內容,不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意見分歧比較多的可以進行辯論,然后匯總得出結論。進行這樣的探索,學生將會對不同的觀點進行多維度的更加縝密深刻的思考,從而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當然,閱讀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取決于教師提問的水平。教師提問的目的不僅在于從學生身上得到反饋和回復,更在于對內容提問,對結構提問,對觀點和態(tài)度提問。學生們將從每一個有效提問中獲取養(yǎng)分。我們可以將教師的提問根據(jù)方向和角度的不同分為四類。
(一)感知類
教師首先要分析學習者和文本,以此確定文本中語言發(fā)展目標、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目標。教師通過提問激活已有背景圖式,將過去的知識經驗與現(xiàn)實閱讀情景建立認知聯(lián)系,抓住思維觸點。九上Unit 2 Topic 1 Section C有關Noise一文中有一句話Making a loud noise in public is also a kind of pollution.噪聲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同學們都有不少生活經驗。教師適時提出What kinds of noise are there in public?這一問題適合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然后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到黑板上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繪出討論結果。同學們討論的結果大致如下:
問題到這里,也是一個提倡減少噪聲,保護環(huán)境的契機。教師可以追問What can we do to void these noises? 讓學生們的思維進一步深入探索解決噪聲污染這一社會問題上來,并引導學生審視和約束自己在生活上的行為,減少噪聲的產生。
(二)判斷類
在閱讀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結合不同時代特征和環(huán)境變化,從不同角度發(fā)散思考,拓寬知識與視野,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在這一過程中理性判斷作者的觀點,得出可能與文本不同的觀點。九上Unit 1 Topic 2 Section C中國人口一文的主要思想是中國眾多的人口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以及中國政府面對這些社會問題采取的措施。文章中這樣寫道:The large population has been a most serious problem. So far,our government has taken many measures to solve the population problem. One was known as the onechild policy. It worked well in controlling Chinas population.眾所周知,在八、九十年代,我們人口眾多,資源不足。但如今人口眾多已經遠不及人口老齡化人口來得嚴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結合當下國情與時俱進地考慮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篤信課本內容。對此,教師可拋出問題:Is the population problem still the largest problem in China nowadays?問題提出三五秒后,有少數(shù)幾位同學用中文說出“人口老齡化問題”。教師問全班:Do you agree with them?此時,全班同學都會回答“Yes”.教師及時在黑板上寫下aging of population.教師繼續(xù)追問 “Is the onechild policy still suitable for our situation?”“How do we solve the aging of population?”由此引發(fā)學生進一步的思考。繼而不斷有同學說出“twochild policy,build the houses only for the aged people,go on working until 65 years old.”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判斷、概括,從而達到構建知識體系、訓練思維的目的。
(三)選擇類
在文本所給眾多因素和條件中,學生要學會根據(jù)文中實際情況,結合自身需求和主觀能動性,做出最科學合理的選擇。在八上Unit 3 Topic 3 Section C The Little Match Girl一文中,當小女孩點燃火柴時,她看到了溫暖的火爐,令人垂涎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和慈祥愛她的奶奶。當學生也沉浸在這溫暖美好的畫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談論In that moment,which one would the little match girl like most,the stove,the delicious roast goose,the beautiful Christmas tree or her kind grandma?雖然大部分學生覺得在這樣饑寒交迫的夜晚,小女孩會首先選擇美味的烤鵝來填飽肚子。但也有兩位同學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小女孩當時最需要的是她慈祥的奶奶。教師追問Why do you think so?兩個學生都從小女孩的心理層面探討缺愛,需要愛的溫暖這樣的情感追求。經過討論,一個本來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最終有了多元的解讀,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差異。
(四)分析類
分析類問題需要學生組織整合各方面無序的信息,梳理各部分的內在聯(lián)系,加以分析,并總結規(guī)律。在九上Unit 4,Topic 1,Section C Invention一文中,作者提到發(fā)明過程的幾個簡單的步驟:1. wild and crazy thoughts, 2. careful planning, 3. make a detailed drawing, 4. every invention needs a name.教師可以趁熱打鐵:Think it over,besides wild thoughts and careful planning,what qualities make Einstein shine as a great inventor?作為一名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發(fā)明家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和品格?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并且展開討論,互相交換意見,最后引導學生給出hard-working(勤奮),firm(堅韌),opportunity(機遇),confidence(自信)等其他成為發(fā)明家的必備素質。教師又趁此機會幫助學生明確成功不僅需要天賦,更需要持續(xù)的努力.從而水到渠成地在學生中樹立正確的三觀。
(五)推證類
教師深度剖析文章中所給資料,充分發(fā)揮邏輯思維能力,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推斷并收集資料展開論證。在九上Unit 4 Topic 3 Section C Robots—Our Servants in the Future?一文中,作者提到In a few years,perhaps robots will think on their own,just as people use their brains and act for themselves.在處理完文本信息后,教師提出問題If robots start to think for themselves,will there be a war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robots? If there is a war,who will win ? 初中生對這樣的問題具有濃厚的興趣和激情,發(fā)言很踴躍。認為機器人會贏和認為人類會贏的各占一半。借著這股熱情,老師繼續(xù)發(fā)問Please find some evidences to support your ideas.判斷選擇容易,但要佐證自己的觀點并不簡單。教師將學生們分成正反兩方,鼓勵學生課后收集大量資料以證明自己的觀點。在第二節(jié)課的辯論中,認為人類獲勝和認為機器人獲勝的雙方各抒己見,并且從人工智能、仿生設計、大腦結構、行為模式等眾多方面加以證明自己的觀點。辯論非常成功,在熱烈的氣氛中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深度剖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三、 結語
總之,教師不同類別的提問為學生設置了不同梯度的閱讀思維活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關注了學生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有深度的提問能夠啟迪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形成善于質疑敢于質疑的習慣,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知識,提升批判思維能力。另外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采取一味地質疑或批評的態(tài)度。對于作者的觀點,先進合理化的要保留。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觀點不一定是合理正確的,要對自身的觀點進行反思和論證,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脑u價總結,以科學有效地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謝小貝.初中英語教師提問與學生批判性思維技能培養(yǎng)的個案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2]曹志娟.初中英語批判性閱讀教學的模式分析[J].英語畫刊,2019(18).
[3]楊思敏.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廖敏,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列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