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付 馬春成 楊愛成 李杰峰
(廣東省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腎病科 五邑529000)
腎病綜合征為腎小球各種病變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水腫及高脂血癥為主要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與體液免疫、細胞免疫、腎臟固有細胞參與的免疫反應及炎癥損傷等因素有關[1~2]。免疫抑制劑治療腎病綜合征具有顯著療效,但由于用藥時間較長,容易影響患者免疫功能,導致免疫力下降,繼而增加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嚴重者可因肺部感染死亡[3]。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腎病綜合征患者200 例為研究對象,探討免疫抑制劑治療腎病綜合征后并發(fā)重癥肺炎的相關危險因素,為臨床防治免疫抑制劑治療腎病綜合征后并發(fā)重癥肺炎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200 例腎病綜合征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131 例,女69 例;年齡19~76 歲,平均年齡(48.92±7.14)歲。其中160 例采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后并發(fā)肺炎,40 例未并發(fā)肺炎;160 例并發(fā)肺炎患者重癥肺炎90 例,輕度肺炎70 例。
1.2 診斷標準及入組標準 (1)重癥肺炎診斷標準:主要標準需進行呼吸機輔助通氣;次要標準患者氧合指數低于250 mm Hg,呼吸頻率高于30 次/min;影像學檢查可見多個肺葉存在浸潤病灶;血小板、白細胞計數減少;需進行液體復蘇,體溫低于36℃;存在氮質血癥,存在定向力障礙或意識障礙。符合主要標準及3 項以上次要標準可診斷為重癥肺炎。(2)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腎病綜合征,并給予免疫抑制劑治療;感染發(fā)生于免疫抑制劑治療至少1周后。(3)排除標準: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即存在肺部感染、肺不張、胸腔積液、重癥慢阻肺等肺部病變者;長期咳嗽、胸悶、咳痰、氣喘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1.3 分析方法及觀察指標 對比重癥肺炎、輕度肺炎及未并發(fā)肺炎患者的臨床指標,包括免疫抑制劑使用劑量、血肌酐、血尿素氮、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水平等;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法分析并發(fā)重癥肺炎的相關危險因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多因素回歸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比較 并發(fā)重癥肺炎患者年齡、住院時間、免疫抑制劑使用時間均長于輕度肺炎組及無肺炎組,重度水腫發(fā)生率、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均明顯高于輕度肺炎及無肺炎組患者,輕度水腫發(fā)生率、白蛋白水平及淋巴細胞計數均明顯低于輕度肺炎及無肺炎組患者(P<0.05)。并發(fā)重癥肺炎、輕度肺炎及無肺炎組患者白細胞計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臨床指標比較
表1 臨床指標比較
臨床指標 重癥肺炎組(n=90) 輕度肺炎組(n=70) 無肺炎組(n=40)年齡(歲)住院時間(d)免疫抑制劑使用時間(個月)水腫程度[例(%)] 輕度重度63.46±6.84 41.26±4.79 4.22±0.57 34(37.78)56(62.22)56.25±7.02 26.77±4.32 3.18±0.86 46(65.71)24(34.29)31.15±6.82 18.17±3.28 1.67±0.79 28(70.00)12(30.00)t/χ2 P 11.782 9.763 8.517 13.462 11.879<0.05<0.05<0.05<0.05<0.05
續(xù)表
2.2 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 將所有存在顯著性差異的因素倒入Logistic 回歸模型中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淋巴細胞計數過低為患者并發(fā)重癥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OR=29.451,P=0.031)。
腎病綜合征臨床常見的病理類型有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微小病變型腎病、膜性腎病、系膜毛細血管性腎小球腎炎、局灶性節(jié)段性腎小球腎炎,治療藥物主要有細胞毒藥物、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4]。但長期或不規(guī)范使用免疫抑制劑可改變T 淋巴細胞粘附分子分布情況,使循環(huán)中的T 淋巴細胞分布至其他淋巴室,導致循環(huán)中分布數量減少,同時還可促進胸腺中CD8+、CD4+細胞的凋亡,導致患者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功能紊亂,成為細菌、病毒、真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易感宿主,增加肺部感染的發(fā)生風險[5]。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單因素分析比較,并發(fā)重癥肺炎患者年齡、住院時間、免疫抑制劑使用時間、重度水腫發(fā)生率、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均明顯大于輕度肺炎及無肺炎患者,輕度水腫發(fā)生率、白蛋白水平及淋巴細胞計數均明顯低于輕度肺炎及無肺炎組患者(P<0.05);Logistic 回歸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淋巴細胞計數過低為患者并發(fā)重癥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OR=29.451,P=0.031)。分析原因可能為:肺炎的發(fā)生、進展及預后轉歸與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密切相關,而淋巴細胞參與機體的主要免疫活動,當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嚴重受損時,淋巴細胞計數及比例明顯下降,引起一系列的病理變化。相關研究指出,當重癥感染患者白細胞總數無明顯變化時,進行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檢測更具有臨床意義[6~8]。
綜上所述,淋巴細胞計數過低為免疫抑制劑治療腎病綜合征后并發(fā)重癥肺炎的獨立危險素,在對患者進行免疫抑制劑治療、隨訪的過程中,當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降低時,應警惕病情惡化,淋巴細胞計數回升可能預示病情好轉。