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本文依據(jù)思維型課堂構建理論,借助交互式電子設備(一體機或白板)來輔助教學,實現(xiàn)對知識的多角度的展示和分析;利用平板電腦構建智慧課堂模式,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利用教師個人微信公眾號作為學生的學習空間,發(fā)布多媒體視頻作為補充作業(yè),對學生作品進行展示,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利用微信班級交流群進行分享、討論,實現(xiàn)師生、生生互動。多種信息技術手段助力課堂,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多角度地使用信息技術助力英語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新型的思維課堂。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法教學;思維型課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69(2020)03-0077-04
收稿日期:2019-12-20
認知水平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六個層次,前三個為低階思維,后三個為高階思維[1]。 林崇德、胡衛(wèi)平(2010)提出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核心活動[2]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層次的思維形式,解決不同種類的學習問題,最終達到高階思維的養(yǎng)成。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語法教學要結合交際語境,將語言的結構形式、詞句意義和交際功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3] 。而傳統(tǒng)語法教學課堂多以教師講解語法規(guī)則為主,結合具體語境的語法教學相對缺乏,容易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條文,不能靈活運用。比如,過度講解語法規(guī)則,忽視了語法在語境中的運用;通過語法翻譯的方法,忽視了思維情境;過多地注重機械訓練,忽視語言的交際功能。隨著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語法教學也隨之產生了較大的變化。新技術、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參與、實踐提供了更多鮮活生動的形式。在語法教學當中,教師應結合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將語法的形式、意義及運用結合起來[4] ,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并將語法運用于聽、說、讀、看、寫的實踐活動中來,將學生的認知水平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換。本文以過去分詞作狀語一課為例,闡述在高中語法教學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英語語法思維型教學課堂。
本節(jié)教學內容為高中英語教科書(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單元過去分詞作狀語的用法。本節(jié)課旨在通過對課文的復習,對該語法進行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及應用。因此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理解、掌握過去分詞作狀語的用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和語境中準確、靈活地使用過去分詞。
一、微課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的感性認知
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課堂容量較大,課程內容相對枯燥,尤其在語法專題課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是一個難題。一節(jié)課的導入形式直接關系到能否快速激發(fā)學生興趣,將學生吸引到課題中來。筆者自制微課視頻《校園的四季》展示校園的美麗風景,通過視頻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視頻內容取材于學生身邊的事物,以接近真實生活的形式來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豐富學生語言素材,繼而形成新的知識建構。視頻講解以分詞作狀語的形式為主。
通過例句的設置,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給學生更加真實的情感體驗,喚醒學生的感性認知。這一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低階思維中的記憶功能。學生通過識別、回憶,提取所需信息。以低階思維活動導入課程,為后續(xù)的高階思維活動搭建支架。
二、思維導圖、增強記憶,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
結合視頻中的句子和課文中出現(xiàn)的高一階段已經學過的現(xiàn)在分詞作狀語的句子,讓學生們觀察、回憶并討論現(xiàn)在分詞作狀語的用法。請同學將討論結果在電子白板上進行展示,描述現(xiàn)在分詞作狀語的主要特征。該任務仍需要學生回憶已有知識,屬于低階思維活動。之后,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學習過去分詞作狀語的用法,通過對比、區(qū)分、推斷的形式總結后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被調動了起來。首先對課文中選取的例句進行詳細分析,然后給出另外的兩組例句,讓學生按要求改寫并討論規(guī)則。同樣利用白板進行展示。分析過程中,協(xié)助學生形成語法知識體系思維導圖。
使用思維導圖,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性、發(fā)散性思維;利用白板制作思維導圖簡潔方便、條理性強;教師可以全面、有層次地講解語法內容。學生將機械記憶上升至圖形記憶,將抽象的講解具體化,提高了記憶效果。另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導圖形式快速準確記錄教師所講內容,有效標記重點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從思維形式的角度來看,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進入了高階思維層次,而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則使這種思維形式以具體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
三、精準教學、階段反饋,檢測學生運用能力
