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鍵,張業(yè)華
(北京朝陽第十一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門診部,北京 100101)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護理操作,主要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原理,將藥物、營養(yǎng)素等以靜脈注射的方式輸入患者體內(nèi),使其能夠迅速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到達全身各處,進而達到治療目的[1]。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需進行靜脈輸液的老年人日益增加,老年人由于血管彈性減弱,靜脈直徑較細,基礎疾病較多,靜脈輸液時護理難度較大,稍有不慎就會引發(fā)輸液不良反應,進而降低輸液效果[2]。本次研究對門診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6例老年靜脈輸液患者給予護理風險管理,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門診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2例老年靜脈輸液患者,所有患者均無靜脈輸液治療禁忌癥,無老年癡呆癥,問答自如,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將92例老年人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管理組,對照組男33例,女13例;年齡71~90歲,平均(80.78±4.28)歲。管理組男34例,女12例;年齡70~89歲,平均(80.91±4.42)歲。兩組的臨床資料相似,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靜脈輸液護理,輸液前提前告知老年人輸液流程與相關事宜,輸液時合理控制靜脈輸液速度,輸液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管理組則在除此外又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如下:
1.2.1 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
成立一支老年人靜脈輸液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組內(nèi)成員均接受系統(tǒng)化培訓,熟悉靜脈輸液操作流程、常見輸液反應及相關防范措施等,具備較強的風險管理意識與較佳的溝通技巧。小組成員以循證醫(yī)學理論為指導,全面分析既往老年人靜脈輸液時較常見的護理不良事件與發(fā)生原因,再制定針對性護理風險管理計劃,嚴格根據(jù)計劃落實各項護理措施。
1.2.2 落實護理風險管理計劃
(1)靜脈輸液操作管理:加強對護理人員的靜脈輸液相關技能培訓,提高其穿刺技能,強化其無菌操作意識,靜脈輸液前需嚴格遵循“三查七對”,提前告知老年人輸液藥品的名稱、藥理作用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反應,消除老年人顧慮,靜脈輸液時選擇合適的血管進行穿刺,通常需遵循“先遠后近,先細后粗”原則,若老年人合并有心臟病,需選擇遠端靜脈,避免心臟超負荷,穿刺前可以對老年人的血管進行拍打或熱敷,以使靜脈充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合理控制靜脈輸液速度,并禁止老年人自行調(diào)整滴速,輸液過程加強巡視,主動詢問老年人有無不適感,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紅腫、疼痛感,如有需給予相應處理,輸液結(jié)束后,及時對穿刺點進行壓迫止血。(2)靜脈輸液制度管理:完善門診部靜脈輸液各項管理制度,包含靜脈輸液時一次性用具管理、特殊藥物管理、藥物皮試過敏管理、護理文書書寫管理、查對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管理、環(huán)境管理等,要求護理人員靜脈輸注特殊藥物時需提前告知患者,使用一次性器具后要注意消毒處理,對老年人靜脈輸液前需進行皮試測驗,以免發(fā)生藥物過敏。
觀察兩組老年人靜脈輸液時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包含靜脈炎、局部感染、給藥錯誤、血管損傷及液體外滲等。
利用SPSS22.0軟件處理,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通過[n(%)]表示,給予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 兩組老年人靜脈輸液時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靜脈輸液屬于侵入性操作,臨床應用時具有一定的風險,若沒有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極易誘發(fā)靜脈炎、局部感染等不良反應發(fā)生,對疾病的預后轉(zhuǎn)歸極為不利[1]。以往常規(guī)護理一般機械式地遵醫(yī)囑進行,未對護理期間的潛在風險進行提前預測,護理措施缺乏針對性,護理不良事件屢有報道,嚴重降低護理質(zhì)量。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主要是指護理活動過程中,護理人員憑經(jīng)驗提前識別潛在的風險因素,再針對性給予預防管理,以便最大程度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保證護理安全[3]。本次研究對管理組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后,管理組老年人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2.1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3.04%,P<0.05。研究中我們先成立一支輸液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組內(nèi)成員具備較強的風險管理意識與較佳的溝通技巧,有效確保護理風險管理的規(guī)范性與系統(tǒng)性,全面分析既往靜脈輸液不良事件發(fā)生原因,再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靜脈輸液時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選擇合適的穿刺血管,控制好靜脈輸液速度,加強靜脈輸液制度管理,有效降低靜脈輸液不良事件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老年患者靜脈輸液時給予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預防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提高輸液安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