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夜之飲
“涼茶”一名之中,“涼”指清涼敗火、解暑去毒之效,“茶”代指植物性飲料。中國人千年以來一直有飲茶的傳統(tǒng),南方人民、尤其是嶺南人民與涼茶淵源頗深。在嶺南飲涼茶,不僅是遇暑夏、逢病痛時消熱敗火的需求與習慣,是一種根植記憶、代代傳承的文化符號。
茶生中國,本作藥用,后來才漸漸發(fā)展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飲料。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里,所嘗的藥材便有“茶”之一味,這是我國關于茶的最早記述。古時飲茶如飲藥,自漢魏至隋唐的“茶”,是將茶樹葉子與各種藥材甚至食材、香料同煎,飲水的同時不忘吃下各種藥料,是名副其實的藥湯。
經歷過唐宋元三朝,烹茶與飲茶的方法不斷變化,“茶”身上的藥材標簽卻一直未被摘除?!安杷幓斐浴钡牧晳T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才逐漸轉為今人熟悉的、單純以茶葉進行泡制的飲用方法。
既然“茶藥同理”,許多古代的植物性藥方也被冠上“茶”之一名,許多配方中并不含有真正的茶樹成分,如唐朝孫思邈所作《千金要方》中的“竹茹蘆根茶”、宋代太醫(yī)局編著《和濟局方》中的“川芎茶調散”、元代鄒鉉《壽老養(yǎng)親新書》中的“槐茶”“蒼耳茶”。風靡?guī)X南的“涼茶”同屬此類,雖有“茶”名,原料其實是一種乃至幾十種民間常見的藥材。
嶺南飲涼茶已有千年歷史,源頭可追溯到晉代。自秦漢始,中原文明大規(guī)模地進入古稱“百越”之地的嶺南,此地的濕熱氣候與中原地區(qū)大相徑庭,令先驅者們多為苦惱,稱其為林深瘴厲、遍布蟲蛇、疫病多發(fā)之地。淮南王劉安諫漢武帝遠征嶺南:“南方暑濕,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盆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薄稁X南衛(wèi)生方》講到:“嶺南號炎熱,而又近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澳之氣常泄;近海地卑。故陽濕之氣長盛”,“人居其間,類多中濕?!笨梢?,濕熱病是嶺南常見的疾病。
魏晉時期,中原軍閥混戰(zhàn),道學名士“抱樸子”葛洪來到嶺南一帶(今廣東羅浮山)隱居修道,同時完成了《玉函方》《肘后備急方》等醫(yī)書著作。作為制藥煉丹的“骨灰級愛好者”,葛洪將道法方術中較為樸素的科學知識應用到日常之中,選取當?shù)爻R姷闹参锼幉募逅茫瑢篃峒才c瘟疫收效甚篤,是為“涼茶”的原型。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由于原料易得、藥效顯著,在嶺南人民對抗自然環(huán)境與流行疾病的千百年間,諸多“藥茶”配方得以代代流傳,最終形成了飲用涼茶的傳統(tǒng)。2006年發(fā)布的《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涼茶位列“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之一,代表了兩廣大地乃至香港、澳門乃至海外的嶺南文化傳承。
“五行配五德”是華夏民族傳統(tǒng)的哲學觀念,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有記述,又與自然節(jié)律互相關聯(lián)。五行之中,南方屬火,夏季亦屬火,五行之中火主苦,便是各種“上火”“苦夏”之癥的名稱由來。嶺南土地屬于亞熱帶至熱帶氣候,常年炎熱高濕,嶺南人民的養(yǎng)生觀念之中十分注重防熱、防夏、防“上火”,飲用涼茶不僅是為了治療疾病,也是防范未然之舉。
涼茶是嶺南人民心中的“居家必備”,甚至有“飲一杯涼茶,不用找醫(yī)家”的說法,地位之高可見一斑。經歲月洗禮,涼茶的身影還融入了許多民間軼事與英雄傳說中,于涼茶客之間耳口相傳。最為出名的則當屬晚清時期的“藥俠”王澤邦,如今全國上下人盡皆知的“王老吉”之名便是由其所創(chuàng)。王澤邦是廣東鶴山人,據(jù)傳青年時得道人傳授涼茶秘方,后在廣州“十三行”通商機構附近開設涼茶鋪。1828年12月,第一家王老吉涼茶店在廣州十三行路開張,因配方獨特、價格低廉,名聲大振,很快風靡全城。傳說之中,因“王老吉”涼茶因療效卓著,受到皇帝嘉許,王澤邦本人亦受詔入京,獲得太醫(yī)院職位,與道光皇帝、慈禧太后等人有逸聞故事流傳。