為了解全體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向學生推送現(xiàn)在分詞和過去分詞作狀語的練習題。(本節(jié)課利用雷課堂系統(tǒng)推送)通過教師端,可以觀察到錯誤較多的兩個題目,均為學生對被動形式表主動的用法(be dressed in/be seated)掌握不足,由此,補充講解了被動形式表主動的短語,并再次選擇了相關試題推送。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難以及時精準掌握全體學生的答題情況,這就導致了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不能實現(xiàn)精準化指導。而利用智能測評的方式向學生推送試題,教師端可自動生成學生答題報告,得到學生們答題的數(shù)據(jù),整個過程,免去了教師閱卷的時間,當堂反映出存在的問題,通過數(shù)據(jù)報告,教師獲得明確的教學指導。這種方式有很強的交互性,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反饋信息,與學習者進行智能化的互動[5] 。這個過程,也是教師對學生實行思維監(jiān)控的一種方式,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階段性反思,使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或方法進行調整。
四、視頻情境、培養(yǎng)技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通過前面的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互動之后,下一步教學活動的設計,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教師示范:用分詞作狀語展示“My daily life”。利用生活中使用新科技的相關圖片,展示“我的一天”。如早餐奇遇支付寶紅包支付早餐、偶遇切面包機器人、加入微信語音學習群、上手機直播課,由此引出討論話題:“What will life be like in the future? ”向學生展示視頻《未來的交通工具》,學生觀看后,完成填空練習。并請同學們使用練習中的句子,連句成篇,為視頻設計一段講解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將語言技能目標由原來的四種技能改變成聽、說、讀、看、寫五種技能[6] 。視頻的使用,也是對“看”的技能的培養(yǎng)。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虛擬的未來場景,有利于教師指導學生說和寫,給學生全新的視覺體驗,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學生思路,增強師生的互動性。
五、人機互動、作品展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要求學生利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語法句型,以“Life in the future”為話題,發(fā)揮想象,對生活的其他方面,如通信、校園、購物等,進行猜想,與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小組討論結果,綜合成員猜想形成文字材料,小組選派代表展示作品,教師協(xié)助學生將作品拍照上傳至大屏幕并朗讀,其他小組就該展示作品進行提問或點評。之后,發(fā)起投票,學生利用平板電腦投票,選出最佳作品。
傳統(tǒng)課堂中很難實現(xiàn)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現(xiàn)場展示,而由于新媒體的出現(xiàn),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希沃授課助手、高拍儀等),將學生作品上傳至大屏幕,展示學生作品,讓其他同學更直觀地欣賞優(yōu)秀的作品。作品的展示,可以給學生帶來成就感。使用投票功能,可以對學生作品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也給學生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我是閱卷老師”的情境體驗,讓學生從教師的角度去評判一篇文章,使學生對什么樣的文章是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有更加具體的概念。評價屬于思維水平的第五個層次,通過評價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
布置本節(jié)課作業(yè):要求學生獨立完成“Life in the future”的作文并上傳至班級微信群,教師將選取優(yōu)秀作品在公眾號展示。課下欣賞教師在公眾號分享的視頻《 Campus in the future》,也可以上網查找關于未來的視頻,在微信群里分享。寫作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也是思維水平的最高層次,通過前面各項任務搭建支架之后,學生可以較為容易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學習空間這種形式,也給了學生達到這個目標的動力。
在教學中,筆者把個人的微信公眾平臺設計成一個供自己學生乃至更多英語學習者使用的學習工具,為學生提供多模態(tài)的移動學習微資源。這種方法可以輔助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聽、說、讀、看、寫的移動學習,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熱情和綜合能力。結合微信群和微信公眾平臺給學生布置作業(yè),一方面,迎合了學生的喜好,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完成任務,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將學習延伸至課后;另一方面,可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手機,將之作為一種學習工具,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
六、結語
無論是語篇教學還是語法教學,都應注意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信息技術引入英語課堂,給英語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從不同的思維階段給學生搭建學習支架,以達到思維的最高層次。同時,信息技術的使用優(yōu)化了教學方式,使教學過程變得完美而簡單。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學生學到了新知識,培養(yǎng)了新能力,獲得了成就感,學生學會了主動探究,學會了合作學習,促進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參考文獻
[1]ANDERSON L W,KRATHWOHL D R.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 and Asse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New York:Longman,2001.
[2]林崇德,胡衛(wèi)平.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36
[3][6]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語言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1-7.
[5]程曉堂.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J].中小學數(shù)字化教學, 2018(1):8-9.
(責任編輯 孫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