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莉
〔關鍵詞〕原生家庭;互動模式;心靈成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17-0079-02
原生家庭這個詞語最近已經成為眾人口中常常提及的一個高頻詞,特別是隨著電視劇《都挺好》的播出,這個詞的熱度更是一路攀升。當我們把一個人的心理問題歸結為原生家庭時,似乎就找到了最終的答案,這種分析還會讓我們有些許自得。并且,大家也常常開始分析,自己的某一性格缺陷是由原生家庭的什么因素導致的。于是乎,原生家庭更是成為某些人為自己性格缺陷開脫的替罪羊。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在結婚前,與父母一起生活形成的家庭。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相對的。新生家庭就是結婚后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他們還會有自己的兒女。原生家庭是每個人出生和成長的環(huán)境,原生家庭的家庭氣氛、傳統(tǒng)習慣、子女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家人的互動關系等,都會對子女日后的個性發(fā)展、親密關系的維系和新生家庭的組建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
其實原生家庭并不是決定我們長成什么樣的唯一因素。很多研究認為,我們人格的形成,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我們過多強調早期成長環(huán)境對人的塑造時,先天因素的先決意義很多時候被忽視了。舉個生活中大家都有體會的例子,在同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兩個孩子,當父母要打他們的時候,一個孩子笑嘻嘻地逃開,另一個卻倔強地站在原地等著挨打。相似的情況,兩個孩子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很大程度上是由兩個孩子先天的氣質性格決定的。
我們知道,氣質是一個人先天就具備的秉性,它決定著我們的某些性格特征。面對懲罰,逃開的孩子一般都是多血質,處理事情比較靈活;倔強的孩子一般都是膽汁質或粘液質,處理事情不太靈活,就是俗話說的“認死理”的孩子。并且在這個事件中,兩個孩子的內心感受不一樣,逃開的孩子很快就忘了,該干啥干啥;倔強的孩子感受很深刻,可能一兩天內都還在為這件事生氣,甚至記憶幾十年。所以,我們先天的氣質、性格等會影響著我們的感受和體驗。
更何況,人是有選擇權的。正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所說:“人,并非是一個純粹由生物因素決定的,由原始沖動欲望堆砌的一成不變的個體,也并非絕對由文化環(huán)境所操縱的木偶?!彪S著我們能力的提高、視野的開闊,我們可以去選擇自己要過一個怎樣的人生。當然,要想做出一個智慧的選擇,要基于對自己的真實了解,要探討我們生命初期的經歷如何影響了我們。這往往是改變的第一步,也是我們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之所在。接下來我們以一個真實的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過去和現(xiàn)在
來訪者,女,高一學生,兒時父母常常外出打工,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奶奶需要在家門口的田里干農活,又擔心女孩從家里跑出去不安全,就時常將其鎖在家里。小女孩經常隔著門縫看著外面灑滿陽光的世界,覺得自己處在一片黑暗中。此時,我們似乎看到一個冷冷的,卻又帶著渴求的眼神望著外面的小女孩在我們眼前晃動。此外,小時候還有一個讓她記憶猶新的場景:媽媽讓她和爺爺出去買她愛吃的零食,并告訴她自己會在家里等著她,不會離開??墒钱斔氐郊?,卻發(fā)現(xiàn)媽媽已經坐在了面包車上,車子越走越遠,而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的離去。
長大后的她在人際關系上一次次經歷挫敗,每當和一位朋友的關系發(fā)展更深入一步的時候,她就會莫名地害怕,然后中止和對方的接觸,友誼就戛然而止。這給她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她內心是很期待友情的,但是因為這種害怕總是阻礙她的深度交往,導致她一直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和周圍人的關系都是淡淡的。顯然,童年時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復制到了現(xiàn)在的人際交往中。
當我們回到感覺本身,試著去發(fā)現(xiàn)害怕背后的吶喊是什么,我們找到了它:“你為什么要離開我?無論我怎么追,我也追不上!我只能孤零零的一個人!”這種源自原生家庭中媽媽一次次離開自己時內心的呼喊,已逐漸發(fā)展成這個女孩的自動思維。因此,當她長大后在發(fā)展友誼的過程中,這種來自潛意識的感受讓她莫名害怕關系的深入,然后主動中止更親密的交往。其實,主動中止是源于她要避免自己再次面對分離的傷害,這已經成了她的一種自我防御方式。覺察到害怕背后的原因,是療愈的開始。
二、表達和釋懷
我們把女孩的媽媽也請到了咨詢室,我們首先設置了談話的規(guī)則:當一方講述時,另一方不能打斷;并且在聽完對方講述過后,先談自己的感受而不要急于解釋。
女孩開始講述她小時候記得的一件件事情,在講述的過程中,她眼中的淚水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那個小女孩的傷心、無助以及被欺騙的憤怒和絕望……
媽媽聽完,感到很震驚也很難過,她說不知道這些事會讓孩子這么傷心,對她的影響這么大。媽媽說如果當初知道會是這樣的后果,肯定不會這樣做,對不起孩子……
當媽媽能夠去包容,當女兒感覺到安全,才敢釋放出她壓抑已久的情緒。一次次哭訴,一次次接納,女兒悄然釋懷。當母女二人終于可以看到對方真實的感受時,情感 的裂痕在逐漸消融。
三、行動與改變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孩子和成人都需要被看到,被聽到。當對方可以看見真實的自己時,連接才能建立起來。經過面對面的質疑、傾訴和表達之后,愛才能被看見。
人的心靈就像一個容器,委屈和恨流出去了,愛才能流進來。在反復宣泄情緒后,女孩也開始理解媽媽是迫不得已才離開自己,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物質條件才背井離鄉(xiāng)。看到了媽媽“無情”背后的無奈、付出與愛,女孩和媽媽的關系開始緩和。
媽媽也開始改變,她在生活上對女兒照顧得更加周到,對女兒更加關心,更注意體諒女兒的感受。愛能治愈一切,隨著母女之間情感的穩(wěn)固,孩子對外界的防御也開始松動,看人的眼光少了些銳利,多了些溫和。和人交往,開始敢于主動邁出第一步,嘗試向對方敞開心扉。終于有一天,她有了一個要好的朋友,笑容掛在她的臉上,是那樣的耀眼與動人!
原生家庭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都很大,尤其是早年和父母的互動模式,會影響到成年后和其他人的互動模式,但是,它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當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覺到阻礙時,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原生家庭去覺察自己內心的沖突,覺察是改變的重要一步。據(jù)此我們可以打破以往的循環(huán),做出新的選擇,選擇一種新的模式,從而實現(xiàn)心靈的突破和成長。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秋麗安·斯莫爾所說:“讓那些傷害我們的都成為過去,祝福自己。在生活留給我們一片灰燼的時候,我們試圖將它們變得美麗?!?/p>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蕪湖,241000)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