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2020年6月18日,作家李洱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 / 攝)
李洱喜歡做筆記。每當看到書中某個有趣的故事、對話、細節(jié),他都會記下來,同時記下一些由此而發(fā)的思考和想象。采訪當天,他記下的筆記是關于法國哲學家西蒙娜·薇依的。
薇依是一位逆行者。二戰(zhàn)時,她從紐約去了英國利物浦,上岸就被隔離了18天。她很快就病了,一直在38度到38度半的高燒中茍延殘喘。她吃的很少,因為拒絕接受超過敵占區(qū)普通民眾的食物配量。醫(yī)生對她的評價是,她是最難對付的病人,因為不肯配合。她去世的時候34歲,法醫(yī)說她是自殺,報紙上說“她把自己餓死了”。直到臨死之前,她還在瘋狂地寫作。
“作為一個哲學家,薇依不擔心錯過生命,而是擔心錯過死亡——她細致入微地體會著如何死去。這些細節(jié),讓我非常感慨?!崩疃龑Α董h(huán)球人物》記者說。作為一個常年關注知識分子的作家,李洱總是對這一群體在復雜境遇中的表現(xiàn)很敏感,這也往往是他書寫的主題。
他書寫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對物質和聲名的追求,精神的困境與潰敗……在李洱30多年的寫作中,這些場景反復出現(xiàn)。從《導師死了》里的民俗學家吳之剛、《午后的詩學》里的詩人費邊,到《花腔》里的革命者葛任,再到《應物兄》里的應物兄,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被他安置在文學中,像普通人一樣去愛與恨,在糾葛中痛苦,在誘惑和威脅中妥協(xié),在黑暗中摸索,艱難地尋求著自我。最近,他出版散文集《熟悉的陌生人》,回憶了這些年的寫作經(jīng)歷、感悟,以及與一些朋友交往的故事。
追溯起最初的寫作,李洱說原因很簡單,“單純地喜歡,喜歡講故事,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迷惘”。
李洱生于河南濟源,父親是當?shù)赜忻闹袑W語文老師。他注重學生的課外閱讀,每到假期,總在黑板上寫下一大片閱讀書目。很小的時候,李洱就開始讀《紅樓夢》《紅巖》,讀《悲慘世界》《格列佛游記》等。但他真正理解文學是在上大學后,“大學才是我的文化童年”。
1983年,李洱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比作家格非晚兩屆。當時,最新的文學潮流往往很快就波及校園,甚至在它還未形成潮流時就已傳入校園。李洱記得1984年,阿城的《棋王》還未發(fā)表,他們就已經(jīng)知道它將引起轟動。當時,一場青年作家與評論家的對話在杭州召開,其中一場重頭戲就是討論《棋王》。
校園里到處都是文學的氣息。李洱入學時,學校有兩個文學社團:一個叫“散花社”,編有油印刊物《散花》,發(fā)表散文,也發(fā)表小說;一個叫“夏雨詩社”,編有《夏雨島》,專門發(fā)表詩歌。軍訓完,李洱到黃浦江邊玩,看到海鷗,寫了一首散文詩《浦江鷗》,發(fā)表在《散花》上。寢室的同學還笑他亂起名字,海鷗就是海鷗,哪有什么浦江鷗?