圖/視覺中國
另有傳聞,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期間,由于不習慣當?shù)貧夂蚨疾?,久治不見好轉,后飲“王老吉”涼茶方得治愈,因此以寶葫蘆贈予“王老吉”涼茶鋪,意為“懸壺濟世”。傳說雖不可考,也可見“王老吉”涼茶在當時極受追捧喜愛。
兩廣之地海陸通聯(lián),隨著移民腳步遍行世界,涼茶不僅在港澳盛行,甚至遠走海外,在北美、歐陸均可覓得身影。若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對于嶺南人而言,舉頭望明月,低頭飲一口涼茶,便是故鄉(xiāng)與童年最為清晰鮮明的回憶。
尤其對于許多廣東人來說,有一種“上火”,叫做“媽媽覺得你上火,并喊你一齊去飲茶”。童年記憶中的涼茶鋪子往往是一個簡單的小鋪面,臺上擱著三兩只瓷碗,鋪中灶上燒煮著陳年的陶罐,遍布暗色茶漬,“咕嘟嘟”冒著熬煮涼茶的白色蒸汽,彌漫開濃重的植物氣息。
一罐涼茶通常要熬煮五個小時以上,配方比例與下料的時間有嚴格把控,煮時還要不停攪拌,最終變成一碗濃郁幽深的液體,甚至還要經過久焗,使藥味完全滲出。待到涼茶煮好,無論寒冬酷暑、熱飲冷飲、盛起一碗還是灌走一瓶,悉聽尊便。再大一些的涼茶鋪子,還會提供以龜苓膏為代表的各類廣式藥膳小吃,都是清熱敗火的佳選。
如今的兩廣和港澳地區(qū),不少涼茶鋪里陶罐已經更改為大型蓄水桶或銅壺,其中涼茶種類豐富,傾壺開閘即放,“咕嘟嘟”灌滿一塑料杯,即喝即走,十分瀟灑便捷;亦有罐裝、紙盒裝的方便涼茶走向五湖四海。近年來,不少涼茶品牌更是開出飲品門店,其售價也一路從幾元升至幾十元,與精致的奶茶店不遑多讓,童年回憶中的幽深街巷與繁華的商圈商城至此“無縫對接”。據(jù)統(tǒng)計,僅廣州市內就現(xiàn)有大大小小40多個涼茶品牌,大街小巷布滿了近50家涼茶店,可見時光并未將涼茶與嶺南人之間的聯(lián)系沖淡,反而積淀出更濃厚的滋味。
涼茶配方并不固定,從單一藥材制成的“單方涼茶”到幾十味藥材制成的“復方涼茶”均為常見。藥材之中,既有全國人民廣為熟知、公認“祛火”的金銀花、羅漢果、荷葉、陳皮、野菊花、茯苓、苦丁等等,也有比較“小眾”的崗梅根、崩大碗、葫蘆茶、夏枯草、雞蛋花、木棉花等“土著”藥材。
“苦”是涼茶的代表性味道,也是許多外地食客第一次嘗試難以接受的根源所在。以“苦”清“火”是中華食療的共識,涼茶可以敗暑消火,也有消除感冒癥狀及其他不適的藥效,自然也在其列。加之涼茶經過長時間的熬煮,集合了多種植物原味,色澤呈現(xiàn)濃郁的黑褐色,或多或少會有幾分苦意。
雖然顏色“生人勿近”,并非所有涼茶都十分難以下咽。加入馬蹄或是茅根的竹蔗水也算一種涼茶,尋常涼茶攤便可尋得,也可以在家親自動手,味道清爽,冬夏皆宜;五花茶、桑菊茶、山楂茶等同樣輕柔潤燥,是新手入門級別。如果想要適當?shù)靥魬?zhàn)自己,也可選擇沙溪涼茶、廿四味涼茶等藥力與苦味同樣顯著的祖?zhèn)髋浞健?/p>
涼茶的苦味代表,當屬“瘢痧(斑砂)”,因其清熱解毒的療效顯著,猶如刮痧排毒,故而得名。該茶經由十幾至二十余種藥材熬制,粘稠濃郁,棕紅近黑而不透光,模樣和氣味都十分“可怕”,飲時可先將陳皮糖含在口中提味。由于苦味實在難以形容,曾有“無知的北方人”體驗后苦到口啞干嘔、淚眼朦朧,“掏心挖肺”,旁邊的“老廣”還在咂砸回味、滿臉沉醉:“回甘!”
圖/全景網
涼茶發(fā)展至今,已走出茶鋪局限,多種品牌都擁有罐裝、瓶裝、沖劑、含片等商品形式,味道上也有調整創(chuàng)新,不再“新手勸退”。隨著“怕上火,就喝XXX”的廣告詞“洗腦”大江南北,涼茶文化也漸漸走出嶺南,走進全國人民的生活。而隨著涼茶品種的日益豐富,藥力有輕重,品牌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可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藥力輕柔的有五花茶、夏桑菊、竹蔗糖茅根水等,藥力峻猛的有沙溪涼茶、二十四味涼茶、癲痧涼茶等。傳統(tǒng)的涼茶有王老吉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金銀花五花茶等,新興的涼茶有劍波涼茶、鄧老涼茶等,都是現(xiàn)代人去火、祛暑的選擇。
嶺南涼茶既是自古傳今的民間智慧,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文化符號。這個夏天,無論家居東西南北,選擇一款合適的涼茶,忍住清苦,待到回甘,一茶一飲之間,也能一窺久夏之地的獨特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