李洱的長篇小說《花腔》《石榴樹上結櫻桃》《應物兄》,以及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熟悉的陌生人》。
在“散花社”的一次活動上,李洱認識了擔任副社長的格非。“做活動時,高年級的同學一邊吞云吐霧,一邊瞎扯胡吹,稍帶著指點我們一下?!焙髞?,他和格非成了好友。格非的宿舍是一個文學據(jù)點,每到晚上,余華、馬原、北村、孫甘露、李洱等,一幫人聚集在那里,席地而坐,在煙霧繚繞中談論馬爾克斯、卡夫卡、博爾赫斯,聊小說的結構、人物安排、故事走向。一直聊到深夜,大家都餓了,從后門翻墻而出,吃碗面條,回來呼呼大睡。
“我很懷念80年代,它雖然有些浮皮潦草,但卻很有沖擊力。唉,那個時代確實一去不復返了?!崩疃f。
在散文集《熟悉的陌生人》里,有一篇文章《向宗仁發(fā)們致敬》,李洱提到了自己第一篇小說的寫作源起。那是1986年夏,他坐在華東師范大學文史樓前面的草坪上,仰望著天上的流云,心中一片迷惘,他不知道“以何種形式進入‘美好的未來當中”。當時,格非從柵欄上跳了過來,手里拿著一封信。信封上有“關東文學”的字樣,信里說格非的第一個中篇小說《沒有人看見草生長》即將在《關東文學》上發(fā)表。
好友的幸福極大地感染了李洱。半年后,他在寫畢業(yè)論文的間隙,完成短篇小說《福音》,寫一個接生婆如何將“我”接到人世。他想都沒想,直接寄給了《關東文學》。直到畢業(yè),他也沒有收到消息,失落地回到了河南。一番忙亂過后,他繼續(xù)寫作,“小說像鴿子一樣放了出去,但飛走之后,再也沒有消息”。
1987年冬,畢業(yè)半年之后,李洱回了一趟上海。他意外地看到了一封信,里面有一份《關東文學》,上面刊登著《福音》?!拔伊⒓大w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看到了文學的大門向我啟開了一道縫隙?!崩疃貞浾f。他還記得,當時領了75塊錢的稿酬——他實習的工資才58元,拿著這筆“巨款”,買了一盒煙之后,都不知道怎么花。
畢業(yè)后,李洱到鄭州教育學院(現(xiàn)鄭州師范學院)任教,后來還兼任文學雜志《莽原》的編輯。偶爾他會回到母校,成天和留校任教的格非混到一起。作家毛尖是格非的學生,由此也認識了李洱。
毛尖后來回憶那段時間的李洱,“長得白白凈凈,屬于本來可以靠臉吃飯,但對自己的美貌缺乏體認的文藝青年”。他最大的快樂是在一群人中間脫口說出西班牙詩人洛爾迦的詩:夜有四個月亮/而只有一棵樹/一道影子/和一只鳥。說到“鳥”時,他太用力了,大家都笑得不行,他卻安靜地看著窗外的樹干,一臉迷思。
1993年,李洱寫了一篇小說《導師死了》,講述療養(yǎng)院里形形色色知識分子的病相。格非讀后,將之推薦給《收獲》的編輯程永新,程永新覺得挺有意思,提了一些建議,比如注意知識分子的生活細節(jié)。李洱記得程永新舉了一位老知識分子的例子:炒菜時,老人把洗衣粉當作鹽,放進鍋里,鍋里瞬間飄出一串串泡泡,老人家就納悶:鹽怎么會飛呢?“這些在課堂上都是學不到的,必須在生活里有體驗。”
在《導師死了》中,有一幕導師吳之剛自殺的場景,“他站在教堂的鎏金圓頂上凌空欲飛,在雪景的映照下,他赤裸的身子活像一只大鳥……”格非后來回憶說,這個充滿儀式感的死亡形式,李洱考慮了很久。他記得當時李洱對“凌空欲飛”四個字簡直著了迷,每天都要嘮叨個沒完,還親自示范這個姿勢:身體前傾,雙手上抬,單腳離地,宛如一只俯沖向下的大鳥。
在華東師范大學讀書時,李洱(右)和格非因志趣相投成為至交好友,兩人的友誼持續(xù)至今。圖為2017年10月,兩人以“現(xiàn)代寫作與中國傳統(tǒng)”為主題進行對談。
《導師死了》后來發(fā)表在《收獲》上,李洱真正引起文壇的關注。評論家陳曉明認為,《導師死了》徹底改寫了新時期以來確立的知識分子主題,它是關于知識分子日常生活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或者說第一部作品。之后,李洱便將目光集中在知識分子這一群體上,并確立了“日常生活寫作”的風格。
“我相信,就對生活的復雜性而言,知識分子肯定是最敏感的。知識分子是文化的神經(jīng),是文化靈敏的觸角。我喜歡描述復雜的生活、復雜的感受。”李洱說,他寫知識分子,既是對這一群體的質疑、理解與同情,也是在不斷拷問與推翻自己。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文學從主流加速退位,很多作家從文學跨界到更受資本青睞的商界、影視界。李洱卻逆勢而上,陸續(xù)推出《加歇醫(yī)生》《午后的詩學》《抒情時代》等。在他的筆下,那些從校園走出的教授、醫(yī)生、詩人、作家,在講臺、論壇、聚會、手術臺上,常常意氣風發(fā)。一旦轉入私人生活領域,他們也如普通人一樣,在油鹽醬醋茶中翻滾和彷徨。
為李洱帶來更大聲名的,是他的長篇小說《花腔》和《石榴樹上結櫻桃》。
《花腔》是李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動筆時他32歲。小說圍繞尋找共產黨人葛任展開,以3個人的講述為主,探究葛任之死,但沒有人知道真實歷史究竟是什么。2005年,《花腔》入圍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終評名單,但最終落選。那一年,他還出版了另一本書《石榴樹上結櫻桃》,講述現(xiàn)任村委會主任孔繁花在新的換屆選舉中的遭遇。
兩部小說都在文壇引起轟動,并被翻譯成德文、韓文、日文等在海外出版。2008年,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將德文版《石榴樹上結櫻桃》送給時任總理溫家寶,后來還面見了李洱。
關于《石榴樹上結櫻桃》為何在德國受歡迎,李洱本人也不知道,他從翻譯那里得到的解釋是:“他們非常驚訝中國鄉(xiāng)村已經(jīng)深深卷入全球化進程了?!?h3>浮世繪,奇書
寫《花腔》時,李洱腦子里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當代知識分子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傳統(tǒng)小說、儒學、儒家文化等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2002年,《花腔》完成后,他開始琢磨寫一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小說,具體寫什么還沒想好,只是著手做一些案頭工作,讀儒學方面的研究專著、人物傳記、回憶錄、訪談等,記下一些構思和細節(jié),做了幾十本筆記。
2005年春,李洱開始動筆寫《應物兄》。當時,他在北大西門的暢春園寫作,每天寫作8小時,屋里的墻上貼著“寫長篇,迎奧運”,“心想著2008年寫完,書在廠里印刷,我專心看奧運”。
然而不幸悄然降臨。
李洱清楚地記得是2006年4月29日,小說已完成了前兩章,計有18萬字。那晚9點左右,他完成當天的寫作回家,途中突然被一輛車掀翻在地。昏迷中,他迷迷糊糊聽到圍觀者的議論:“這個人剛才還喊了一聲‘完了……”稍微清醒后,他意識到自己還活著。
緊接著,生活似乎被那場車禍打亂了。母親病重,妻子生產,他整日往返于醫(yī)院,心力交瘁。只是偶爾打開電腦,寫上幾頁。有朋友曾在一次聚會中遇見李洱,注意到他“不太說話了,顯得很憔悴,沒有了往日見面時的那種幽雅和詼諧”,有著人到中年的落寞。
母親去世后,有很長一段時間,李洱一直沒有再動筆,“怎么也找不到原來的語調”。2011年,母親逝世三周年祭奠活動結束后,在返回北京的火車上,他打開電腦,再次從頭寫起,竟意外地順暢。那一年,他到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工作,白天處理館內事務,晚上回家寫。每天與書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隨形。電腦中的字數(shù)一度達200萬字,但結尾卻似乎遙遙無期,他感到惶惑不安,但也沒有辦法。
《應物兄》最終完成于2018年11月。月底,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樊曉哲去看望李洱,當時他正寫《應物兄》后記。出于習慣,樊曉哲念出了聲,剛念完第一段,察覺到李洱有些異樣。她轉過頭,發(fā)現(xiàn)李洱已經(jīng)哭了。
最終的《應物兄》,刪掉了135萬多字,留下85萬字,分上下兩冊。全書聚集老中青三代校園知識分子,遍布政、商、學、媒體、市井和江湖,圍繞著濟州大學儒學院的成立,70多個人物輪番上臺,描畫出一幅當代知識分子的浮世繪。有人稱它向《論語》《國語》《紅樓夢》致敬,也有人將其與《儒林外史》《圍城》作比。
評論家王鴻生讀后,寫了近3萬字的評論,稱當真遇到了一部奇書,“看到了很多難以言喻的東西,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狀況,知識生產的狀況,學院的狀況,整個社會和大學的關系,以及人類所面臨的生存的、交流的處境”。李敬澤則說它是個“大園子”,“你從正門進去也行,從側門也行,從后門還行,你是正著轉、倒著轉、哪兒轉都行,都能讓你坐下,都能讓你覺得有意思……走走停停,興之所至,自然得趣”。
2019年8月,《應物兄》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消息公布的那天中午,李洱正在家里給兒子炒菜,好友畢飛宇打來電話,他才知道網(wǎng)上有關獲獎的新聞已鋪天蓋地,想到接下來會被媒體“狂轟亂炸”,他將手機關機。后來,他接受了一些采訪,也拒絕了更多的。
李洱在北京近郊租了一個院子,種植蔬菜和瓜果,體驗農耕生活。
關于《應物兄》的討論,一直在持續(xù),直到今天還未停止。
作為故事的主角,應物兄有著多重身份:濟州大學著名教授,學術權威喬木先生的弟子兼乘龍快婿,籌辦儒學研究院的負責人,省長秘書的老師,還是學校欲引進的哈佛大學儒學泰斗程濟世的聯(lián)絡人……幾乎所有人和事都與他相關,但他八面圓通,應付自如。
“應物兄的身上寄托了我的一個期許,就是知、言、行三者的統(tǒng)一。我們常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常說言行一致;常說言必行、行必果。但一個做事的人,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崩疃f,從這個角度來看,應物兄確實活得不容易,但又有誰活得容易呢?
作家李洱同時也是副館長李洱。在他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辦公室里,到處堆滿了書,書桌上還有些紅頭文件。他每天按時上班,多是安排、參加、主持一些文學會議,也處理一些合同、報銷等公務。采訪的當天下午,他要和寧波宣傳部溝通,協(xié)調參與活動的境外專家的接待問題,另外還要作為校友為華東師大的畢業(yè)生錄制一段畢業(yè)致辭。回到家中,他又變成父親李洱,要陪讀中學的兒子做作業(yè)、上網(wǎng)課,提到沉迷于電子產品、處于叛逆期的兒子,他就“頭疼得厲害”。
“這些對您的寫作也是一種消耗吧?”記者問。
“虛己應物嘛!”李洱說,這里的“虛己”并不是自己不存在,而是說在順應事物時要有反省意識,對他人和世界有同理心,然后再去介入公共空間,考慮騰踔萬象。
人到中年,李洱早已學會了工作、生活、寫作的平衡。在人前,他健談而幽默,一聊就停不下來。好友梁鴻說,和李洱吃飯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大家一落座,往往半個小時后,李洱就會成為全桌的中心?!吧﹥舻┏螅缆暶褡寤ㄇ?,一人多角,任何碎片,知識生活新聞八卦,玫瑰香水灰塵糞便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那些毫無關聯(lián)甚至完全相斥的事物,都變?yōu)楣适碌囊蜃?,而被賦予有機性和整體性。平淡無奇的生活或人突然間華彩無比,擁有文學才有的傳奇性和情感力量。”
5年前,李洱在北京近郊租了一個小院子。院子里種滿了各種植物,西紅柿、豆角、辣椒、茄子、香菜、韭菜,還有蘋果、油桃、山楂等,他都悉心打理?!耙郧安恢傈S瓜3天可以長這么長,6株西紅柿夠3家人吃?!庇行┺r耕經(jīng)驗還被他用到了寫作上,《應物兄》中“核桃樹掛滿青果”“爬墻虎紅色的莖”等都來自于此。
李洱不想再過多地談論《應物兄》,“想翻過這一頁,開始新的寫作”。他正在寫一部關于母親的小說,可能很快,也可能又要等上10年。對漫長的寫作,他并不感到焦慮和恐懼。“寫作者可以分為兩類:感性和知性。感性作家寫感覺和生活本身;知性作家寫對生活的思考和反省,寫作的過程本身也是思考?!崩疃f,他將自己定位為讀書人。這讀書人,是對時代做出嚴肅思考的人,是時刻要做出選擇的人,是很想在某種文化內部安身立命的人。
有段時間,李洱總夢見有個人正在原野上奔跑,正在爬樹。那是個頑皮的孩子,等他爬到樹頂,突然倚著云端,開始思考什么叫生,什么叫死。一條蠕動的毛毛蟲,一片被毛毛蟲咬過的留下了月牙形痕跡的葉子,都會引發(fā)他無窮的思考。夢中醒來,李洱總會問:那個人是我嗎?不是我,那又是誰呢?
李洱1966年生于河南濟源,作家。1987 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副館長。著有長篇小說《花腔》《石榴樹上結櫻桃》《應物兄》等,短篇小說集《午后的詩學》《饒舌的啞巴》《破鏡而出》《遺忘》等,2019年8月憑借《應物兄》獲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